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理论指导下应用炙甘草汤治疗眼部疾病*

2021-04-17 23:48王辉周剑邱礼新于静
中医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阴血阴液清酒

王辉,周剑,邱礼新,于静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 10073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炙甘草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功可滋阴补血,通阳复脉,主治心阴阳两虚证。现代医家多将其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以圆运动理论对炙甘草汤进行深入分析,将其扩展应用于治疗眼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圆运动理论

清末名医彭子益先生继承了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黄帝内经》中五行生克制化、气机升降以及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中土回还,一气周流”思想等相关理论,首次提出“圆运动”这一学说,并详细阐述了阴阳、五行、六气、十二经、二十四节气五个方面的圆运动规律,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圆运动理论。圆运动理论认为自然界大气尤其是阳热的升、浮、降、沉的圆运动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有别的气候,以及地球万物生、长、化、收、藏的现象,正如在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所讲:“一年的大气圆运动,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生、长、化、收、藏,五行圆运动之成功也。”

该圆运动模型以“中气为轴、四维为轮” 为框架,以“升降浮沉"为运行机制,揭示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正如彭氏所讲“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金收降于土下的水中,经水气的封藏,阳热与水化合,升出地面而成木气。木气再升而成火气,是为四象。四象运动而生中气,中气亦名土气,土气在四象之中也。此一个五行的圆运动,称曰宇宙”[1]。而人身个体是宇宙中圆运动的大气所生,其规律亦然。故其概括中医的生理为 “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而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1]。

2 炙甘草汤圆运动理论病因病机分析

炙甘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黄帝内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神之大主,生命之本,心之阳气,犹如四时中的夏季,一日之午时,阳热最盛,火气最旺。根据圆运动理论,心阳需要敛降,阳气不断下行封藏于肾水中转化为肾阳,心肾相交,再通过肾气的上升实现阳气升降浮沉的圆运动。而热性本浮,火热炎上,阳气的运行,一定是有相应的阴液伴随,滋润收敛,心气才能下降,因此心肾相交也包括心阴和肾阴的相交。没有阴液、阴血、津液,阳气是不可能正常的升降沉浮的。此阴液一方面指心阴、心血,心脏不断地蓄积阳气,需要靠心的阴血包容这些阳气,若心的阴血不足,脉络枯滞,心气运行障碍,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日久阳气亦损,出现“脉结代,心动悸”的情况;另一方面此阴液也包括滋养中气的津液,津液流通,中气旋转,有助心气下行,所谓“轴运轮行”,津液损伤,中气不能旋转,故心气下行障碍而动悸。清代张璐云:“必缘其人胃气素虚,所以汗下不解。胃气转伤,真阴枯竭,遂致心悸脉代,与水停心悸之脉,似是而非”[2]。因此,炙甘草汤是主治阴液损伤尤其是心阴血不足的主要方剂。

3 炙甘草汤方药组成及煎煮法分析

《伤寒论》中炙甘草汤方药组成及煎服法为: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3]。方中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为滋阴养血、甘寒纯静之品,用量极大,大补阴血,以利化生之源。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4]云:“麻仁、阿胶、麦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血也”。炙甘草、人参、大枣甘温益气,增液益胃,运中焦以利心气之下行;桂枝、生姜、清酒辛温通阳,利血脉,行药势,佐滋阴补血药之黏滞。诸药合用,治疗气血亏虚、津液耗损的“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炙甘草汤的煎煮法上以清酒与水合煮,清酒七升,水八升,几乎各一半。汉代的酒并不是度数很高的白烧酒。据考证,经方中所用的清酒应为“冬酿夏成,较白酒更为陈久而清纯的米酒”[5]。清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方中地黄用量独重,以酒煎者,其养血复脉之力益著。南朝的《名医别录》[6]中就记载了生地黄“得麦门冬,清酒良”。

