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体时代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21-04-14 22:00周政龙
新疆社科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价值观

周政龙

西方消费主义伴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并由此引发的资本全球扩张而产生。西方消费主义主张在大众生活层面上进行高消费,是一种在资源、环境、生态意义上的炫耀性和挥霍性的不可持续的过度消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以刺激人们无节制消费欲望为目的,本质上是西方资本逐利行为和西方文化扩张本性“合流”的体现。“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①“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和智媒体的广泛运用,面对大学生的深度触网,如何使大学生从“品牌效应”“明星效应”“跟风”“攀比”“炫耀”等畸形消费思维陷阱中解放出来,回归消费本位,树立“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积谷防饥”的科学消费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任务。2019年8月,笔者在武汉、南宁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调查问卷82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91.11%,问卷调查有效。其中,武汉理工大学360份、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00份、广西大学100份、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240份。调查问卷主要侧重于测试“95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及微观环境(交际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对其消费观的影响现状。

一、智媒体时代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比尔·麦克基本认为:“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③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形成,扭曲了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考验。

(一)扭曲了大学生的消费观,背离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崇俭戒奢”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日益蔓延,近年来,大学生符号消费、文化消费、超前消费、信用消费风气甚嚣尘上,导致大学生消费观念扭曲、变样和异化,优秀传统消费文化被淡化和被“遗忘”,甚至认为“勤俭节约”“崇俭戒奢”已落后、早已过时,应追求消费的品质、档次和面子。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认为“生活水平提高后,应继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受访大学生仅占所有受访者的31.25%,大部分受访大学生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没有必要,应尽情享受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带来的成果。武汉和南宁两地受访大学生月消费在1500元以上的分别占所有受访者的25.51%和11.7%,当问及“爸妈寄给的钱不够用时怎么办”,分别有18.4%和17.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向朋友、同学或网贷公司借,而不会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有计划的用钱。由此可见,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已经颠覆了大学生对传统消费价值观的认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内化,导致一味追求享受、好逸恶劳。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更为广泛的变化是消费社会的出现,它强调花销和占有物质,并不断破坏着强调节约、简朴、自我约束和谴责冲动的传统价值体系。”④

(二)削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价值取向功利化明显

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物质决定论”“消费文化论”思想日益突出,把财富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把消费什么品牌作为衡量一个人品味的标识,淡化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等管根本、管方向的“内功”修炼,推崇感官刺激和心理虚荣的“虚浮”臆想,进而对个体社会行为进行“投机性”调控,秉持“有利则行,无利则退”的功利主义原则,与“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当受访大学生被问及“你赞成年轻人贷款买豪车、买豪宅吗?”5.24%的受访大学生赞成;22.07%的受访大学生有点赞成,16.46%的受访大学生有点不赞成,56.22%的受访大学生不赞成;9.8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有钱、有权、外表和气质是影响他们交友的首要因素,20.1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工作找得好不如对象找得好”,反映这部分受访大学生婚恋、交友中功利思想突出。由此可见,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已经颠覆了大学生对“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革命文化的认识,“无利不起早”“见利忘义”的功利思想、“见风使舵”的投机心理以及“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思想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循。

(三)阻碍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影响其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衡量人格是否健全的基本指标。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随着自媒体的广泛运用和智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已逐渐式微,大学生更乐于在线上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名副其实的第二“生活家园”。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将网络视为最佳传播阵地和平台,以西方网络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名人效应为“母体”,大肆宣扬消费自由、消费品位,恶意拔高和扭曲大学生消费观,虚化消费的价值和意义。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41.71%的受访大学生每天触网时间在4小时以上,其中16.1%的受访大学生每天触网时间大于6小时。在问及“你一般通过什么方式购物”时,30.49%的受访大学生选择网购,且有99.15%的受访大学生有网购经历。在大学生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长期深度触网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出现“线上狂欢”与“线下沉默”、物欲膨胀与财力透支的矛盾,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甚至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走向犯罪、自杀的道路。

(四)淡化大学生理想信念

大学生只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大肆渲染消费的物质色彩,用商品的知名度、符号、价格度量人的“身价”,通过社交软件大肆宣传、报道和炒作名人、富豪、明星、网络大V、意见领袖等公众人物的发家史、感情史、绯闻等,极少报道普通人真实奋斗的情景和历程,极少宣传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政治信仰、家国情怀等内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与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同流合污,企图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淡化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理想信念。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习惯于用“工具理性”思维认识“价值理性”问题,用经济思维解决政治问题,致使一些受毒害的大学生在面对公众舆论和网络突发事件时,习惯充当“吃瓜群众”“沉默者”“旁观者”等角色,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缺失,政治认同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强,“三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意志不坚。

