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1-04-20 20:25何博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路径选择高职教育

何博

摘要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之源,乡村文化振兴是提升村民精神生活質量、改善乡风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乡村凝聚力、提振乡村综合实力的强大动力。高职教育是服务乡村社会最直接的高等教育,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高职教育应积极进行内涵建设,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应面向乡村文化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应协助乡村进行产业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经济支撑;应参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高职教育;乡村文化振兴;必要性;困境;路径选择

Abstract Rur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source of the rural society, and th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illagers spiritual life and improve the degree of rural civilization. It is also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enhancing rural cohesion and boosting rur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direct higher education serving rural society. In the strategy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its own service ability;it should cultivate talents for rural cultural needs and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th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it should assist the rural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economic support for th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it should participat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Necessity;Dilemma;Path selection

乡村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地域性乡村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的不竭源泉与肥沃土壤,是乡村的精神之源,是丰富乡村生活、凝聚乡村人心、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内生力量[1]。近年来由于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乡村人才外流、社会物质利益至上等因素导致乡村人心涣散,乡村村民文化意识淡薄,乡村文化逐渐衰落,这严重制约着乡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振兴乡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村民文化需求及乡村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深化、传承与创新,它通过改善乡村环境、增加乡村文化供给、活化乡村文化资源、重构乡村文化价值、强化村民文化认同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乡村文化振兴是提升乡村村民精神生活质量和乡风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乡村凝聚力和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教育兴,则文化兴;教育强,则文化强。教育,尤其是直接服务乡村社会的高职教育,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服务支撑。在党中央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机遇面前,高职教育应有高度的自觉与担当,积极参与乡村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拓展乡村村民的文化生活,积极承担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积极传承与弘扬乡村优秀文化,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1 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

1.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文化在增强村民素质、丰富村民生活、凝聚乡村人心、改变乡村面貌、促进乡风形成等方面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3]。在目前社会各个层面发生巨大变革的现状下,广大的乡村却面临着文化发展严重滞后的窘地,乡村“文化贫困”已成为导致乡村经济贫困的重要因素,乡村社会如果没有乡村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乡村将严重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和创造力,承载着村民美好愿望的乡村振兴是难以实施和实现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形成了灿烂悠久的乡村文化。优秀乡村文化承载着人类智慧、民族精神、历史传承,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和发展之魂,没有高度自信、繁荣发展的乡村文化,缺乏风清气正、遵德守礼的乡村文明,乡村振兴难以实现[4]。

1.2 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村民“求知、求乐、求富”的现实需要

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乡村文化能对生存在这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持续的教育作用,使他们养成相近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历经世事变迁而延续下来的优秀乡村文化承载着乡村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产生活技艺等知识,不但能提高村民的生产技能,而且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价值认同及主体意识。村民在共同参与文化活动中建立起互信、互依、互助的人际交往关系场;在共同参与文化活动中获得情感沟通、展现个人魅力、增强个人影响力、获得认可与尊重、获得心理满足感;在共同参与文化活动中获得工作信息、生产劳动技能、致富信息等,让村民发家致富成为可能;在共同参与文化活动中获得心情舒畅、心理愉悦等情感的享受,可消除单调劳作造成的压抑情绪和烦恼,带来快乐。乡村文化根植于广袤乡土,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细节,是村民表达心情、渲染气氛、赞扬生活、传承价值观念和乡村道德秩序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可切实满足村民“求知、求乐、求富”的现实需求。

1.3 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5];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培养专业化人才”[2]。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2]。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将乡村产业兴旺和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专业化人才这一社会功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高度,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光荣任务。乡村社会的主体是村民,只有通过教育尤其是主要面向乡村培养人才的高职教育,来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强化村民的文化自信、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才能促进乡村社会风气的改善、乡风文明的养成,才有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能。高职教育也必须积极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依托自身的教育能力、科研能力,顺应乡村文化振兴发展需求,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2 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

尽管高职教育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乡村社会、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教育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中仍然还存在因“意识不强、能力不足”而“贡献度不高”等现实困境。

2.1 政策激励不足,高职教育参与力度不够

振兴乡村文化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保障,需要有激励机制来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尤其是吸引高职教育的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制度,但目前在总体上对高职教育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导致高职教育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力度不够、效果不好。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高职教育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细化政策引导高职教育面向乡村经济、乡村产业、乡村文化的需求办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应健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专项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针对高职教育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的具体参与项目进行教育成本的补偿;此外,還应健全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奖惩激励机制,从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方面着手。有了政策支持、激励机制,高职教育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力度才会强,最终才能形成政府主导、教育参与、乡村受益的文化振兴新格局。

2.2 重经济轻文化,高职教育服务定位不准

在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村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强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村民对生产技术技能知识的需要强于对人文文化知识的需要。在这种“经济优先”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高职教育办学重心侧重于服务“乡村经济建设”,这自然而然影响到高职教育偏重于人的“经济建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的“文化建设”能力的培养,即强调人的技术技能教育,而忽视人的人文知识教育。这种追求“短、平、快”经济效益的办学定位导致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意愿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也直接导致乡村社会“文化振兴”人才奇缺。

