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生家庭影响的农村高中学困生转化对策探究

2021-04-20 15:02张健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原生家庭学困生转化农村高中

张健

摘要:农村高中普遍存在一些意志品格、学习能力等方面偏离常规的学困生。相关研究发现,学困生的发展均与其生活的原生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学校要在担负起自身教育责任的同时,兼顾原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创新教育合力的方式,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原生家庭;农村高中;学困生转化;家校合作

原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系统论认为,学生的关键行为模式是在家庭环境中习得的,家庭成员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和反应,这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一系列行为。现实中,一大批厌学情绪强烈、自信心缺失、处事较为消极、盲目追求个性的学困生,追根溯源,都有着特殊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因此,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改善原生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更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和转变。

一、农村高中学困生原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农村高中的学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高中生群体——他们的学习基础极其薄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动力不足。他们的家庭环境大多不良,要么因家长在外打工而与长辈相依为命,要么因父母离异而缺少爱的呵护,又或者因兄弟姊妹较多而造成资源被稀释。对学困生学习动力的提高、养成教育的塑造、价值观念的转变成为农村高中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校是位于凤城市农村地区的一所寄宿制普通高中,许多学生都具备学困生的特点。基于此,笔者对本校528名学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学困生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暂时型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整体型困难学生和动力型困难学生四类,其中以动力型困难学生居多,转化难度较大;从家庭结构分析,学困生多源于多子女家庭,资源被稀释,关爱度较弱;从家教方式分析,家庭因素中导致学习困难的形成,其中不良的教育方式占92.5%,民主型仅为7.5%,溺爱型、强迫型教养方式较多,说明原生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或丧失是形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见表1、2、3)。

二、基于原生家庭影响下学困生出现的原因

大部分学困生都有着特殊的成长环境。通过调查研究,农村高中学困生的家庭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些原生家庭中的家长因多种原因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很多误区,孩子缺少来自家庭的亲情关怀,在行为习惯上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再加上有的家长文化程度低、家庭环境不良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学困生的出现。具体原因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离异、分居,父母一方失去自理能力或亡故,父母经常争吵不休,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老人照顾以及四人型家庭中父母对老大的疏忽,都会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生活在这几类家庭中的学困生,得不到全心的照顾与教育,常因情绪问题而无法安心学习;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无暇过问或不闻不问,基本上以物质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导致学生铺张浪费、攀比成风,甚至养成不良嗜好。

基于我校学困生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四人型家庭出现的学困生最多。資源稀释理论认为,多子女家庭由于资源遭到稀释,每个孩子获得的资源相对减少,而独生子女承载父母全部的爱,较非独生子女有着丰富的资源,这可能是非独生子女各项指标比独生子女有劣势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是家里的长子或长女,父母的关爱度相对较低,有时遇到问题无处倾诉,久而久之,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二)家庭的过度保护和纵容

现代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的溺爱或纵容,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分依赖他人的双重性格。还有的家庭,父母等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导致孩子无所适从。生活在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学习不能专心,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变得古怪。

很多学困生家长低估自己孩子的能力,期望过低,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只要有个健康的身体就可以,学习好坏无所谓。这就导致了这些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没什么要求,学习无动力,将注意力从学业上转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还有部分家长无论孩子在学校遇到何事,首先想到的是给孩子找借口、袒护包庇,甚至有的家长联合孩子一起欺骗老师。过度溺爱与纵容直接导致了学困生心理健康和某些行为能力的欠缺。

(三)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研究发现,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易使子女缺乏主见、敏感自卑及情绪冲动;而父母对子女给予有温度的情感,理解孩子,则会使子女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逐渐树立信心,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形成良好的关于自我效能的知觉。

以往生活中,有的原生家庭采取的是权威性教养方式。平时家长忙于务农、打工,疏于或无心关注教育孩子,每当孩子在校不佳的表现被反馈给他们时,就很容易动怒。通常这类传统家长说一不二,不允许孩子反驳,有的被激怒了便直接以暴力的方式惩戒,这样会使孩子畏惧困难,降低孩子的心理韧性。

三、农村高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学生德育工作,在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称之为“四段一体”转化法,即将学困生学困诊断、思想转变、能力提升、反馈评价四个阶段与家校创新合作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教助家,以家促教。

(一)实施学困生“四段”转化法

1.学困诊断阶段

学困生成因的诊断是其成功转化的基础。教师根据学困生的家庭情况,针对学困成因、学困特征、学业成绩建立学困生档案。通过微信群、电话、家长会等多种方式与家长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沟通机制,不断完善学困生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利用钉钉应用软件帮助学困生建立专属的跟踪记录,成为其日常学习生活中过程性的成长实录。学期开学前或月末放假返校前,家长要配合学校完成学困生调查问卷,提供孩子的个人情况、家庭信息等。家校合作共同针对学困生实情,精准把脉,建立相应配套的转化策略。

