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研究

2021-04-20 05:09黄烈弥桂星花陶继平曾鹏丽
陕西中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胃痛脾胃针灸

张 鼎,黄烈弥,桂星花,黄 波,丁 敏,张 伦,陶继平,曾鹏丽

(1.江汉大学附属医院 武汉市第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30)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胃脘部位发生疼痛的一类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临床症状。病机多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原因而致胃受纳及腐熟功能失常,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胃失和降,从而出现胃脘疼痛。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归纳为脾胃虚寒证、寒邪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胃热炽盛证、食滞胃肠证、瘀阻胃络证、胃阴亏虚证等。在上述诸多证型中,脾胃虚寒证是较常见的证型之一,在西医临床中,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均属于此范畴。同时,脾胃虚寒型胃痛因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积极地治疗,患者的病情可呈进展性加重。因此,现将我科在冬病夏治中,采用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胃痛,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8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法将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48±13.01)岁,平均病程(2.84±5.98)年;治疗组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5.70±12.73)岁,平均病程(2.58±6.7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中医诊断标准:依据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医内科学》[3]有关于“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标准并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4]。

1.2 治疗方法 健康指导: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指导,明确饮食禁忌,禁烟酒。取穴:参照《针灸学》[5]中的足三里(双侧)、中脘、关元穴等。

1.2.1 治疗组: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取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中国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华佗牌,30号2.5寸),皮肤用75%的乙醇消毒,将针灸针垂直刺入患者穴位处1.5寸,运针得气后,用镊子将点燃的艾柱(规格:12 mm×15 mm)套于针柄(燃烧端对皮肤),温热感随针传入,待艾柱燃尽后更换艾柱,共灸2壮。为避免烫伤,针柄上的艾柱与皮肤相距2~3 cm,用一个硬纸片隔于施灸穴位与艾柱之间,待艾柱燃烧完毕除去灰烬并取下纸片。

1.2.2 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操作方法:将鲜姜切成直径2~3 cm,厚度约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上述腧穴处,将搓好的大小适宜的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再行灸治。

两组患者均1次/d,每伏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30 min,共3个疗程。注意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引发火灾安全。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评分依据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1]相关标准,对胃痛、大便稀溏、呕吐清水、神疲乏力四项指标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以“无”“轻度”“中度”“重度”四个量级记分(无记为0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的上述量表评分。②心理状况评分:患者心理状况评估采用焦虑、抑郁量表[6],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的上述量表评分。③血清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IL-6水平的测定:采用量子点免疫荧光法,通过全自动干式荧光免疫分析(AFS3000B)检测测定两组患者血清IL-6、PCT水平。以上检测所用试剂盒均购自深圳金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

1.4 疗效评定 参考《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7]进行评定。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消退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两个级度以上(含两个级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原异常值减少2/3以上;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一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原异常值减少1/2以上;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两组患者经治疗12个月后评定疗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各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PCT水平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PC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见表4。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8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PCT水平比较(ng/ml)

表4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胃痛,又称“胃脘痛”,由于疼痛部位近心窝处,古人又称 “心痛”“心下痛”等。中医病因主要归纳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反胃、胃络不通和脾胃虚弱等因素相关。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凝滞收引。胃脘上部通过口可与外界相通,若外界寒冷,则寒邪可通过口吸入胃内,导致脘腹受凉,寒邪直中,内客于胃;若服药过于苦寒,或寒食伤中,可引起寒凝气滞,出现胃气失和,导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饮食不当亦可伤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胃痛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及生活起居密切相关[8],《内经》中载“思伤脾” “怒伤肝”“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明确指出了胃脘痛的病因。现代医学亦证实[9-10]。《圣济总录》云:“虚劳之人,气弱胃虚,饮食伤动,冷气乘之,邪正相干,……故令心腹俱痛也”。 根据《黄帝内经》“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义”,及胃脘痛的基本病机特点,对脾胃虚寒型胃痛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11],治疗当以温热之法为主,治以温补脾胃、散寒止痛[12]。

灸法,是指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常与针刺相结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灸法可治疗寒性病证,激发人体正气,抵抗病邪。艾灸功在温经通脉、调理气血、散寒止痛,具有较强的温补作用,故针对脾胃虚寒型具有较显著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艾灸温补作用通过产生温热刺激激活穴位,改善气血运行,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调节,进而调节脏腑功能[13-15]。劳美玲等[16]研究结果报道,重灸中脘穴治疗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主要症状评分,同时可以降低血清GAS、MTL水平,提高胃收缩频率、胃排空率,降低胃排空时间。

《医学启源》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故选穴关元,是任脉及足三阴经交会穴,一穴汇聚多条经脉之精气,为一身元气之所在,擅长培补元气、补中益气、回阳救逆、固肾培本、调理冲任,调整胃肠功能,为保健强壮之要穴。“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天枢疏调胃腑,理气行滞,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说“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用各殊也”。“肚腹三里求”,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要穴,且“合治内腑”,具有调理脾胃、理气活血、扶正培元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可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振幅和收缩频率,使胃蠕动波幅升高,加强胃肠蠕动,推动胃排空[17]。《针灸甲乙经·卷九》曰:“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又是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可建运中州,调理气机,与足三里合募相配,共同调理腑气。中脘穴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功擅理气行滞、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疏利中焦气机。

隔姜灸法,通过生姜的辛温药性以及艾灸具有的散寒除湿之效,姜是治疗反胃、呕吐最有效简便的方法,被称为“呕家圣药”,利用姜之特性,借灸火之局部温热效应对经络穴位进行刺激,最终达到温通经脉、止痛散寒、调和气血的目的。

温针灸疗法具有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减轻深部组织充血等作用,能促进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刺激上皮细胞生长,加速组织再生能力及细胞活力,还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对痉挛之肌肉有松弛作用,因而有镇痛解痉的效果。侯宽超等[18]认为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腹部发暖、肠胃蠕动等现象。

血清PCT水平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其含量升高可加重胃黏膜炎症[19],也是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20]。有研究报道,血清PCT浓度与机体被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PCT是鉴别细菌性胃肠炎的一个特异性指标。白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IL-6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也可以分泌,另是一种具有多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在炎症发生过程中有一定作用的多效性细胞因子。既往研究证明IL-6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进展程度,其水平变化与疾病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21]。IL-6能够刺激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并提高其功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因此,本研究观察了患者通过治疗前后上述炎症因子指标的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PCT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患者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表明冬病夏治温针灸发能有效缓解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炎症状态。

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均每伏治疗10次为1疗程,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以防治秋冬寒冷季节好发或者加重疾病的方法,是中医“治未病”“天人合一”及时间治疗学思想的体现。艾草性偏温,乃纯阳之品,具有“温中、逐冷、除湿”的功效,是温针灸常用的中药;温针灸的作用机制可能是艾灸产生的热力通过针灸针将药性和热量传递到穴位,直接温通经络。在三伏天进行“温针灸”治疗,不仅体内阳气最旺,而且能得到艾草温养,疏散体内之寒气,使药物更好循经导入。

以往关于冬病夏治、温针灸、虚寒性胃痛的研究均有报道,但将这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鲜见于刊,本研究将冬病夏治理论与温针灸方法结合,针刺艾灸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虚寒型胃痛,证实冬病夏治理论结合温针灸能有效治疗虚寒性胃痛,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温针灸经济实惠,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同时,本研究发现,冬病夏治温针灸能显著减轻虚寒型胃痛患者症状,并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降低IL-6、PCT水平,疗效显著,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胃痛脾胃针灸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