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环境哲学的意蕴及趋势

2021-04-15 01:34周国文许晓楠孙叶林
云南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哲学人类环境

周国文 许晓楠 孙叶林

环境已成世人关注的焦点,牵挂自然与科技的哲学研究对此也不能回避。何况,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引发了人类社会的深刻忧思。当代人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以主人公身份一味向大自然索取。有识之士开始围绕自身的生态环境进行反思。与此相关的环境哲学,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也愈发引起重视。它不仅是作为全球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中西哲学观念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特别是新时代的环境哲学伴随着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凸显其研究的未来取向,它一刻也不可能在世界之外,它也从来在自然之中。

一、未来环境哲学的概念意蕴

环境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是人类所居住、生活与生产的时空,环境是人为化的生态。环境包含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环境哲学立足于研究人与环境及其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把人类的生活、生产与生存之思想与行为放入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个大背景中来研究。通常情况下,环境科学和生态所说的环境指的是有机体生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①卢风:《环境哲学的基本思想》,《湖南社会科学》2004 年第1 期。未来环境哲学依托于环境,来源于环境。在此,首先必须对未来环境有一种基于本质的过程式认识,并且把它放在世界的场域中加以审视。毕竟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自身的生产劳动及其对外部世界的改善在人脑中引起的主观反映。因此当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持续增强了人类的能力,那么,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是否越来越逼近其内在的真相呢?在此,有一点不容置疑,环境所融入的物质世界会越来越具体深刻、越来越接近真实地呈现在每个拥有哲学思维的人面前。未来的环境概念将更加世界化、生活化、立体化与场景化,它在目前物质、运动、联系、变化与发展的特点基础上将更深入、更全面地涵盖目前所未知的环境、事物与特点。而以哲学思辨考察未来环境的蕴含,将随着人类认识环境概念的深化不断趋向真实和完备。未来环境哲学不再是虚拟的图腾,而势必成为一个具有导向性的概念。

环境哲学明确以环境为哲学研究对象,并进一步在形而上学层面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精神状况。冯友兰认为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既受到普遍生活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又在特定的环境中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的多样态。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自然万物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是环境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这一点与环境伦理学有着共通性。环境伦理学是一种解决诸如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当代现实生态问题的应用伦理学,而环境哲学无论是在学科范围上还是问题领域方面都必然包含着环境伦理学。①周国文、张静静:《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2011 中国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年会综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 年第12 期。

未来环境哲学是直面环境新问题的哲学伦理学,它是不断深化弱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环境伦理观的哲学。弱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产生于后工业文明社会时期,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约束人类行为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着重要作用。而更深层的讲究代际关系的环境伦理观认为:人类应该对自然界承担道德义务,并且人类的子孙后代与我们同等拥有享受地球自然资源和良好生存环境的权利。②[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等:《增长的极限》,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年,第35 页。新时代环境哲学的伦理化,深挖出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来源于两点,其一是人类整体心灵的迷失,其二是人类生态伦理道德的缺失,这预示了未来环境哲学的生成是建立在以往环境哲学的传统及其价值的基础上的。未来环境哲学是新时代的环境智慧之学,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的观念来源,攸关生态文明新实践的理论基础。它是面向未来的环境哲学,是环境哲学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思维的知识性融合。

因此未来环境哲学是一种新的环境哲学,是尚未到来、却又潜在地显示为对环境哲学之新思想、新内容及新观念的集合。它是对自然界规律及人类社会趋势相交互的层面有所把握的崭新哲学,是努力挖掘以生态学知识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知识融入方法论范式中的环境哲学。可见,建立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未来环境哲学前景广阔、意义深远。未来已来,现在已逝。未来环境哲学将在思想理路的沉淀中逐步成形,它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亲近自然的作用和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这也体现为未来环境哲学的概念意蕴,从其定位、目的与任务的立体化内涵加以分析。

定位是其思想观念的方位,是走到何处也不能忘却的原初。而未来环境哲学的定位是一种时代哲学,它要呈现两个方面,一是还原民族主体地位,二是要体现本土文化观念。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如何在未来的时间节点中振兴环境哲学,不仅在于明确哲学的定位与作用,而且在于厘清环境建设的取向与趋势。这就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全面践行环境哲学的功用,在新时代绿色发展中全方位完成环境哲学的宗旨和使命。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121 页。。并不是每一种哲学都能成为体现时代精神、民族之本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能成为时代精神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是能够体现民族自身的特色,并能赢得社会上大多数人民的信仰,从而能够渗透在国家社会制度之中的哲学。