2.3 重城市轻乡村,高职教育服务面向偏位

在城市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大量高职教育办学主要面向城市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选择等主要以适应城市就业为主。高职教育对乡村社会的忽视,导致办学面向“离农”、师资队伍缺乏乡村知识、专业设置缺乏乡村特色、课程内容缺乏乡村技能、文化教育缺乏乡村内涵、培养的人才缺乏乡村情怀等现象,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面临着知识体系严重的“去乡村化”;高职教育对乡村社会的忽视,也导致高职教育无法开展直接面向乡村村民的文化、技能、科学知识等的培训教育,最终导致高职教育为乡村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文化型人才的不足,乡村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缺乏人才的有力支撑。“离农”办学面向使高职教育面临着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能力不够、服务效果欠佳的现实困境。

3 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3.1 加强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能力建设

高职教育是主要面向乡村开展教育服务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能力建设为基本出发点,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传统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融入学校的文化教育过程,提高高职学生及接受培训的村民的职业技能及文化素养,持续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提供教育支撑。

第一,平衡办学定位,优化专业布局。高职教育除了为城市建设、城市产业培养人才外,还需要为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培养人才。在办学过程中,应根据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适时增设具有乡村区域特色的专业,尤其是加强乡村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工艺、民族表演艺术等文化相关专业建设[4],培养掌握传统文化核心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第二,调整文化课程结构,优化文化课程内容。高职文化课程要凸显乡村文化特色、教学内容要融入乡村文化,要有意识地将乡村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内化,让这些人才同时能够适应乡村社会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振兴。

第三,强化文化实践,加强校内外文化基地建设。一方面优选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展示中心”“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中心”“红色文化展示中心”“新农村居住中心”等作为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定期送师生到校外基地参观、学习、体验等,促进师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邀请乡村工艺大师、非遗文化传承人进学校成立“大师工作室”“非遗文化工作室”作为校内文化教育基地,将乡村优秀文化带入校园、带进课堂、融入师生的心里。校内外文化基地建设为高职文化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提供了质量保障。

第四,加强优质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应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请进来”是将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请进学校,直接进课堂向学生传授乡村文化知识和技能,或指导学校文化课教师教学;“送出去”是将学校教师送出去参加文化技能技艺培训或送到文化单位挂职锻炼学习,提高其文化综合素养。

3.2 高职教育为乡村培育文化人才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兴则文化兴[6]。高职教育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从乡村发展需求出发,培养一批批既掌握生产技能又掌握丰富人文知识,既能为乡村经济建设服务又能为乡村文化振兴出力的多元复合型人才。

3.2.1 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文化骨干人才。文化骨干是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领头羊”,是政府文化政策在乡村落地的“代言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都离不开他们精心组织与管理。培养一支“爱文化、懂文化、会文化”的文化骨干队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可采取“结对培养”方式对乡村文化骨干进行精细化培养,学校文化专家应深入乡村,带领乡村文化骨干共同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共同恢复乡村的传统技艺、共同规划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共同布局乡村的建设、共同创新乡村的文化内容、共同开发乡村的文化活动等。通过高职教育的积极参与,切实提升乡村文化骨干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让他们能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和凝心聚力作用。

3.2.2 对村民的文化教育与精神价值引领。村民是乡村的主体,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因素。高职教育应积极开展面向村民的文化教育,以增强综合素质、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一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是村民增强生产技能、提高生产效率、开拓致富渠道的知识保障,是村民“求富治穷”心愿顺利达成的知识支撑。二要加强村民思想素质教育。要积极消除封建思想、小农陋习对村民精神生活的控制与影响,要积极开展科学价值观教育,要将新社会核心价值观“诚信、爱国、敬业、友善”等融入村民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价值引领作用。三要加强乡村传统文化教育。我国广大乡村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这是民族文化之魂、现代文化之源。传统文化教育能激活村民的民族自豪感,能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四要加强村民的文化实践。文化实践能激活村民“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能增强村民的主体能力,能让村民从乡村文化振兴旁观者转变为乡村文化振兴实施主体。

3.2.3 为承担文化传播功能的乡村学校培养教師。乡村学校常常是一个乡村社区的思想文化中心、精神文明建设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乡村学校教师由于具有较高文化,他们在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往往成为这个乡村社区主要的文化教育者与传播者,成为乡村社区文化振兴的重要参与者。高职院校与乡村学校可开展“对口帮扶”方式给乡村学校培养教师,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选派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挂职锻炼,高职教师可将先进文化、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式带进乡村学校,提高乡村学校在文化育人、文化振兴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乡村学校也可选派教师到高职院校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培训,经过学习培训增强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开阔其视野、增强其教学能力,为乡村精神文化教育储备人才。

3.3 高职教育参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挖掘乡土人文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进行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7]。乡村传统文化是滋养乡村的血脉,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之根。我国许多乡村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但由于乡村文化主体缺失、乡村文化价值式微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严重滞后。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教育应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社会服务功能,切实助推乡村文化的振兴。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

