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视角探析民办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帮扶策略

2021-04-14 21:46蔡本瑜
卷宗 2021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个体育人

蔡本瑜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5)

1 引言

贫困生帮扶工作是当今教育改革提出的一项利于特殊学生群体的高校育人重点工作。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换,贫困生的资助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的帮扶,也涉及心理上的援助。帮助这一类特殊群体树立自信心及感恩意识和未来的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贫困生主要出自残疾、离异、单亲、孤儿等经济困难家庭,该群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平等教育,给予他们尊重,心理抚慰对贫困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伟业,“扶心”是扶贫的根本,一颗强大感恩的心灵是支撑贫困生脱贫的恒久动力。

本文通过探讨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民办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来展开,并基于此探析在发展型资助育人视角下如何改善贫困生的心理帮扶模式,来提出有效对策。希望本文的阐述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的改善有借鉴意义。

2 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探析

2.1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敏感性

研究表明70%的贫困生存在人际敏感问题,表现为自尊心强。由于,受经济和家庭状况的影响,贫困生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凡事都身体力行,自己动手,对自尊心的维护更加看重,不希望他人同情和看不起自己,因此,外界的言论、看法对贫困生的伤害往往更大。贫困生担心负面舆论的压力,对他人的评价保持多疑与敏感,与人交往时存在戒备心理。由于很多学生对贫困生存在刻板印象,觉得他们的生活就是穷酸、土气,造成了贫困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出现自卑心理,处于“贫困生”这个标签下的个体,经常被用“人穷志不穷”来鞭策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有时反而强化了贫困生的“特别之处”,诱发贫困生回避社交、社交退缩的状态产生,因为自身的贫困状况,这部分群体更愿意与自己经济状况类似的个体交往。

2.2 贫困生的内心压力比一般学生大

压力虽无处不在,但贫困生带着家贫的烙印走进心心念念很久了的大学,所以,在学习生活中他们一般比其他同学更加努力,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及社会的支持,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尤其是日益高昂的费用开支,他们往往利用课余时间去兼职,有些学生身兼数职,因为兼职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学校还有繁重的课业需要完成,一直处于这种快节奏、密集紧张的状态下,贫困生一般会比其他的学生更加成熟、稳重、更有责任心,执行力也更强,但随之而来的是内心压力的增大。

2.3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期,心理调节能力善待完善

大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时期,部分家境优渥的学生爱攀比和炫耀,一个宿舍、一个班级的学生,难免会在穿着打扮、班级职务、兴趣特长等方面不同,贫困生在这些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希望通过在其他方面努力来弥补自身不足,尤其是学习方面,争取超越他人,以达到内心平衡,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 “超越”他人的想法,他们会较为欣慰,自我效能感也随之提升,但另一方面,虽然付出较他人更多,但仍然在很多方面都比他人差,由于经济状况的不稳定,贫困生易出现焦虑状态,经济的拮据和自身调试能力的不足,贫困生易产生消极情绪,而且一般不会主动与他人深层交流,然而现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贫困生更容易为毕业是否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担忧,随之易产生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他人,阶层状况无力改变的无助感。

3 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扶对策探析

3.1 形成教育合力新体制,促使全员参与,形成“家校+朋辈+社会”三位一体的帮扶环境

首先,民办高校可建立学工部门统一指导,辅导员老师对接负责,各部门双管齐下的队伍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专、兼职老师的协同力量,及时关注该群体的心理变化,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干预。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可强化贫困生的自信心、效能感、感恩意识、服务意识等,心理老师用理解、尊重、共情、平等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们,使贫困生群体感受到校园包容接纳的氛围,打开内心封存已久的大门。

其次,可形成家校+朋辈+社会教育三管齐下的模式,深入了解该群体的家庭经济状况,深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帮助个体走出心理困境,重见阳光。通过朋辈心理委员的关注,辅导员定期谈心,任课教师细致观察以及“辅导员家访活动”等形式,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内心动态,将温暖带给学生,将关爱散播心田。若有这样的育人氛围,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则愿意第一时间告知老师,方能及时进行干预。若个体的心理状态已无法用关怀和咨询去帮扶,辅导员老师则需与专职心理老师联系,用专业的方式帮助个体走出心理困境。在心理问题的追本溯源方面,个体一般与自己信任的对象较易沟通,因此,个别学生在精神卫生中心必要的药物干预基础上,可安排家长陪读和长程心理咨询,使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日康复。

3.2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实现人格升华,内心整合

高校专职心理老师可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帮扶。第一,团体辅导是高级心理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与升华,团体辅导是具有专业心理资质的老师对学生开展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心理疏通的有效形式,团体咨询有利于整体问题的疗愈。经历过高考的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高考前紧张而忙碌的生活状态使得很多学生背负过重的心理压力,青年期的成长烦恼时常困扰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环境的改变极易造成心理的焦虑和紧张,高校贫困生面临上述问题的同时还要面对家庭经济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多重考验,专职心理老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第二,高校辅导员用团体辅导进行心理帮扶可以起到团队成长、助人自助的良好效果。团体辅导必须针对两个以上的学生开展,具有团队学习与团队成长的优势,可以促使贫困生通过团队交流、团体游戏等方式进行互相帮扶,倾诉心声,广交朋友,对该群体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3.3 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塑造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可利用焦点解决咨询技术进行帮扶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压力等情境事件时,调节自身能力和内在韧性的心理素质。内心强大、坚韧不拔的个体,可以从容面对挫折和困境。乐观有助于提高个体心理弹性,乐观者对未来有较高的期许和向往,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调适情绪,发挥个人内在潜能处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处事态度显得格外重要,内因是根本,贫困生若能够理性认识贫穷,适当自我激励,坚信贫困只是暂时的,困境是对自我的鞭策和考验,比对沉浸在贫困的思维窘境中自寻烦恼要快乐百倍。高校专职心理老师可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简称 SFBT)来帮助学生,该治疗因效果好、疗程短而广受应用和推崇。SFBT通过充分运用当事人的成功经验、优势资源来挖掘内在潜能,从而寻找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SFBT 拥有14项主要技术:预设性询问、咨询前改变询问、一般化、应付询问、关系询问、振奋性鼓舞、赞许、例外询问、奇迹询问、刻度询问等,在焦点解决模式里常提及的人性观值得育人工作者的借鉴。

3.4 改善贫困生的家庭教养模式,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至关重要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追求人生目标、赢得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会更加迫切;基本生存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显著。由此可见,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的家庭增加收入,为贫困生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家庭经济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自我观念的形成、习惯的养成以及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榜样的示范作用。由于家庭经济紧张,父母一般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挣钱养家上,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情绪、情感状态,对子女的关心不够,不能及时觉察,由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造成该类父母不能用有效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所以,贫困生父母若能多关心子女,在儿童早期加强积极正向教养,对贫困家庭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可以弥补这类学生物质经济匮乏的感受,贫困生所在的宿舍、班级氛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社会资助机构的帮助等都对这类群体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的同时,应引导贫困生遇到困难需积极寻求帮助,从而有效利用周身资源,发展自身。

4 结束语

贫困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若仅靠物质帮扶,治标不治本。在建设和谐社会,注重大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培养的当下,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态,积极探索高校育人模式,健全资助体系,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脱离贫困,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工程。高校帮扶育人的宗旨是育人,而发展育人则是进一步在贫困生解决经济问题的情况下,将学业帮扶、诚信感恩、就业指导全方位融入到资助体系中,让贫困生感受到学校、社会的温暖而更加勤奋学习,实现帮扶育人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生个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珠”育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他们用“五招”育人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