二、智媒体时代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大学生消费观不成熟

大学生消费观不成熟主要表现在消费价值观不成熟和消费安全意识薄弱。消费价值观是指消费者对特定消费行为、消费对象、消费信息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的情感体认、意义建构和行为认同。消费安全意识是指消费者本人对消费行为可能存在、引发的安全隐患的预判、预防及应对意识。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当受访大学生被问及“你了解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吗?”有55.7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不了解,更无法识别掩盖在西方消费主义思维、逻辑和进路背后的文化渗透和意识控制“企图”。消费舆论和消费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观的主要原因,对其消费行为具有意向暗示和习惯牵引,长辈、朋友及家庭成员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对大学生消费取向有很强的“暗示”作用。许多知名品牌本身携带着鲜明的文化标识,这些文化符号对大学生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诱惑和刺激,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一种“刻板映象”“消费惯性”,客观上为西方消费主义进行“文化渗透”提供“价值暗示”和“符号偏好”。同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本土化”(国内企业和商家模仿、借鉴西方企业的营销经验)进程加速,通过设置各种“打折陷阱”“品质谎言”等想方设法地刺激顾客的购买欲,在各种攀比心理、跟风心理、炫富心理、面子心理的“催化”下,大学生可能买到许多并非真正必需、酷爱、心仪的商品,造成情绪化、冲动型、跟风型盲目消费现象,导致消费能力“透支”,进而诱发各种消费主义“后遗症”,如债台高筑、退学、心理疾病和犯罪等。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

网络素养理论研究存在两种范式:能力素养论和综合素养论。能力素养论认为,网络素养是一种支持、鼓励和赋权人们控制和管理个人信息的能力。综合素养论认为,网络素养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⑤网络素养包括网络意识、知识、能力、道德乃至法律、安全等多个维度。⑥笔者认为,网络素养就是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从事生产、生活、工作、娱乐、消费和交际等活动过程中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思想修养和网络运用能力。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不对称、网络政治素养偏低、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不对称主要表现为线下沉默与线上活跃并存,线上“真、善、美”与线下“假、恶、丑”交织。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不对称是导致网络社交空间和微群生态失序或失控的主要诱因,会加速社交空间和微空间的“虚假”指数和“面具”心理,不利于诚信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网络政治素养偏低容易导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国家认同度和政党信任感降低。网络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大学生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等网络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奥巴马在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用互联网改变中国青年一代。”⑦当前,国际舆论格局总体上是“西强我弱”,西方国家惯于通过互联网、文化交流、学术论坛、留学访问等渠道渗透、传播西方社会思潮,鼓吹和传播“全民党”“超阶级”“中间化”等非意识形态化错误思潮,目的就是想解除“我们的思想武装”。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⑧总而言之,大学生网络素养不仅事关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安定和谐、文化繁荣昌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力度需不断增强

在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的大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其网上传播力和线下认同力之间的“聚合力”。当前,各级教育机构和主管部门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通俗化解读和生活化诠释方面尚未编制系统、科学的可推广、可应用的系列教材和音像、网络产品。记忆性、灌输性教育方式居多,就理论讲理论居多,文字型作品多;情境性、通俗性教育方式较少,以事说理、以史说理较少,以“他者”叙事较少,影像、动画等感性作品少,导致大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回归”理论的原生情境、语境和环境,很难让大学生产生价值“共情”感。同时,信息大爆炸、价值多元化和视觉消费(浅阅读、重感官刺激)时代的混合“发酵”加速了大学生知识碎片化、阅读浅短化、价值虚无化进程。

(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

在全民触网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由二维“进化”为三维,教育环境由实态发展为虚实并存、教育主客体兼具真实和虚拟双重身份、教育介体智能化和多样化日益突出、教育内容定制性和选择性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问题的糅杂性、隐蔽性和复杂性愈发明显,教育者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进行根源性反思和再生性重组。首先,随着自媒体和智媒体的广泛应用,个人自带话筒、自带媒体已成现实。一方面,教育对象的个性、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价值空间和存在感得到极大扩容;另一方面,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把控难度增加,教育者的话语权威被弱化。“主体间性”价值范畴的引入就是为了解决主客体间由于传统“势差”(“教育——受教育”“传输——接受”)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问题,倡导人格平等,将受教育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角”“主人”,摒弃传统的“我讲你听”的传统“权威”单向灌输模式。其次,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软件和硬件投入不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水平偏低;校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质量偏低;舆情监控以对“贴吧”“论坛”“微信”“QQ群”“微博”监控为主,监控、堵截多,疏导、感化少;群体性、模糊性教育多,个体化、精准化教育少;经验性、主观性判断多,实证性、客观性诊断少。部分已建专题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的高校存在教育平移(将教育内容及形式平移到网络)、价值空场(教育娱乐化、空洞化)、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需求”脱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同质化和空心化现象严重,客观上为西方消费主义思潮蔓延提供了生存“土壤”。