3.3.1 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挖掘,是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科学解析、分类筛选与重新组织,是以“辩证取舍”为基本原则、以“价值发现”为终极目标的传统文化去劣存优过程。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可筛选出许多符合时代价值标准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这些文化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形成新时代社会价值新观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2]。高职教育通过以下途径对挖掘出来的优秀文化加以保护与传承:一是建全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二是将乡村优秀文化知识融入高职教学内容中;三是搞好乡村文化传承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及普通村民的文化教育工作;四是积极开展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工作;五是加强对村落的统一规划与建设,加强对村落自然风貌、传统建筑等的修缮与保护;六是协助搞好乡村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不断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

3.3.2 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创新是为了适应乡村社会发展新需求、为了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新需要,在乡村传统文化基础上选择性融入现代文明形成乡村新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创新要把握几个要求:一要有“针对性”,文化创新要针对乡村社会发展需求、村民生产生活现实需要;二要突出“特色性”,在文化创新中增强民族性、地方性元素,走特色化的文化创新之路;三要强化“融合性”,文化创新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合,与村民日常文化生活有机融合,与乡村经济创新、产业创新有效融合。文化创新是乡村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拓展乡村文化影响力和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传统文化创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创新文化内容,应为乡村创作一批寓教于乐、健康向上、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又承载着村民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理想信念、邻里情感等的优秀文化新作品。二是创新文化形态与文化载体,可优先发展具有全民参与性的地方戏、地方节庆、地方旅游等文化形态,可积极开发多媒体技术、数字信息技术、自媒体技术作为乡村文化新载体。三是创新文化传播渠道,在网络技术日臻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模式将是乡村文化传播的优先渠道,该模式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受众多、运营成本小等优点,是能够充分实现乡村文化走出去和外来文化走进来的一种重要传播渠道。

3.4 高职教育协助培育乡村产业,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

乡村产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服务城乡、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产业。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8]。缺乏产业的乡村是贫穷落后的乡村,缺乏产业的乡村也会失去对人才主体的吸引而形成“空心村”,没有经济支撑、缺乏主体参与的乡村文化振兴将是“空中楼阁”。乡村产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强保障,乡村产业兴旺能为乡村文化振兴聚集多种资源要素,一可聚集人气,产业兴旺能吸引大量村民留在乡村就业,也能将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村外人才吸引到乡村工作和生活。二可吸引资本,乡村有产业规划、有产业布局,能够吸引资本投资乡村文化,形成产业吸引资本、资本驱动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三可吸引消费市场,产业发展、产品质量提升,可吸引市场消费力的注意,形成乡村产业满足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4.1 高职教育助推乡村文化的产业化。乡村文化产业化能将乡村文化变成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实现富强乡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9]。文化产业化是对乡村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商业化开发,提高文化服务品质、打造品牌、带动就业[10]。我国许多乡村历史上千年,代际传承下来许多特色文化资源,如乡村自然景观与古建筑、传統生产技艺与生活方式、传统饮食与服饰、传统风俗与习惯、传统手工艺与产品、传统节日与庆典等。高职教育应协助乡村深入挖掘、巧妙利用、合理开发这些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化是保证乡村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并发扬光大以及良性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也是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以及获取精神食粮、增强文化自信、深化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还是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以及创造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乡村文化产业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4.2 高职教育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在中国乡村兴盛数千年,是乡村的传统主业,乡村产业兴旺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产业现代化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手段,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发展区域特色种养业[8]。应围绕农业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三产融合发展中要“突出优势特色、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积极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新体系[8]。三产融合能够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能够显著提高乡村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切实解决村民的增收致富问题。三产融合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根本途径,在乡村产业的发展与融合中,高职教育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指导、工艺革新、产业协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作用。

3.5 高职教育“文化下乡”,为乡村文化添砖加瓦

为了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每年暑期都会举行由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三下乡”活动,它是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下乡”是“三下乡”活动的核心,通过“文化下乡”活动,可实现学校和乡村的双赢。首先,“文化下乡”活动给广大师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实践机会,是高职教育“实践育人、社会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师生通过对乡村社会现状的深入了解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师生综合文化素养和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果。其次,“文化下乡”活动是提升高职院校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渠道,活动过程中师生亲历乡村生活、亲身感受乡村特色文化,更容易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更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也更容易在乡村传统文化基础上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新品、精品。最后,通过“文化下乡”活动,师生不但给乡村带来许多现代文化知识、文化作品、文化理念等,也会挖掘出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可增强村民的文化素质、主体意识、价值认同,从而激发乡村文化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在乡村内部的创新发展。“文化下乡”是改善乡村社会风气、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广大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渠道。“文化下乡”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科学素质、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改变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不断提高村民的劳动效率、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4 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尤其是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院校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应积极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建设;应积极面向乡村文化需求进行人才培育,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应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经济保障;应积极参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2):97-108,112.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0-05-10].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王璐,姚凤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254-255,273.

[4]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5]教育部 文化部 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EB/OL](2013-05-27)[2020-05-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305/t20130527_152888.htm.

[6]邱丽花,张宝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研究: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4):258-260.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路径选择高职教育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