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象药理探讨《伤寒论》中生姜、大枣的功用

2021-04-17 23:48徐玮璐
中医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营卫中焦调和

徐玮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象思维来源于《周易》:“易者,象也”[1],解释象为《周易》的基本观念。《周易》的象主要有三种,即现象、意象与法象。法象,即取法于自然[2]。法象药理的根源亦是象思维。法象药理是指依据药物的外部现象如形、色、质地、习性、气味等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中医学用来探究药物作用和疗效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3]。药物展现出的“象”与现代药理中药的自然属性是有共同性的,法象药理学说与现代理论中药的自然属性之间有必然联系[4]。运用象思维解释药物作用,还应结合考虑药物的生长环境、气候季节等因素对药性产生的影响。应用法象药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药物的自然属性与作用,可以丰富、完善和发展现代医学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提供了一种更符合中医思维的方法去分析理解各种中药的功效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伤寒论》中方药俱存的112方中,生姜使用37方次,大枣40方次。生姜和大枣共同出现在33首方中,其配伍出现的次数接近所有方的三分之一,和其各自出现的方次相差不多,说明这一药对在《伤寒论》中使用频率很高。笔者结合古代医家对生姜、大枣的功效理解,运用法象思维进一步分析生姜、大枣在《伤寒论》方剂中的应用,为理解生姜与大枣的配伍关系提供了另一种角度。

1 生姜功效的法象解及运用

生姜在《神农本草经》[5]中与干姜合而论之,谓其“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证类本草》[6]集宋以前本草大成,谓其“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二者概括了生姜的基本性味与作用,即性温味辛,功效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本草纲目》[7]中记载“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性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则无姜”。姜色黄,承土德而孕于土内,本为根茎,自有土行,故可入脾胃二经。母姜四、五月受春生之气生苗,过盛夏之火,至秋社前后,受金气以收敛沉降,母姜收火气于己,火生土,土生化之气受火行催动,而生子姜,故《本经疏证》[8]谓其“火者其禀,土者其体,金者其用,贯而属之,则具火性于土中,宣土用于金内,姜之能事尽矣”。《本草思辨录》[9]记载“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则老姜造成者。故干姜得秋气多,功兼收敛。生姜得夏气多,功主横散”,可知生姜得夏气多,故其辛温气薄,属阳,故其辛温向上入肺卫,宣通肺气,可散风寒之邪,温肺止咳。臭秽之气乃阴浊之气,生姜气味俱升,禀阳气,可祛散阴浊,故久服去臭气。生姜可入脾胃,脾胃之气上逆致呕,生姜辛散脾胃上逆之气以止呕。至于其通神明之功,多与其宣通肺气相关,气升降相宜,则神明不失,如《雷公炮制药性解》[10]载其:“肺得所胜,气通宣畅,主宰精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综上可知,生姜药效实为其辛散温热之性味所用。《伤寒论》中,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消胀散满、补中降逆,以生姜辛散脾胃之滞气。通脉四逆汤中以生姜温中散寒止呕。真武汤温阳利水,生姜温散,可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茯苓、白术宣散水湿。栀子生姜豉汤清宣郁热,其证有呕为发汗吐下后,中气不和、虚热相搏,故以生姜温胃散逆止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下利兼呕者,生姜和胃止呕,配半夏散逆气。生姜泻心汤中,重用生姜横散中焦水气,以散水气之痞。生姜禀其土火之性,散中有守,故汗后邪未解者,多不忌姜,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

2 大枣功效的法象解及运用

《神农本草经》[5]中记载:“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中国植物志》[11]中记录其“成熟时红色,后变红紫色,中果皮肉质,厚,味甜,核顶端锐尖,基部锐尖或钝”“花期5-7月,果期8-9月”。大枣色赤,味甘,气味浓厚,《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2]云:“枣味甘,而肉厚色赤,得火之色,土之味,故能建立中焦,温养脾胃,为后天之本。万物生于土,土气充盈,诸经自皆受益矣”,是谓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和百药。大枣内核两端锐尖,此为含金之象,然其金为土火合德所隐,查《伤寒论》中大枣用法都注明“擘”,即掰开两半煎煮,如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阴阳不和之证,大枣露核煎煮,正是合其火土金三气,扶正祛邪。故大枣所含金气有刚柔相济之性,主祛心腹邪气、通九窍,补脾安中。《伤寒论》中,大枣露核煎煮,以合金气,故其内守但壅滞之弊较少。故在《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小建中汤等皆用大枣扶正以祛心腹邪气。脾主四肢,脾土益故四肢充。大枣虽乃甘温之品,土火合成,却非燥土,其肉味厚而质润,属体阴之象,是为湿土,故能益津液、入营血。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欲作奔豚者,以大枣滋助脾土,平肾气。十枣汤治伤寒水饮胁痛,咳而干呕者,用大枣固护脾胃之气,取其益土胜水之功。

