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建设的构想

2021-04-17 05:19罗重谱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重庆400020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罗重谱(重庆社会科学院 《改革》杂志社,重庆 40002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期刊强国的关键时期,我国学术期刊的内外部生态将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赋予了学术期刊更崇高的使命和更重大的责任。学术期刊应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呼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服务战略,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推动学科理论创新、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总体态势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学术期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优化顶层设计,注重内容质量提升,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无论是科技期刊还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总体办刊质量和影响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为推动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十三五”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明确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为了支持学术期刊发展,我国在管理体制、政策支持、经费资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就管理体制而言,按照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被划入中央宣传部,以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出版活动的管理。

就政策支持而言,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支持计划,如“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要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统领;2019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设立的子项目包括遴选建设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开展集群化试点,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由中国科协等六部门于2013年联合组织实施,2016-2018年实施了“二期项目”,遴选出已出版英文科技期刊105种,每年支持创办20种能够代表我国前沿学科、优势学科或填补国内学科空白的英文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由中国科协2016年起组织实施,首批入选期刊16种。

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方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9年出台了修订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遴选部分重点学术期刊予以资助。除此之外,还有教育部推出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对政治经济学重点期刊和专栏的专项资助,等等。

就经费资助而言,国家相关部门遴选部分重点学术期刊予以经费资助。“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分A、B、C、D四个等级,A、B、C类期刊每年度分别资助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D类期刊每种期刊一次性资助50万元。“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二期项目2016-2018年累计资助3.15亿元。入选“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的16种期刊每年度可获得100万~250万元的经费资助。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对受资助期刊给予每年度40万元的基础资金和10万~40万元的专项资金资助。

2.内容质量总体稳步提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影响力加快提升。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版),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刊均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38次,较2018年增长13.45%,较2011年增长172.49%;刊均他引影响因子0.211,较2018年增长24.78%,较2011年增长304.23%[1]。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强主题出版,围绕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主动设置议程,加大选题策划力度,刊发了系列优秀成果。在主题策划方面,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先后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等的研究阐释工作等专栏,刊发了大量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在服务决策方面,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贡献与时代价值、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数字经济与发展新动能、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民法典的阐释与适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学科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基因的历史探源、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信息社会的传播伦理等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数字化建设步伐加快。“十三五”时期,数字化建设受到更多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重视,融合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效明显。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不少期刊开始试水线上办公,使得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大大加快。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建设数字化传播平台,如独立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一些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较为丰富,除了提供期刊目录、摘要和论文外,还实现了网上投稿、查稿、审稿、编辑等功能,提供订刊、会议和评奖信息、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2]。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制的“CSSCI源刊微信公众号传播力指数”,建立了以期刊微信公众号活跃度、认可度、流行度、覆盖度、专业度、互动度的六度模型,从多个维度反映学术期刊融合传播状况,受到学界和刊界的广泛关注。

二是积极打造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学术期刊或委托专业公司量身打造数字出版服务平台,或利用中国知网提供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CAJ-NP),普遍实现了编辑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大大提高了办刊效率,也使得作者、审稿人、编辑的互动性明显增强。

三是创新数字出版模式。网络首发、增强出版、数据出版、协创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

四是加快推进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致力于实现人文社科期刊的开放存储,提供免费下载服务。截至2020年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累计上线期刊2118种,上线论文近1140万篇,个人注册用户超过380万人,国内机构用户近8万家,海外机构用户超过1000家,用户分布于183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文社科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还联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打造了“学习强国”版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检索下载网站,用户可免费、不限量地在“学习强国”PC端检索下载论文。2018年,中国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业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在纸刊中插入二维码向学界免费提供论文及相关资料。截至2020年7月下旬,已有1628家期刊单位加入[3]。

4.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英文学术期刊数量不断增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增长明显,从2016年底的302种上升至2019年年底的359种,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从2016年底的46种上升至2019年底的170种[4]。据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统计:中国内地共有68种英文社科学术期刊,其中,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的英文刊42种。与“十二五”时期相比,新办英文刊明显增多[2]。

二是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版),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约为99.5万次,较2018年增长了14.54%,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两倍多。我国大部分科技TOP期刊位于JCR期刊群的中等水平,且已经高于很多SCI期刊,Cell Research,Science &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等几种期刊已经进入国际顶尖期刊行列[1]。

三是借助专业传播平台,拓展“走出去”渠道。2016年,中国知网启动了“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精选国际影响力较好的中文学术期刊,将由各刊编辑部遴选适合在国际上传播的年度优秀论文翻译成英文,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在中国知网的平台上面向全球在线出版并广泛宣传推广,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学术期刊通过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担任主编或审稿人,与大型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积极参加期刊博览会等,拓展国际影响力。

5.规范化管理能力增强。“十三五”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与学术期刊发展有关的方面予以规范。在法律上,2020年11月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在法规上,《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自2016年起陆续修订;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上,有2019年3月中宣部印发的《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2019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2020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等等。

除此之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开展了期刊评奖、学术期刊清理认定、“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社会效益考核评价、打击假冒学术期刊等活动,有力地保障了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在评奖方面,2016年开展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选工作;2017年开展了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评选活动。在学术期刊清理认定方面,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批认定工作。在“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方面,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开展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在社会效益考核评价方面,中宣部于2020年开展首次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评价,以加强出版导向管理,引导期刊出版单位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打击假冒学术期刊方面,中宣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和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6年底开展了假冒学术期刊网站专项整治工作,净化了学术期刊生态环境。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学术期刊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学术期刊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以及推动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学术期刊应牢牢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在新时代展现新的气象和新的作为。