三、应对智媒体时代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点是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消费本质,理性选择消费对象,科学规划消费行为,坚持“量入为出,量体裁衣”的原则,树立“崇俭”“节约”“理性”的意识。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将消费观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德育教学计划,增强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消费观教育应在适当情形下成为教育制度基本课程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从小树立“科学、理性、适度”的消费意识,通过负面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和激发学生牢固树立健康消费、科学消费和理性消费意识,深化对“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价值认同,争做“有理性”的消费者。第二,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将“爱劳动”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应为大学生创造各种劳动机会,使他们通过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愉悦,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意识,升华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体感认知,争做“懂感恩”的消费者。第三,加强国情教育和危机意识教育。将国情教育融入大、中、小学德育教学计划,强化大学生的资源危机、消费危机、生存危机和技术危机意识,争做“有责任”的消费者。第四,强化西方消费主义思潮警示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是什么?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危害有哪些?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有哪些“变种”?增强大学生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鉴别力和批判力,做理性的消费者。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即网民的素质和涵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制素养、语言素养等。网络素养对提升网民在场感、净化微群生态和网络生态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引和行为示范作用。第一,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网络绝不是政治虚拟空间,更不是政治“真空”地带,要使大学生树立“政治底线”“政治不是法外之地”的意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强化政治常识教育。第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虚实同一和里修外行。首先,强化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深度挖掘和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现代道德价值,用身边鲜活的真人、真事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价值,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价值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次,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强化大学生网络“边界”“底线”意识,坚持道德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深化对“道德绑架”“道德裁判”“人肉搜索”的危害性认识。再次,培养大学生积极的道德心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知行合一,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和获得感。第三,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素养。“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⑨法治是网络安全最可靠的保障。大学生在表达思想、主张权利和维护利益的过程中要遵守法制、严格程序和履行义务。第四,提高大学生网络语言素养。语言是网络交际的第一工具,语言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网络生活质量。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用语、规范用语和科学用语习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诉求和行为特征,引领大学生网络语言健康有序发展。

(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有助于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内、国际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力和整合力,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增强全体公民的“四个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讲懂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叙事性方式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通俗性与理论性、历史性与现实性、艺术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实现理论的生活化诠释、层次化宣介与艺术化传播相统一,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认同。第二,讲透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心在于“讲透”理论。首先,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讲清楚当前国际竞争格局和严峻形势、讲清楚后殖民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讲清楚西方各种“价值陷阱”(如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的政治本质。其次,讲清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生成的“源智慧”“源动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细化落实和柔性嵌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领域、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根本遵循。

(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概念组合和内容叠加,而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网络价值开发、应用、优化之间功能互补、视阈融合和价值共生的过程。具体对策如下:第一,强化网络思想政治平台育人功能。增加校园网育人“附加值”,提高校园网的引领力和吸引力,建立校园网络思想政治育人平台,“坚持建好网络互动社区、坚持建好主题教育网站”,增强校园网与“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的融合度,增强国内外高校知名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共享性,增强大学生对优质育人资源的触碰率和交互率。第二,强化网络思想政治育人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提升个人网络素养,完善自身及队伍内部的知识、技能结构,争做“多面手”,增强“网言网语”运用、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者的人格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锤炼深度人文关怀能力和“共情”技巧,增强话语权竞争意识和能力。第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育人形式。大学生的网络言行本质上是其现实生活实景、思想实况和价值图层的“虚拟投射”,要善于从性格、家庭、心理等微观视角切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和差异性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文化内涵和形式风格相统一,用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传输正能量和经典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注 释:

①黄平:《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②杨魁:《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31页。

③[美]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孙晓春译,吉林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④[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12页。

⑤沈洁:《大学生网络素养与核心价值观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7期,第11页。

⑥尚靖君,杨兆山:《网络媒介素养测量研究的现状分析及问卷设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232页。

⑦《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EB/OL],http://www.knowfar.org.cn/html/book/201801/09/337.htm.

⑧《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47/201808/t20180820_70486.htm.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思潮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Film review:WALL·E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