2.思想转变阶段

“人无志不立”。学困生普遍存在缺少志向目标的问题,这也是其无法实现自我转化的原因之一。开展励志教育,立长志,常立志,是学困生转化的重要一步。

一是自我认知确定目标。教师帮助学困生学会自我认知,明确其自身定位,找寻优点,增强信心。学困生只有在正确认识自我和自己的需求后,才能主动地发展,有自我转化的动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心理学量表来帮助学生从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优势等多方面进行自我认知。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指导,与学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既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能力与目标取向,又引领家长走出误区,更新观念。

二是情感教育增强动力。学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感染激励学生。邀请家长参与“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大讲堂”,通过“美德教育、母爱如海、父爱如山、感恩父母、及时行孝”五个环节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还可以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学困生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实践体验,使学困生学会换位思考,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反思自己与父母情感沟通上的不足。

从自我认知结合教师与家长的帮助,形成学困生的自我正向引导,到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学习动力的加强,以此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懈怠、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

3.能力提升阶段

学困生转化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意志品质的提升和学业的改善。学困生导师制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亲情化优质教育。学校实施导师制,每名导师指导2~5名学困生,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心理问题等方面的全面指导。

当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历反复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信心不足时,导师可及时对他们的状态进行调整。建立以导师为主,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学业辅导团队,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在学习能力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予以解决。学校还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学生家长进班听课,了解孩子学习状态。导师团队及时与家长互动交流,给予家长中肯的建议,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極性,使其配合学校制定转化学生的可行办法。

4.反馈评价阶段

学生阶段性地对目标完成情况、自身表现进行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开展总结反思。教师根据学困生的学业成绩、精神面貌、在校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对其进行评估,判断学生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形成阶段总结,纳入学困生档案。同时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开展教师评价、组间评价、组内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不以学习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为学困生的提升注入动力。教师与家长对学生阶段性表现进行沟通,许多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进步表现表示满意,结合家长的反馈,制定下一步学生发展策略。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状态的反复,要根据学生状态对其存在的问题选择恰当的阶段步骤,不断调整、灵活使用,强化学生意志品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二)创新家校一体育人方式

基于农村住宿制高中教育条件的限制、新冠疫情常态化管理的需要,以及新课改实施新教材的现实,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家校融合共育的作用愈发凸显。

1.共建和谐关系

面对学困生,学校与原生家庭要共同参与、合作共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双方要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彼此要相互配合、尊重支持,形成育人的共同体。

学困生的转化,教师与家长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坐享其成。那些“我们老师管也不听,家长领回去教育”或“我们家长不懂,也管不了,老师多费心”等观念只会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渐行渐远。当学困生出现小问题时,教师不宜立刻采取批评、惩戒、找家长的方式,可通过真诚的沟通对学生进行教育、感化,让教育变得有温度。而当学困生的问题较为严重时,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与焦虑、迷茫的家长沟通引导,不要一味地指责家长,共同分析找到学困生变质的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才会建立起家校合作的信任感,教师群体也会成为被信赖的依托,成为家校教育的合作伙伴。

2.共享实时资讯

农村学困生家长有的长期在外打工,有的离异自顾不暇,传统的家校面谈方式往往不具备时效性。学校利用“铃铛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家校实时沟通。家长可通过“班级信息”“课程表”“班级圈”“班级通知”“全校通知”“一周食谱”应用了解孩子基本信息;通过“班级教师”应用与孩子薄弱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通过“成长记录”“今日请假”“小活动”应用实时跟踪学困生在校的表现,进步方面给予积极地肯定与表扬,不足之处严慈并济地进行批评教育指导。

对于学困生自身努力的蜕变,一方面,教师可将学困生的进步表现以微信的方式发给家长,使学生及时得到家长欣慰的鼓励;另一方面,家长可将学困生在家的表现录制成视频发送给班主任,班主任上传到学生班级群,形成一个有效的互动双向参与关系的合力。在学困生转化的生态系统中,“树根”是家庭教育,“树干”是学校。学校要在发挥主导教育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对原生家庭教育的指导,融合共育,转化学生。

参考文献:

[1]马晓等.中小学校园霸凌的预防措施及事后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3).

[2]包营萍.独生子女公众观的变迁:一种刻板印象的社会心理溯源[J].当代青年研究,2008(6).

[3]李明川.家庭文化资本影响高中生受教育机会的现实及理论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

[4]陶珍,杨军.改善原生家庭对学困生不良影响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0(1)(下半月).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原生家庭学困生转化农村高中
试论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婚姻观的影响
探索如何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不抛弃,不放弃
还需完善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
浅谈农村高中班主任管理
如何打造农村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课堂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
消解“原生家庭”的不利影响,帮助孩子走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