目的是其价值主张的所为,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根据。未来环境哲学其目的在于强调环境意识嵌入道德、法律及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层面,发挥它对环境整体式建构的重要促进作用。它体现出更加注重人类融入自然价值的主体性认知,并将其理念系统融入生态环境的系统范式。未来环境哲学的趋向在于人类对于发展变化中的环境形成正确认识,深刻反思人类在工业文明模式下受制于有限现代性思维操纵的结果。未来环境哲学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孕育与成长,其内在含义与外在结构在时代审视中也不断产生变化。

任务是其内容体系的使命,是完成其理论工作并有效使用的责任所在。未来环境哲学的任务是搭建起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理性关系,并构建环境系统理论良好发展的知识体系。它既承认和肯定环境本身存在的自然意义,又理解和认识人存在于环境的社会意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未来环境哲学需要在学科交叉的前沿界域不断拓展其固有的学科领地,并积极探析未来环境哲学的发展规律,在其发展变革中深入研究及提炼未来环境哲学的价值取向,并构建理论体系,这些离不开对世界环境哲学多元融合的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与借鉴,本质上也离不开人类对所置身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深入审视。

作为一个充满朝气的哲学形态,环境哲学起源于环境问题,其在概念蕴意上是具备民族特点又不能隔绝全球交往的哲学体系,是拥有世界情怀又不忘其本来的观念体系。承接着不同地域及时空思想的未来环境哲学是其自身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理论集合。确定性,体现在它以哲学思维对未来环境的把握是有其清晰规律可言的。不确定性,源生于它在复杂性、敏感性与艰巨性的未来世界征程中的存在,其所面对的时空变化之态势是动荡的。因此未来的环境哲学需要研究不同国家环境哲学的未来趋势,它离不开固有环境哲学的传统观念,更离不开创新民族文化的深厚生态底蕴。它的概念及其蕴意是对过往环境哲学回顾之基础上的全面认知,既有继承古希腊自然哲学及晚近西方环境哲学传统的成分,更多的是在进入21 世纪之后全球环境理论的推陈出新,或者说是一种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升华。

二、未来环境哲学的取向及趋势

未来环境哲学的概念蕴意为其取向及趋势设定了基础。趋势是对未来道路的预见,趋势是宏观的大方向;取向则是对趋势之大方向的细化,或者说是在中观甚至在微观层面对趋势的分解和描述。未来环境哲学在多样化的世界环境中孕育发展,其取向是来源于对人类、自然与社会之和谐本真关系的挖掘及阐释。未来环境哲学其内涵的进步趋势,绝不是单单体现自我传统的民族文化之演进,更不能在文化多样性的左顾右盼中停滞不前。要正确地预测未来环境哲学的趋势,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取向: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立体而正确地诠释环境文化;其次,要注意在思虑中重构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关系;再者,要在构思未来的进程中遵循现实社会绿色发展的需要;还有,要从民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出发,服务于公民的自然幸福生活;最后,要全面正确地在时代背景中把握生态理念,凝聚有生境与有活力的绿色生态宗旨。

取向若能明确,趋势也将逐渐澄明。在世界境遇中固化民族之本是未来环境哲学之魂,它要求环境哲学善于把民族性及世界性融合在一起,扮演好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念之阐释者这一角色,发挥其思想的引领作用,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①[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北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第9 页。这表明环境与哲学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而未来环境哲学的取向离不开其把思想理论付诸实际行动,美丽中国的构建就需要未来环境哲学发挥出它的促进作用,贡献出它的强大生命力。那么,未来环境哲学的趋势也就逐渐明了,它在环境友好型社会观念的依托下,整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的发展,已经向着生态和谐型社会发生了转化。

(一)未来的环境哲学,是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哲学。

理念是哲学的范式,理念是思想的源泉。新理念是新观念的核心,它不简单地是几点理论原则,而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及生存的根本遵循。新理念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境遇中集中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范式。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五大新发展理念被视为影响中国全局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也正是系统论哲学思维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的体现。新理念哲学融入正在发生激烈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新发展的理念也要相应发生变化。环境哲学的新理念及其哲学思辨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社会取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焦点问题提出来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文明发展思路、取向及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它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新理念所引发的一场重要哲学革命。应发展方式的伟大变革所产生的新理念哲学将其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是充满魄力的,是展现新气象、新格局与新风貌的环境哲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表明了中国社会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共识、决心和魄力。未来环境哲学的新理念,在新时代的新格局中力图体现的哲学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现代化。凝聚新理念的未来环境哲学,必然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与精神动力,并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二)未来环境哲学,是依托有序、有力、有效之观念倡导及引领的新观点哲学。