4 炙甘草汤圆运动理论方药新解

在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是生地黄。生地黄用量一斤,是所有经方中用量最大的。生地黄补下焦肾阴,之所以能补上焦心阴,关键在煎煮法上。用几乎一半的清酒来泡药、煮药,就使补肝肾之生地黄通过清酒的作用,走于上焦,大补了心阴,正如柯韵伯所言“清酒引之上行”[7]。相当于江河湖泊的水,加热之后,水蒸气蒸发,到达天空形成云、变成雨。此亦补肾阴以济心阴之法,正如张锡纯所言“是炙甘草汤之用意,原以补助肾中之气化,俾其壮旺上升,与心中之气化相济救为要着也”[8]。此外生地黄不仅大补心血(大枣、阿胶也能补心血),又协同麦冬、阿胶、火麻仁大补肺津,有助于肺的肃降。同时,大枣、炙甘草、党参补胃津,使胃也保持清润下行的状态,利于中气运转。生地黄在水的煎煮下补肾,加桂枝后,又补肝血。所以说炙甘草汤是大补人体阴液之方,使肺、胃保持清润下降,补肾阴又补肝血,使肝、肾保持温润升发,将人体圆运动中脏腑阴液都补到了。此外,桂枝和生姜,包括黄酒,都是温通血脉的,且桂枝生姜又能升降肝肺之气,使全方补而不滞,保持温通流动的状态。

5 炙甘草汤应用扩展与延伸

炙甘草汤在《伤寒杂病论》中共出现三次,在《伤寒论》中又名复脉汤,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在《千金翼方》中是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外台秘要》中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9]。此异病同治用圆运动理论则更易理解,分别为炙甘草汤补心血、补胃津、补肺津作用的体现。后世医家对于炙甘草汤大补阴液作用也有众多的注解与发挥。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本方“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滋阴之一路也”[7]。丹波元简亦说本方是“仲景滋阴之正方”[10]。吴鞠通在本方的基础上衍化而出加减复脉、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诸方,大大提高了温病的治疗效果。因此,炙甘草汤的应用不应局限于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心血管疾病。凡是见有阴血津液虚损的各种疾病,都可运用炙甘草汤加减化裁治疗,只要辨证准确,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用炙甘草汤治疗眼科病的应用范围也很广泛,目中血液丰富,为心血一部分,泪液、房水、玻璃体滋润眼部各个组织,均为津液之组成。眼部大量的视网膜、视神经和大脑的神经相连,又和大脑密切相关。因此,中医眼科认为心脑眼一体。炙甘草汤治疗心阴血不足、津液虚损证,故亦可治疗相关眼病。临床中炙甘草汤多用于治疗包括干眼症、碱烧伤、视疲劳、眼底视网膜动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多种眼病,进一步扩大了炙甘草汤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

6 典型病例

6.1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案1:患者,女,62岁,2018年5月29日初诊。主诉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2个月前曾因右眼视力突然下降,在外院诊断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局部及全身治疗,未见明显改善。查:视力右眼0.02,矫正无提高,左眼0.8-,矫正1.0。眼压:右眼16 mm Hg(1 mm Hg=0.133 kP,下同),左眼19 mm Hg。右眼瞳孔直径约5.0 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视盘边清色淡,视网膜动脉细,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左眼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追问病史,患者长期熬夜,此次因劳累,精神刺激后发病,全身情况口干喜饮,身体汗多,眠差,入睡困难,易早醒,纳食好,二便调,体力可,身体无明显寒热,手足温,脉弦郁,舌黯红,苔少。中医辨证:阴血暗耗,脉络失养。给予炙甘草汤原方:生地黄50 g,大枣 40 g,炙甘草15 g,桂枝12 g,阿胶10g(烊化),火麻仁6 g,党参6 g,麦冬10 g,生姜10 g,20剂。煎服法:以黄酒和水按11比例文火煎服40 min,去药渣,纳入生阿胶烊化,煮取两小碗,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患者因个人原因未能及时复诊。服用20剂后未继续服药,于2018年7月7日二诊。自诉右眼视力明显提高,查视力右眼0.4-2,左眼1.2,其余检查大致同前。仍眠差,汗多,脉沉郁,舌黯红,苔少。处方:继用上方20剂,煎服法同前。

