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14 07:42代维平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腋窝围术象限

代维平

乳腺癌是女性第一杀手,有“粉红杀手”之称,其发病率高,发病因素复杂多样,因早期症状较不明显,大多患者未予以重视,致病情逐渐发展,出现肿瘤转移,最终危及生命安全,故早期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手术已成为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手术虽具有一定根治作用,但术后易引发较多并发症,影响康复质量[1]。其中疼痛综合征作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长期持续性疼痛使患者身心严重受创,难以配合临床工作。但临床目前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方式,故找出其中因素,围术期做好预防措施尤为关键。因此,本研究对本院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抽取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年龄38 ~72 岁,平均年龄(53.97±2.35)岁;肿瘤直径1.2~3.9 cm,平均肿瘤直径(2.54±0.29)cm;体重指数18.2~24.8 kg/m2,平均体重指数(21.16±1.31)kg/m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乳腺癌诊断标准[2];均选择手术治疗;无手术禁忌;术前未参与其他治疗;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肿瘤转移者;合并其他脏器病变;多发病灶;有乳腺相关手术史;研究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情况,将发生疼痛综合征的患者组成发生组,未发生疼痛综合征者则组成未发生组。制作基线资料统计量表,主要内容为:围术期是否焦虑、肿瘤位置(上象限、下象限)、手术方式(根治术、保乳术)、是否清扫腋窝淋巴结、是否放疗等。围术期焦虑采用心理焦虑自评量表(SAS)[3]评估,15道反向计分题,4级评分,得分>50分提示存在焦虑心理,且评分越高提示焦虑情绪越严重。分析引发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以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的单因素分析 纳入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中,22例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发生率为18.33%(22/120)。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与年龄无关(P>0.05);与围术期焦虑、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清扫腋窝淋巴结、放疗有关(P<0.05)。见表1。

表1 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的单因素分析[(±s),n(%)]

表1 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的单因素分析[(±s),n(%)]

相关因素 例数 发生组(n=22) 未发生组(n=98) χ2(t)值 P值年龄/岁 46.52±8.75 55.64±9.48 4.133 <0.001围术期焦虑是64 18(28.13) 46(71.88)8.782 0.003肿瘤位置否56 4(7.14) 52(92.86)6.940 0.008上象限 68 18(26.47) 50(73.53)下象限 52 4(7.69) 48(92.31)手术方式6.419 0.011根治术 58 16(27.59) 42(72.41)保乳术 62 6(9.68) 56(90.32)清扫腋窝淋巴结是74 20(27.03) 54(72.97)9.745 0.002放疗否46 2(4.35) 44(95.65)7.829 0.005是否66 18(27.27) 48(72.73)54 4(7.41) 50(92.59)

2.2 多因素分析 将表1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变量说明见表2。将乳腺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疼痛综合征作为因变量(1=发生,0=未发生),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围术期焦虑、肿瘤上象限位置、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放疗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说明

表3 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乳腺癌是在多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乳腺上皮组织出现增殖失控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且发病率仍逐年上升。乳腺癌病情尚未明确,但目前已发现多种与其相关的高危因素,如肥胖、营养过剩、高脂饮食等。临床以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晕异常等为典型表现,随病情恶化,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最终发生肿瘤转移,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影响生存质量[4]。

乳腺癌虽发病率高,但目前治疗手段也较多样,且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大多患者经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治疗有效率逐渐上升。但关于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仍是临床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疼痛综合征为术后常见并发症,其慢性疼痛可长达数年之久,不仅消磨患者治疗依从性,对康复也有较大阻碍,故找出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早期做好预防措施至关重要[5-6]。

有相关研究显示,乳腺癌术后引发疼痛综合征的因素复杂多样,应于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找出每一种危险因素并提前做好对应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纳入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中,22例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围术期焦虑、肿瘤上象限位置、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放疗是乳腺癌术后引发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在于,因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有年轻化趋势,年轻患者神经敏感性较高,对于术后创伤更加敏感,且目前年轻患者易出现负面情绪,围术期多种负面情绪易降低疼痛阈值,使患者对疼痛敏感度上升,以此恶性循环,疼痛可长期持续,故对于年轻患者应做好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率焦虑[7]。手术方式也可影响术后疼痛程度,全乳切除创伤面积广,且大多患者因全乳切除后产生心理阴影,亦会产生负面情绪,故对于全乳切除的患者更应加强心理干预。当肿瘤位于上象限时,距离手臂、腋窝较近,术后患者功能锻炼受限,导致关节活动恢复不理想,故患者受力后疼痛感上升,出现疼痛综合征[8-9]。腋窝淋巴清除虽可彻底清除病灶,同时也易损伤邻近神经组织,致术后疼痛范围增加,出现疼痛综合征,对于此类情况应于术前进行淋巴结活检,降低清扫比例,减轻术后疼痛[10]。因放疗易造成皮肤肿胀和神经损伤,且手术创伤易使肿胀加重,继而出现疼痛综合征,故围术期应做好全方面检查,确定放疗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针对以上因素,临床应早期加强诊断,于围术期做好对应预防措施,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控制疼痛综合征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综上所述,导致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临床应于围术期做好积极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率,改善预后,促使患者获益。

猜你喜欢
腋窝围术象限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围术期中的价值体会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腋下广告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三角函数核心考点综合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