观点超越意见,接近于真理。观点是对世界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知。新观点不在于哗众取宠,也不简单的是耳目一新,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若是承认未来环境哲学思想的“内容为王”,那是建立在丰富之新观点的基础上,并积极构筑“观点为王”的哲学格局。未来的环境哲学需要累积面向大千世界的新观点,有效并辩证地纳入生态系统观这个新时代环境哲学的思想资源。生态系统观指出,地球和整个宇宙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人类生活在地球之上仅仅是整个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而生态系统是人类这个子系统所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也是未来环境哲学之新观点在面对人类社会时必须回归的本体。“当代生态系统的研究已逐步转向‘社会—自然—经济复合体’这一领域。”①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175 页。这要求人类的发展要以遵从这一系统规律为前提,不能用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新观点哲学力图在生态系统论的观念中找到其清晰而又坚实的坐标,并紧密联系当代世界的时事政治走向及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做出有序的构想。

(三)未来的环境哲学,是立基于自然界包容万有、共生共存、物质循环的新博物哲学。

博物不是一种占有,而是一种视野。新博物是一种理性面对物质世界的格局,它所展示的百科全书是向自然开启的知识之门。新博物融合的环境哲学主张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新博物哲学思想的引领下,物质被人类重新看待,物质能量守恒定律被重新认识,物质哲学的内涵被重新梳理。它以新物质的发现,启示旧物质的利用,注重自然物的保护,提升人造物更替的有效更新,依托人与物共生共存的路径,实现博物万有与人类生活的深度融合。未来的环境哲学更要依靠观念之结构与物质之结构的双向贯通,充分观察现代社会物质成果的魅力,实现物质观念的实质性提升,落地化地实现新博物哲学的完善,这也是新博物哲学凝聚物态思想的集中体现。本着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与物质价值的理念,环境哲学的新博物趋向也在于以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与稳定性作为一种标准,以此判断一种哲学物质理念的合宜性与正当性。终究,新博物哲学观念的产生及其融入环境哲学,与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同步。本着未来环境哲学的心物交融论取向为中心,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更亲近大地山川,更加重视新博物理念的引领下的自然常在。

(四)未来的环境哲学,是环境源于生态、融入生态、契合生态的新生境哲学。

生境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恰当状况,它从原初状态中体现其生成的态势。新生境离不开人的实践作用。实践作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中介,是马克思生态观的哲学维度。新生境哲学是对生境的有效提升,是在原有生境基础上的物质重构及观念再造。新生境的环境哲学一方面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另一方面重视环境的再生式还原,以一种嵌入的方式把自然生态系统的各要素纳入到新生境的环境哲学中,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有序健康发展。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33 页。反观现实,新时代“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新生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的发展必然倾向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环境哲学观念的同步并进。

(五)未来的环境哲学,是人与天地万物和宇宙有机融合的新自然哲学。

自然作为环境的依托,是哲学最本源的研究对象,也是人之生存的最高境界。自然始终不变,新自然只是人类进入新时空的一种新认识。庄子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郭象注解道:“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①《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年,第6 页。自然乃在宇宙之中,新自然也脱离不了。究其实际,新自然和旧自然只是人认识的分野。放眼人类之于自然,思考自然在于宇宙,在更开阔的时空及历史视野中展现环境哲学的新自然之境界。马克思曾经指出可以把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来考察,但是人的存在使得自然史和人类史之间出现了相互制约的关系。②董辉、袁祖社:《“美好生活”的理想及其生存论人类逻辑——马克思发展价值观实践变革的实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 年第1 期。未来的环境哲学是基于对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嵌入的思考,它表现出着眼于目前存在的人与自然的环境各方面问题的妥善解决基础上新自然之构想。新自然,不可能只是人工自然,更不可能是对原生自然的涂抹及彻底改造。毕竟未来环境哲学中的新自然认知是一种整全式的自然观念,它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却是绝对真实的。它基于生态思想来源于自然现实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提出一种与自然、社会、人类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六)未来的环境哲学,是一种适用于多元环境的新意象哲学。

意象之新,才能真正带来哲学之新。新意象,不仅带来环境哲学的现象世界,而且提供了环境哲学的思考对象。以新意象为切入点,从可见世界进入可知世界,环境哲学的适切性判断依存于哲学这棵大树对于意象的支撑。

