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可持续教育

2021-04-14 21:46卢慧迪
卷宗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党员

卢慧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可持续教育”是指教育要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指导,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具备不断发展进步的意识前瞻及自觉,在现有教育模式基础上,根据当前学生特点及教育需求及时进行知识、方式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从而在整体阶段上使得教育具有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避免教育落后和断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又提出了新要求,而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进行研究有利于高校践行十九大精神要求,遵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及学生成长学习规律,不断改进高校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的成效。

1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的必要性

1.1 主观条件上,大学生党员修养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的直接动因

党性作为一个政党的根本属性,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最高阶级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党性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生力军,其党性修养一直是党关注的重点。当代大学生党员承担着艰巨的历史重担,他们要应对新兴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当前存在一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明、不纯,功利性较强。如有的学生党员入党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利于职业晋升;或是为了出国留学的便利;甚至有的学生党员表示入党是因为党员身份可以带来名誉、地位的优越;但也有学生党员不清楚为什么入党。

此外,几乎所有学生党员都认为党员身份给自己带来的是责任和荣誉,但他们在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拥有的荣誉的同时,认为党员身份还为其带了其他,如地位和金钱、个人的美好前程和发展等。另有党员认为党员身份具有一些压力和负担,认为当前大学生党员存在理想信念薄弱的问题,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这体现出部分学生党员忘却自身党员宗旨,当前学生党员队伍中确存在理想信念淡化等问题。

再者,党员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入党动机不纯,思想观念易产生动摇。加之由于学习的不深入,教育的不持续等原因,一部分党员理论水平不高,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缺乏,这也就进一步造成这些学生在入党后对自己要求的放松。

1.2 客观环境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对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全球信息化朝纵深方向发展,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借助新媒体等媒介迅速渗入人们的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加之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积极活跃、好奇心重、模仿学习力强等特点,使得他们极易受到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影响。西方思潮中的不良文化也趁机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许多大学生在交互作用的西方思潮面前无所适从、缺乏理性判断,甚至易走极端。

从国内环境看,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数量不断增多,大学生党员正逐渐成为我党新生骨干力量,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彷徨期,易出现理想信念动摇,导致宗旨主义淡化。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上,较为重视入党前教育而轻视入党后教育、入党后教育较为零散,持续性缺乏、学习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单一、理论学习不足、考核机制传统等,使得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无法跟上。加之,当前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大学生党员更是人才中的佼佼者,但频暴的大学生党员负面新闻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时代。因此,加强学生党员的可持续教育是当前学生党建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2 当前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中的问题及成因

2.1 当前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中的问题

2.1.1 部分大学生党员对党员可持续教育缺乏应有认知

当前多数党员从思想上认为党员可持续教育很有必要,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部分学生党员经常以学业忙为由弱化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党员不能深刻认识可持续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对可持续教育持无所谓态度,更甚者认为可持续教育没必要,不需要参加。

2.1.2 党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可持续教育后劲不足

通过梳理高校现有学生党员教育体系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中,教育体系杂乱不清,对学生党员缺乏清晰明确的阶段分类及教育目标定位。这就使得多数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可持续教育中未能做到分阶段、分学生群体,从而导致教育内容笼统,教育形式陈旧、教育目标不明,教育选择“一刀切”,造成党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可持续教育工作推进后劲不足。

2.1.3 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效果不佳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活动在开展频率上,各个高校存在差异。总体上,每月三到五次的居多,但还有部分高校每月一到两次,频率较少。在教育形式上,大部分高校深刻践行党中央“两学一做”要求,并且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专题报告等方式开展学习,但在对教育的效果及满意程度调查中,部分学生党员明确表示不太满意,反映学校党员教育中存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认为教育走形式、内容空洞、教育不集中等,教育效果不佳。

2.2 当前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2.2.1 重心前移的消极影响

目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心前移,高度重视学生入党前的考察培养而入党后的教育往往跟不上形势要求,对学生党员的考核评价也缺乏有效的标准。一些党支部把工作重点放在前期党员发展上,忽视了学生入党后的可持续教育和管理。在发展之前,遵循“成熟发展”的原则,对发展对象进行多种调查和分层教育。但经过发展,任务似乎完成了,对已发展的党员没有严格细化的制度管理,缺少应有的合理监督,党员退出机制不够健全,执行 乏力。

2.2.2 教育计划安排不当

当问到学生党员对“高校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的建议”时,有的学生反映高校党员教育时间选择问题,尤其是毕业班学生表示,由于外出实习,不能系统集中参与学校党员教育培训。而对在校学生来说,党员教育活动存在同专业课时间相冲突的问题,此外,普遍反映学业压力大,不能很好的处理党员学习同专业课学习之间的矛盾等。这些客观原因导致高校党员可持续教育实际工作更难开展。