3 生姜、大枣在《伤寒论》中的配伍运用举例

3.1 调和营卫使用生姜、大枣的33首经方中,桂枝汤及由桂枝汤变化而成的方子共有19首。生姜辛温,气薄色黄,入肺卫;大枣甘温,质厚润色赤,入营血。生姜为燥土,禀火性,其用金以刚,其气行于卫;大枣为湿土,亦禀火性,其用金以柔而藏,其气行于营,二者辛甘相伍,阴阳相合,一动一静,益营阴而不至壅滞,升卫气而不至辛散太过,营卫和而邪无所存。故桂枝汤及其变方以大枣、生姜以助调和营卫,如《医宗金鉴》[13]云:“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籍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营血,并行而不悖,是则刚柔相济。”小柴胡汤方中生姜、大枣亦为调和营卫之功,故程郊倩[14]云:“姜枣助参夏通达荣卫。”若有量的变化,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如柴胡桂枝汤等。另外在用发汗之剂时,用生姜、大枣亦可防其发汗过后营卫不和,如葛根汤。大青龙汤用姜枣亦是调和营卫。另据统计使用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这一配伍量的方剂有16首。《后汉书·律立志》[15]云:“物生而后有象,象有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提示古人重视象数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三为奇数,属阳,于河图中,三为木之生数,为阳木以升,恰与生姜之性相合。十二为六的倍数,六为偶数,属阴,于河图中,六为水之成数,六亦为四象中的老阴之数,属阴水,亦与大枣之性相合,从药的用量上来说亦可看出阴阳五行相合的搭配。

3.2 扶正祛邪生姜,辛温,以土为体,以火为禀,可向上、横散中焦寒邪;大枣甘温安中,其肉厚质润,体为阴土,故其火行柔而不张,可柔抚中焦寒邪。故“吴茱萸汤首吴茱萸,是导阳下达,然仅导阳下达而不剿扶其阴,则阳虽下,阴乃为之敌,是故以参枣所以抚定其阴,生姜则能使阴邪横散,不与阳为敌者也”[8]。又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重用生姜散其久伏寒气,倍用大枣合他药安中益血脉。生姜泻心汤中,生姜重用四两,以散中焦水气之邪,中土不足则湿邪乃聚,故合大枣、干姜补中焦不足。旋覆代赭汤证虽病机与生姜泻心汤证不同,但其重用生姜,与大枣相配,亦是同理,用生姜之辛以散结,大枣补脾胃之虚。二者均属土,以阴阳之性分,故于中焦起分,安中扶正,祛邪外出。二者在《伤寒论》诸方中,多有辅助之功,故而在整方中,二者依其性,亦为调和脾胃之搭配,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3 益营通脉大枣色赤、味甘、质润,阴阳柔和。色赤入心脉,味甘入脾胃,故而重用补脾益血,如前文所述,其核为金象,开枣露核煎煮,汇集土、火、金三气,补益却不壅滞;生姜辛散,入肺卫,可提卫气以助血行。《黄帝内经》[16]云:“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生姜气味较薄,主通、发泄。如炙甘草汤,《本草思辨录》[9]云:“病至脉结代、心动悸,不止营卫之不和矣,治以益营补中,则脉复而悸平。生姜与参、桂、胶、地、清酒并施,所以益营而通脉。营出中焦,中不治则血不生,故用枣草以补中而数较生姜为多也。”

4 小结

通过分析生姜、大枣各自自然属性的象,归纳出生姜、大枣各自的“象”投射到阴阳五行上形成的特点。二药最重要的特点如下:生姜具土、火、金三行,气味相对较薄,辛温,入肺卫与脾胃,解表散寒、温肺胃、止呕;大枣具土、火二行,含金,气味相对厚腻,甘温,安中补脾、入营生津。二者配伍运用,具有调和营卫、扶正祛邪、益营通脉之功,而调和营卫可看作其最根本作用。陈刚等[17]总结二者调和表里、调和寒热、调和脏腑、调和枢机作用,均可看作调和营卫。法象药理不应局限在对“象”的把握,更应结合数,才能得出更符合中医理论体系对药物认识的结论。

猜你喜欢
营卫中焦调和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五味调和醋当先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调和映照的双Lipschitz性质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