2018年7月30日三诊。自诉右眼视物较前清晰。查视力右眼0.6,左眼1.2,其余检查大致同前。失眠改善,汗出减少,舌红少苔,脉偏细数。遂停药。

案2:患者,男,63岁,2018年7月19日初诊。主诉双眼视力先后下降半年余。患者2017年底出现右眼视力骤然下降,20天后又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双眼视网膜动脉阻塞”,给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654-2),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眼部注射,复方樟柳碱双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降眼压眼药水点眼,以及全身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静点,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查:视力右眼0.02,左眼1尺指数。眼压:右眼13 mm Hg,左眼15 mm Hg。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清色淡白,视网膜动脉细,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诊断为“双眼陈旧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全身病史,平日因工作原因用眼多,常熬夜,双眼干涩,眠差,时有心悸,大便偏干,小便调,身体无明显寒热,脾气急,好饮酒,嗜辛辣。脉弦略数,舌黯红苔薄白。中医辨证: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给予炙甘草汤原方:生地黄50 g,大枣40 g,炙甘草15 g,桂枝10 g,阿胶6 g(烊化),火麻仁10 g,党参6 g,麦冬10 g,生姜10 g,20剂。黄酒和水按11比例文火煎服40 min,去药渣,纳入生阿胶烊化,煮取两小碗,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2018年8月16日二诊。自觉双眼视力较前提高。查:视力右眼0.05,左眼0.03。检查大致同前。处方:原方加细辛3 g,川芎6 g,白芷10 g,20剂。煎服法同前。

2018年9月20日三诊。自诉双眼视物较前明显清晰,已经能够工作。查:视力右眼0.15,左眼0.08。眼压正常,其余检查大致同前。处方:上方改阿胶10 g,继服20剂。

按语:案1患者在外院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病2个月余,瞳孔强直,视网膜动脉细,视神经萎缩。患者长期劳累,性格急躁,睡眠差,暗耗阴血,平日汗出多,汗为心之液,也易损伤阴血,加之口干喜饮,均为阴液不足的表现。中医认为“年过四十,阴气自半”,患者60有余,尽管没有“心动悸,脉结代”的症状,但是根据全身辨证,辨为阴血不足,络脉不通,应用炙甘草汤原方,视力有明显的提高。案2患者双眼视力先后下降,外院诊断为“双眼视网膜动脉阻塞”,给予大量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疗效甚微,患者既往并无严重的全身病史,但熬夜用眼多,睡眠差,暗伤阴血,加之长期饮酒,嗜辛辣,更易伤阴液,并据其心悸,大便干等表现,亦辨证为阴损络伤,脉道失养,应用炙甘草汤原方取得一定疗效。二诊考虑患者发病日久,在大补阴血基础上加细辛、白芷、川芎等通阳之品,引药上行,补而不滞,视力进一步提高。

上述案例均为阴血阴液之不足。而心主血脉,根据“内五轮”学说视网膜血管亦属心[1-2],均为阴血不足、脉失濡养证,故应用炙甘草汤而取效。

6.2 眼部碱烧伤患者,男,45 岁,2009 年 6 月 8 日初诊。主诉:双眼“碱烧伤”4 个月,视物不清。患者在工作中不慎双眼被碱性化学物质烧伤,致视物不清。眼科检查:双眼角膜灰白混浊呈半透明状,隐见晶状体灰白不均匀混浊,余眼内结构不清,双眼压:6~8 mm Hg,B 超检查眼内结构无明显异常。诊断:双眼碱烧伤。中医辨证:化学性碱烧伤,逐渐渗透眼内,伤及眼内阴血。治以滋养阴血。给予炙甘草汤原方:生地黄50 g,大枣40 g,炙甘草15 g,党参10 g,麦冬10 g,桂枝15 g,火麻仁6 g,生姜15 g,阿胶 10 g(烊化),14剂水煎服,日 1 剂,早晚分服。二诊:双眼眼压 15~18 mm Hg,其余同前,转手术治疗。

按语:此患者是我院眼外伤科要求中医眼科会诊病例。因双眼碱烧伤致角膜混浊、晶状体混浊,欲予手术治疗,但因其眼压较低,手术风险较大,故来寻求中医治疗。最初因角膜混浊,用过祛风退翳药;因有炎症反应,用过清热解毒药;因眼压低考虑气血不足,应用益气补血药无明显疗效。反复辨证,考虑碱烧伤与酸烧伤不同,其损害是持续性地向眼内发展,眼内有组织液,眼球内血运丰富,尤其脉络膜血管丰富,而碱烧伤损害眼内津液、阴血,应考虑大补阴血、津液,因此,方药选用大补心之阴血的炙甘草汤,而获得了明显疗效。

