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五经穴”治五脏病理论依据

2021-04-17 22:29李全耀姚斐
河南中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五经小指食指

李全耀,姚斐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小儿推拿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阴阳、五 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指导的一种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五经穴”是小儿推拿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经穴”名称首见于《推拿三字经》,“五经穴,肚胀良”[1]。“五经”位于五指末节螺纹面,为面状穴,从大指到小指的顺序,依次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合称为“五经”,亦称“五经穴”、五经纹、五指节、五指穴、五经穴部等,主要适用于本经脏腑病变和其他脏腑病变。“五经”作为小儿推拿常用的特定穴,在治疗上,依据五行生克之理,确定治疗原则[2],通过临床施治,对机体脏腑进行系统调控,从而使之痊愈[3];在取穴上,取穴五经,意在调脏、调阴阳,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4-6]。近年来,小儿推拿特定穴治疗儿科疾病疗效显著,且在临床有“推拿不离五经”之说,受到了广大学者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一般认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经络系统有密切联系,通过手法作用于肢体,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改善机体状态。《黄帝内经》载:“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而知其内”,即脏腑功能异常,体表会有疾病反应点。“五经穴”位置与经络循行不完全符合。“五经穴”治疗五脏病是否有其理论依据?现从八卦理论、经穴理论、全息理论及解剖结构等角度阐述“五经穴”治疗小儿五脏病的理论依据。

1 《易经》的八卦理论

《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明太极是宇宙万物之源,又可在不断变化中化生万物,故太极思维中既包含统一和合“合”的观念,又包含了化生万物“生”的观念,正如朱熹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五行形成于万事万物的变化当中,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规律成就了五行学说,此时,便形成了五行配属八卦、四时及五脏的理论[7]。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源泉,《灵枢经校释》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人亦如此。大拇指属脾土,土为大地,生化、承载、受纳,为坤卦,坤为母,所以叫拇指。食指属肝木,木为春,春主生,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故食指主动。中指主心火,火为夏,夏主长,夏日最长故中指最长。无名指属肺金,金为秋,秋主收,春秋日相等,故食指与无名指等长。小指属肾水,水为冬,冬主藏,冬日最短,故小指最短。故五指依次是“土、木、火、金、水”,对应“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由此说明,五指配属五脏与“八卦藏象”有关[8]。

《保赤推拿法》曰:“掌中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乾西北、艮东北、巽东南、坤西南,男女皆推左手。”以手掌中心 (内劳宫)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距离2/3为半径所形成的圆圈[9],中指根下有离宫,依次类推,此为小儿推拿特定穴内八卦的位置。《易经》中后天八卦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震、巽、离、坤、兑、乾、坎、艮。《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根据八卦图在手掌的分布,与内八卦定位类同。而后天八卦配属方位、四时,二十四节气则成为开放式太极思维“生”的观念,若为握拳式则为封闭式太极思维“合”的观念,而此时拇指居艮卦脾土位,食指接近震巽卦肝木位,中指居离卦心火位,无名指接近兑卦肺金位,小指接近坎卦肾水位,便形成了五指配属五经,故“推五经”可以通过推法作用于五指治疗五脏病。

2 阴阳理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治病的根本在于调阴阳。《灵素节注类编》载:“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而阴阳之变化无尽。今以脏腑分阴阳者论之,是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如以腑配脏,则肝为乙木属阴,胆为甲木属阳,木生火;心为丁火属阴,小肠为丙火属阳,火生土;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土生金;肺为辛金属阴,大肠为庚金属阳,金生水;肾为癸水属阴,膀胱为壬水属阳,而水又生木,故阴阳五行之气生化不息也,”故脏为阴,腑为阳。在小儿推拿特定穴“五经穴”中五指末节对应的五脏均属阴;拇指为手太阴肺经循行所过之处,食指为手太阴肺经分支循行所过之处,中指为手厥阴心包经循行所过之处,无名指为手厥阴心包经分支循行所过之处,心包代心受邪,故同于心,小指为手少阴心经循行所过之处,故五指皆为阴经所过之处,与“五经穴”对应的五脏属性一致[1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五经穴”中五脏属性与经络属性大致相同,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3 经络腧穴理论