新意象哲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意象,而要深入对意象的阐发。它所覆盖的问题领域极其宽广,它是人类对整个自然界本源的认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人对自然界的理解与呵护。以新意象为黏合剂,未来的环境哲学与未来的科技伦理、人类固有的伦理道德、自然世界的本然趋向紧密联系。新意象的环境哲学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符号和场景,而是一种融入了新时代多种符号和场景的新哲学,它丰富了未来环境哲学的发展思路,创新了未来环境哲学的思维模式。

未来的环境哲学,是强化了其表现形式、真理内容和内涵的新记忆哲学。记忆来源于对以往事物的印象,是沉淀往事的结晶。新记忆则伴随着对未来的期许。新记忆哲学是知识图谱及观念意象旧与新巧妙融合的产物。它所促成的未来环境哲学把现实和理想放在了同等地位,现实社会既需要对记忆进行反思,又需要把思考记忆转换成实际行动,让环境哲学的核心要义映射到生活塑造与生产建设之中。探索中国环境哲学的未来前景,要以中国哲学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世界哲学的优秀成果为借鉴,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未来的环境哲学将转化为哲学举足轻重的一个分支,它是否能走在时代的前沿,取决于其理论视野是否有新展现。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给未来环境哲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其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七)未来的环境哲学,是建立在整个人类共生共存的基础上朝着诗意栖居而前行的新地球哲学。

地球是人类的栖居之处,也是自然界万千生命的家园。新地球,并不意味着地球本身的变化,而是人类身居地球环境的意识及观念的变化,并进而体现为人类在地球这个蓝色行星生息繁衍的空间结构及文明的优化。新地球哲学,不仅不是让人类逃离地球,反而是让人类更珍惜驻足地球的当下,把握“环境哲学所关注的环境不是个体主义的环境,而是整个地球的环境,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哲学本身所具有的辩证思考及理性审视能力,一方面,努力形塑人类和地球其他生物共同生活栖息的基本伦理范式,另一方面,全方位厘清生态系统里生命永续繁衍所受限的约束因素。”③周国文、卢风:《重构环境哲学的契机与趋向》,《江西社会科学》2012 年第8 期。在新地球哲学的引领和影响下,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更多关爱地球的生态公民,他们自发自愿地用实际行动保护着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这预示了未来环境哲学的新地球哲学在其构成的环境观念要素上有了一种责任感的提升,在面对人类和其他生命时涌现了更多的尊重与爱护。

(八)未来的环境哲学,是一种有实存、通感、情怀和理想的新结构哲学。

新结构来源于对整个世界的观察及挖掘,打开了一个个聆听大自然的通道,并赋予环境哲学更多元的视域。这种日益展现立体多维度宽面向的环境哲学,不但注重自然,还注重自然中的人,其目标在于为各种生命创建一个更为健康的生存环境,为人类永续发展奠定环境基础。未来环境哲学是一种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发展的倡导代际公平的哲学,它着眼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它在理论结构的搭建过程中既不是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狭隘的“自然中心主义”,而是逐渐达到两者之间平衡的结构。它既在不同地域及时代环境思想的对话中寻求环境哲学的完善,也在同一种环境思想的内部把握其不同层面意蕴的梯度化存在。

(九)未来的环境哲学,是一种融贯了古今中外在新旧悖论中不断转化又形塑的新陌生哲学。

陌生的反义词是熟悉,未来环境哲学从熟悉处寻找陌生,从陌生处提炼熟悉,体现出游刃有余的哲学张力。它不会止步不前,也不会故步自封。在陌生中惊异,在熟悉中升华。①Michael F.Zimmerman.“Toward a Heideggerean Ethos for Radical Environmentalism”.Environmental Ethics,Vol.5,No.2(1983),pp.99-131.美国学者斯普瑞特奈克说:“重新发现我们与周围实在的关系,首先在于认识到人类周围并不只是一堆客体,而是一群主体。”②[美]迈克尔·波伦:《植物的欲望》,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3 页。各个国家不同学术流派的环境哲学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在陌生质素中不断碰撞融合,为环境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未来环境哲学将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关系,人类须对之存敬畏之心,而不是把大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要在创造从陌生走向熟悉的自然家园的同时,审视从熟悉走向陌生的物质文明。

三、未来环境哲学的趋势之意义

未来环境哲学的趋势在于明确新时代的世界之思作为环境哲学的着力点。其概念意蕴中的趋势,实则打开了环境哲学的视域、层面与范围。新时代的环境哲学,一方面指导中华沃土上不同区域的人们在多样化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均衡发展,在自然精神引领中发挥保护环境的观念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站在视域制高点的环境哲学又直面当代世界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给以观念联系行动的思想创造和理论创新,进而实事求是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区域的生动实践。因而,未来环境的绿色化及生态化,有必要呼唤环境哲学的指引,尤其是将新时代的环境哲学置于世界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基础理论位置,将世界环境哲学与全球化时代之融合的最新成果应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未来环境哲学才会真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导向,无愧于世界的面向,无愧于时代的召唤,无愧于人民的渴望,更好地为新时代世界的均衡、稳定与美丽做出理论阐释。