6.3 视网膜脱离术后干眼患者,女,51岁,2018年9月17日初诊。主诉右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双眼干涩5个月余。患者5个月前因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我院行巩膜外加压合并环扎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可,但出现双眼干涩、疲劳、胀痛,视物不能长久等症状,左眼为甚。患者点用玻璃酸钠、普拉洛芬等滴眼液后无明显好转,遂来我科就诊。既往双眼屈光不正病史,约-3.50DS。查:视力右眼0.08矫正0.9,左眼0.1矫正1.0。眼压:右眼 16 mm Hg,左眼14 mm Hg。Schirmner试验:右眼 5 mm,左眼4 mm;双眼泪河浅。右眼底视网膜平复,周边可见环扎脊;左眼底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晚睡晚起习惯,熬夜多,工作压力大,现平日入睡困难,且易醒易惊,心悸,伴烘热汗出,大便时干时稀,性格急躁,口、鼻、皮肤干燥,脉结代,舌紫黯少苔,中间裂纹。中医辨证:阴血不足,脉络失养。处方炙甘草汤加减:生地黄30 g,大枣20 g,炙甘草 15 g,桂枝10 g,阿胶6 g(烊化),火麻仁6 g,党参 10 g,麦冬 15 g,生姜10 g,当归10 g,白芍30 g,牡丹皮10 g,以黄酒和水11煎服,14剂。

2018年10月8日二诊。患者诉眼干好转,已无明显胀痛,心慌、心悸减少,仍睡眠差,上方加炒酸枣仁30 g,茯神10 g,14剂继服。

2018年10月22日三诊。自诉眼部干涩、疲劳感明显减轻,睡眠较前有好转,效不更方,前药14剂继服。

按语:患者因工作压力大,养成了长期熬夜的习惯,暗耗阴血。近几年出现心慌、心悸症状,且发作愈加频繁,舌黯少苔,中间裂纹,故辨证为阴血不足,心脉失养,口、鼻、皮肤干燥亦是阴液不足的表现,患者视网膜脱落术后,气血亏虚,加之过度用眼,故出现眼干、眼胀表现,给予炙甘草汤大补阴血。加当归、白芍、牡丹皮清肝热、补肝血,故眼部及心悸症状明显缓解。二诊加酸枣仁、茯神养血安神,故眼干、心慌、失眠等症状进一步好转。

6.4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李某,女,60岁,2018年7月15日初诊。主诉:右眼下方视物遮挡1个月余。患者4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眼下方视物有黑影遮挡,于当地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为右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给予局部及全身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无明显好转。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病史,血压偏低。颈动脉彩超可见颈动脉少量斑块形成。查:视力右眼0.4,左眼0.8,双眼晶状体轻混浊,眼底右眼视盘边清色略淡,视网膜血管走行略迂曲,左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视野检查:右眼可见与生理盲点相连的下方视野缺损。患者体型瘦弱,既往体力劳动多,饮食不规律,时有胃胀胃痛及偏头痛,眠差,眼干、口干,皮肤粗糙干燥,大便易干,舌红苔少,中央裂纹,舌下络脉迂曲扩张,脉沉弦细。中医辨证:阴血不足,脉络瘀阻。予炙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50 g,炙甘草15 g,桂枝10 g,阿胶6 g(烊化),火麻仁10 g,党参10 g,麦冬15 g,大枣15 g,生姜10 g,桃仁 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牡丹皮 10 g,香附10 g,以黄酒和水11煎服,14剂。

2018年8月2日二诊。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患者诉右眼视物较前清晰,下方遮挡感减轻,睡眠有所好转,口干减轻,大便顺畅,每日1行,上方改阿胶10g(烊化),14剂继服。

2018年8月20日三诊。查:视力右眼0.7,左眼0.8,患者诉下方遮挡感进一步减轻,前药减桃仁,红花,加枸杞子10 g,楮实子10 g,14剂继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此患者为老年女性,诊断为右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既往饮食不规律,有慢性胃病史,体型瘦弱,脾胃运化不足,经脉失养,眼干、口干,皮肤粗糙干燥,大便偏干,舌红苔少,中央裂纹均为津液不足的表现。而偏头痛,舌下络脉扩张为典型瘀血阻滞,络脉不通之证,故辨证为阴血不足所致的脉络瘀滞,虚中有实,虚实夹杂,治以炙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通络以治标,炙甘草汤大补阴血津液以治本,二诊更加大补血养血力量,三诊减少破血活血之桃仁、红花,加枸杞子、楮实子补肝肾益精血以收功,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阴血阴液清酒
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探析卵巢早衰的中医病机治法
女性护血养阴,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中田英寿:从足球运动员到清酒老板
谈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烫一壶清酒
我家秘方
清酒的米水传奇
《伤寒论》方中“存阴液”思想应用举隅
女人养血有良方
供奉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