3.1 经络循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脏腑与体表及全身各部的联系通路。经络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五经穴”虽不属于经络系统,但与经络系统有密切联系。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穴。”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手小天心穴、足太溪穴”。中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将指,通背左筋心俞穴、手中冲穴、足涌泉穴。”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前膻中穴、背后风门穴。”小拇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瞳人、手合骨穴、足大敦穴。”“大肠筋在食指边,络联于虎口,直到食指侧巅。”小肠经在小指外边,“络联于神门,直至小指侧巅。”即大拇指对应脾、胃,食指对应肝、胆,中指对应心、小肠,无名指对应肺、大肠,小指对应肾、膀胱[11]。说明小儿五指、五经与五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通过推五经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故推小儿五指(五经)可调节小儿五脏功能。手足同名经上下交叉取穴法,为“同气相求”理论,即同名经穴位之间,必须功能相似、形态相仿、部位相应[12-14],如指与趾、腕与踝、肘与膝、肩与髋等,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皆为同气相求,故拇指为脾穴,小指为肾穴。同名经同气相求,不仅为临床上选穴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五经穴”治疗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

3.2 五输穴古人将经气的流注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形容,来说明经气所过部位的深浅而有不同的作用[15]。《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出为经,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是经气所出的部位,荥是经气流行的部位,输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经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合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15]。《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因五输穴之井穴多在手足指端,又“病在脏者,取之井”,故可选用五输穴之井穴治疗小儿五脏疾病,此为推五经或称推五脏的由来[16]。

4 全息学说

张颖清教授[17]研究发现,生物体的任何一独立部分,都是整体本身成比例的缩小,生物体的任何一独立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既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又能反映整体的生物特性,从整体观念出发,研究生物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全息性质的联系[18],即“生物全息理论”。王晓宇等[19]提出历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时,通过观察小儿面部、手部等独立部分,从而辨证论治,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从“部分”探究“整体”的方法体现了现代医学中“最小部分本身具有一切部分”的思想[20],是生物体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与整体之间信息传递的实际运用。

“生物全息理论”思想的运用在小儿推拿特定穴中,体现为手掌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可认为是整体的缩影。“小儿百脉汇于两掌”,五经穴依次对应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脏腑组织为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可通过一定的推拿手法操作于小儿手掌,可对其相应脏腑进行调节。《选释》中:“即用手或手掌(主要是手拇指和小指的指腹部、掌根部等)向外用力推挤患者肌肉,或用力做直线式的按摩”。推法是指在受术部位作单向直线推动的手法[21],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主要机制为调节神经机能、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回流[22],具有温经活络、解郁除闷、活血止痛、健脾和胃、调和气血的功效。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有赖于气血的濡养和气机的调畅。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主疏泄,因此,加强肝和脾胃的功能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小儿五脏娇嫩,形气未充,脏腑病证皆表现于外,因经络尚未发育成熟,可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特定穴,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治愈疾病。而推法推特定部位具有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气血足,则脏腑实,故可以采用“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疾病。

5 局部解剖结构

五指由指骨及周围软组织组成,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和血管,神经和血管的分布状况与手指的功能有关[23],因手指掌面的活动较多,故掌面分布的神经和血管较多。一般情况下,每个手指均应有四条动脉,但实际仅五指掌面含有两条掌侧固有动脉,而背面不发达(除拇指之外)[24]。手指上分布着丰富的静脉,虽然手指掌面的浅静脉较背面细,但掌面的静脉比背面发达,有研究证明,仅掌面的静脉就可以完成静脉回流功能[25]。手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从事一切功能活动,当机体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后,通过神经传导方式传递给大脑,继而作出反应(反射活动)。手指部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而“五经穴”又在手指掌面,通过推五经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刺激神经末梢,进而对小儿五脏进行调节。

6 讨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表现为“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26]。”五脏有疾,体当有所变,医家多选用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27]。”《类经》说:“五经,五脏之经络也”,也说明五经隶属于五脏,故可认为五经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幼幼集成》说:“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五经是也”,指明五经和五脏的密切关系。在《针灸大成》云:“……动脏腑之气”,指出五经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五经纹。《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书中记载“五经纹动脏腑气”[28],“五经纹”即“五经穴”的最初概念。《小儿推拿广意·推五经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清代小儿推拿专著,该书“推五经法”认为:“五经者,即五指尖也,心肝脾肺肾也。”《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载:“五经者,五指头之经络也,心经在中指,肝经在食指,脾经在大拇指,肺经在无名指,肾经在小指[29]”,此处五经应指五经穴,是联系人体内外的通道,是代表五脏的特定穴位[30]。清代钱怀村《小儿推拿直录》载:“推五经者,即五指穴心肝脾肺肾也[31]。”可见,至清代,“五经穴”也可称作“五指尖”和“五指穴”。综上,无古代推拿著作或流派名家确定此为“五经穴”,仅目前习惯上称作“五经穴”。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32],通过推五经穴,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应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33-34],符合 “推经治脏”的理论[35-38]。综观《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小儿推拿在临床上的研究,指导临床施治,同时也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五经小指食指
降落伞(翻绳)
“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书
勤向窗前读五经
旋转手指操
磨 刀
雨林游记
咬小指缓解心悸
平衡尺子
拇食指巨指症1例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