未来环境哲学与哲学的其他领域比较,是蕴含普罗大众民生精神之希望并与人类社会生产境遇密切相关的领域。它的形塑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切入点。它不仅与原始的自然理论相连接,还与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相联系。未来环境哲学的趋势取向将为世界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的方法论。而与此相匹配的是未来的世界环境只有与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探究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在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常在的绿水青山。与之相应的未来环境哲学的趋势取向也才能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出新时代世界环境精神的新精华。

具体而言,未来环境哲学的趋势取向之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绿色经济发展而言,未来环境哲学借助生态学知识的相关理论,遵循自然趋向,关注在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环境哲学的思想指导作用。未来环境哲学不仅是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把脉,而且是为将来的绿色发展创造新动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不再是走以往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将会回到以自然为本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路径上来。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石,环境治理是绿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21 世纪以来,不合理的排放、环境的污染、资源与能源的浪费等导致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生态危机越来越明显。所以,环境的治理与经济的绿色发展成为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必然。③周国文:《环境治理的绿色新形态:生态公民与全球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 年第5 期。依托绿色发展的未来经济模式,将会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使得经济发展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环境哲学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让人类在注重物质生产的同时,更加尊重自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环境协调运转共同进步。因此,立足未来环境哲学的观念,推动的生产力发展是绿色健康生态的发展;绿色健康生态的发展也将愈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推进世界绿色发展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从生态和谐社会构建而言,未来环境哲学展现出更加注重行动力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侧重研究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行为规范,环境哲学则需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反思,正确回答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①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87 页。未来环境哲学致力于从人与环境合一的角度推动生态和谐社会的建设,从人口、资源与环境达到稳定平衡的关系出发,对人类文明史上一切有关生态和谐及社会进步的观念进行重新审视、评价和整理,形成关于生态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未来环境哲学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加倡导人、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会在生态和谐社会的有效生成上,因人类的自觉保护和有效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而进入新的更高境界。

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未来环境哲学将会把富于科学性及时代性的方法论运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生态主义把地球内部不同的子系统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和依赖的场,不同的物在更高的层面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场。人在场中,场在人中,形成紧密融合的生态圈。

从人的因素及人类与自然界如何友好相处的角度把握区域环境问题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不同层面环境问题的方法。未来环境哲学在思想力和影响力的拓展上,展示其独特的创造及其有效的转化。以生态公民为人员主体的未来环境哲学来形塑大众思想之正确氛围,使之约束经济社会片面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久久为功,也更加强调运用新的环境哲学理念和环境哲学方法去洁净那些先于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人心。用好的环境哲学观念塑造人,用清新的环境哲学思想陶冶人,深刻反思世人对待环境问题习以为常的“日常”态度及其对环境问题实质的忽视,去除单向度、平面人的异化及人类中心主义不良观念的蒙蔽。长此以往,以生态文明意识的正本清源带来人类心灵的洁净,以期转化为持久的环保行动创造生态环境的整全式清新,引导中国社会乃至全球世界的生态环境质量向实质性的优化状态转变。

简而言之,未来环境哲学将在万物互联时代厚积薄发,努力从边缘逐步走向中心,其会对全球世界的经济转型、政治进步、社会发展、文化更新、生态和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将会促使人类树立一种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目标的新的伦理观念及道德标准,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模式更加协调高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的世界环境态势中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未来环境哲学是面向新时代、新世界与新格局书写的哲学新篇章。它的精神实质是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环境,它的时空坐标是未来。它不但与最深层次、最原始的自然价值理论相连接,而且与人类当前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易言之,未来环境哲学是面向世界的环境哲学。它在增强自身确定性认识、消除不确定性困惑趋势的同时,立足环境哲学之本义,厘清未来环境哲学的内涵及边界,把握世界环境哲学之未来取向。当未来环境哲学之意义不断被明确,其价值也将在一个逐渐成形的生态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呈现出来。尤其是人类将以弱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来平衡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侧重培养生态公民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环境行为规范,进行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反思,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总而言之,未来环境哲学将会运用蕴含新时代特色的生态伦理观及具有前瞻性的世界环境思想更好地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为促进构建中的生态和谐社会而努力。

猜你喜欢
哲学人类环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类第一杀手
菱的哲学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环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