2.2.3 教育分类不清、目标不明

大学生党员简单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党龄一年内)、正式党员(党龄一年以上)。而针对不同群体类别的学生党员呈现不同教育需求和特点。如预备党员群体,他们在入党前接收了严格、正规的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党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加上转正需求,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身份认同感强;正式党员(党龄一年内)群体,他们是党支部的骨干力量,呈现党性意识强、责任感强,渴望在党员教育中获得组织能力、专业知识、人脉资源等与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而正式党员(党龄一年以上)的群体,他们相对较为成熟,倾向于带着问题思考问题,主见性较强,希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但当前高校在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和形式上未做到清晰分类、区别教育,而是依托现有教育模式,笼统进行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的选择,与不同阶段学生党员身心发展及思想能力提升的实际所需相出入。

2.2.4 教育形式创新不足

当前高校党员可持续教育在方式方法选择上虽然有所创新,突破了过去教师单纯讲授的学习模式,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方式方法选择上没有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及实际所需,部分学生表示单纯的讲课、报纸资料学习影响不大,自主学习又缺乏科学指导;在活动选择上,缺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创新,活动重复,缺乏吸引力,且日常学习存在形式化问题,缺少实践。

3 推进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的对策

3.1 全面提高认识高度

加强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重视。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是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应把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作为保持、发挥党的先进性的系统工程来抓。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员教育绝不是朝夕之事,更不能在发展过后轻视党员的继续教育,要在高校形成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长效机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员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工程,将教育贯穿始终。

3.2 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在充分认识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高校还要不断强化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培养一批理论知识丰富、政治鉴别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从而持续研究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新问题、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党员的持续教育和日常管理。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骨干培养,发挥学生的分身优势和特殊作用,充分挖掘学生党员骨干在大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中的潜力。

3.3 注重创新教育形式

当前大部分高校党员教育活动以集体学习文件、开设专题讲座、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开展,而在效果上,大学生党员普遍反映观看红色影视剧、参与社会实践、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手机APP等方式教育效果较佳。

由此可见,高校在进行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的过程中,需转变观念,由单方面考虑教什么到从学生党员主体出发,真正了解学生党员主体需要、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国家社会建设的需要以及学校建设的需要。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方式。结合高校党建要求,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阵、政策,分享时事热点,并开通沟通交流平台,吸引学生党员主动参与讨论。如:可以依靠“微时代”的背景,利用微信等有力工具,设置“微课堂”“微教材”等,突破传统党员教育模式,进行实事讨论、事迹学习、案例分享、思想汇报等线上交流,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将党员可持续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3.4 切实增强实践比重

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党员认为参与社会实践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过程中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党员真正参与其中。大学生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方式。校内实践主要是通过各种社团和组织机构,让学生党员真正参与。例如,积极参加团日活动、策划组织校园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党员的工作能力及社交能力,培养党员荣誉意识。其次,大学生党员与社会接触甚少,高校应增开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党员走出去,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对此,高校可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如“暑期三下乡”“冬季送温暖”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切实体会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正确的入党动机根植心中。

3.5 搭建协同教育平台

1)主动参与学风建设,帮助提高学习能力。学风建设是学校狠抓的重点。对此,高校党员可持续教育可以学风建设为契机。可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对党员形成正向激励,收获帮助他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实现个人学习与帮助他人学习双赢。

2)发挥朋辈效应,帮助提高心理素质。大学生的阶段性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优先考虑和同伴进行交谈。朋辈间由于年龄相近、经历相似、话题相同等,具有分享性、亲近性、易接受性等优势。高校党员可持续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党员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并积极引导学生党员发现身边同学的身心问题,进行初步的帮助和辅导。这不仅能及时避免一些问题甚至是悲剧的发生,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党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及自我效能感。

3)规划职业生涯,更好促进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生活,做好职业规划一方面能指导大学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从校园过渡到社会,尽快适应角色转变,适应社会工作。高校学生党员可持续教育还要包括对党员就业的教育指导。做好学生党员职业规划,不仅有利于党员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其他学生以学生党员为目标,确立职业理想。

4)做好宿舍管理,营造积极宿舍文化。大学宿舍作为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集生活、学习、交际、休息与一身。宿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位学生。高校党员可持续教育工作应鼓励学生党员以身作则,带动宿舍学生,形成人格塑造、学风养成等方面的正向激励,促成良好的宿舍氛围、宿舍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宿舍的和谐稳定,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个人责任意识及影响力。

3.6 建立“塔式”教育内容体系

针对不同阶段党员群体实际教育所需,分对象、分阶段、分层次制定教育目标、安排教育内容。如针对预备党员群体,以掌握基本党务理论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提高党性修养为教育重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等;针对正式党员(党龄一年内),应着力增强党员责任意识,突出实践性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党风党纪教育;而针对正式党员(党龄一年以上),应以升华党性认识、发挥党员作用为主要目标,突出研究型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

3.7 严格制度约束激励

高校党组织要严格党员考核机制,力求使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考察及汇报制度更加完善,更加严格。同时,要建立健全正式党员的教育、监督、考核和管理机制,使监督、评议、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在考核细则的制定上,高校党组织应根据学校教育方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以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完成对学生党员的监管与考核。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