1.“十四五”时期学术期刊建设面临的机遇。第一,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迫切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学术期刊因其在推动基础理论创新方面的功能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十四五”时期,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日益凸显,科技自立自强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5]。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快补齐基础学科方面的短板。在此方面,学术期刊可以有所作为。“十四五”时期,各项科技期刊支持计划还将持续实施,领军科技期刊、重点科技期刊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高起点期刊因其直接面向传统优势、新兴交叉、战略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迫切要求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6]。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求“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这些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发挥引领作用方面使命重大。

第三,新兴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术期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十四五”时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学术期刊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推动学术期刊编辑、审稿、校稿、印刷、发行等编辑出版全流程的颠覆性变革,给学术期刊的发展插上翅膀,丰富出版产品形态,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学术期刊主动拥抱、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十四五”时期学术期刊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是服务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能力亟待增强。长期以来,众多学者总喜欢套用西方的理论、概念来解释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盲目照搬西方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将西方的理论奉为圭臬,以西方的制度为样板就中国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与中国现实脱节,得出的规律和结论不符合中国实际,难以为中国现实问题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合理方案[7]。综览我国的学术期刊可以发现,技术化的研究路线和方法大行其道,从经济学科蔓延至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等,学术论文的思想性越来越缺失,技术化的方法从手段变为目的。

二是数字化建设和融合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有高影响力的数字出版平台。一些学术期刊没有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推进数字化建设和融合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选择建设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只是出于“跟随”动机,这就导致其数字化建设流于形式,新技术的运用不够深入,编、审、印、发全流程的数字化融合程度不高。受传统出版理念束缚,对如何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拓展知识服务的理解还不深,在提升知识服务发展动能、促进知识内容供给侧改革方面未有实质性跨越[8]。

三是国际化水平总体不高,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目前主要还停留于配发英文摘要或长摘要、借助国外出版平台宣传精选的部分文章的阶段,英文刊的数量还比较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科技类期刊也只有少数几种进入国际顶尖期刊行列。截至目前,我国有29种科技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10%、12种进入前5%、8种期刊进入学科排名前5[9]。我国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SCI期刊上,学术评价机构和科研人员的SCI情结还较为严重。爱思唯尔等国外大型出版机构近年来与我国的科研机构合作日益密切,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建设的关键举措

“十四五”时期推进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既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又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党对学术期刊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正确的办刊方向,发挥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和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持续优化学术期刊保障体制机制。

1.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这就回答了学术期刊要不要发挥引领作用的问题。学术期刊要引导学术研究坚持“四个面向”,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所谓“四个面向”,是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指针,也是学术期刊的办刊指南。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外部环境中,学术期刊要有大格局、大视野,不能沦为故意卖弄技术方法、研究“鸡毛蒜皮”等成果的传播平台,而应围绕学科基础理论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主动设置议题,引领学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致力于“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贡献力量。

2.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推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应加快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一要在思想上化被动为主动,将数字化和融合发展纳入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发展战略。要从思想观念、战略规划、编辑出版流程、发行和传播方式、人才队伍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重构[7]。二要顺应新技术发展潮流,主动融入新技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学术期刊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借助信息传输与显示技术使学术期刊出版内容向富媒体化转变;借助VR、AR技术丰富学术期刊出版内容的呈现形式;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流程,提升出版效率,助力选题策划、发行、传播等;借助区块链技术推动学术期刊数字版权保护。三要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探索论文网络首发、增强数字出版、数据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提供高效精准知识服务。四要建立与数字化建设和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学术期刊内部管理体制和专业人才队伍。按照数字化的理念对期刊社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视,重构内容生产、传播体系,加强现有编辑出版队伍的数字化技术与理念方面的培训,或引进既懂新技术、传播规律又懂学术期刊所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助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

3.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大力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学术期刊要努力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在深度、精度等方面下功夫。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不是指我国所有的期刊都要走国际化之路,而是要求科技期刊中的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以及部分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全方位”地走出去,加快实现信息交流的国际化、编委成员的国际化、编辑工作的国际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出版经营的国际化[10]。除此之外,还包括选题、作者、设计制作的国际化等。具体做法如下:一应瞄准学术前沿,拓展选题的国际化视野,探讨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二应吸纳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国外学者进入期刊编委会、审稿人或编辑队伍,也可以吸纳国际经营人才;三就深化学术期刊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为学术期刊举办一流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拓展学术期刊开放合作的渠道;四应优化评价体系,尽快实现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吸引优秀的国内研究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改变优质科研成果大量流失的局面。

4.持续优化制度保障,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一要学术期刊管理部门要调整优化学术期刊布局和结构。在新设学术期刊上,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向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倾斜,在新兴交叉与战略前沿领域优先布局,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二要科学编制各学科领域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加大对基础学科、优势学科领域学术期刊的支持力度。三要建立针对学术期刊的动态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切实推动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建立学术期刊从创办到退出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机制,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对部分刊号资源进行整合,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出版单位跨部门、跨地区重组整合期刊资源,推动期刊出版集团化发展。四要加强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学术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和假冒期刊的违法行为,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和优良的出版生态。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科技期刊的分类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