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以广东德庆森林公园为例

2021-04-21 08:58黄裕霏
林业勘察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栖息地植被

黄裕霏

(三明市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0)

森林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景观表现的主体。森林公园中的鸟类活动不仅是衡量区域环境优劣的生物类指标,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满足公园游憩视听需求的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之一。森林公园内鸟类栖息地营造与植物景观规划息息相关。栖息地是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能在其中完成生长、发育和活动的空间及其所有环境因子的集合[1]。通过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营造可为鸟类提供食源、夜栖地、繁殖地等生存栖息地,既保证景观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又可凸显以鸟类栖息地为核心的森林公园特色。

1 森林公园概况

1.1 地理概况

广东德庆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西部,紧邻珠江流域最大水系西江,是以打造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面积572 hm2。德庆县的第一重山脉西山屏障位于森林公园南部,东西走向,长约6 km,是西江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丘陵地貌,最高峰芊公顶海拔368.3 m,最低处为老虎坑沟谷,海拔16 m。公园域内有山涧冲沟,可见地表径流的溪流景观有三条,溪水流量小且水流速度较缓慢。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偏酸性,土层厚度多在20~85 cm。

1.2 鸟类资源

1.3 植物资源

森林公园林地面积531.66 hm2,森林覆盖率92.95%,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25科369属606种,其中27种为栽培种类,579种为野生或逸为野生植物。根据《中国植被》分区,森林公园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按照《中国植被》对植被型的划分,森林公园现状植被包括针阔混交林、竹林(暖性)、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暖性)、暖性针叶林、人工栽培植被等6种植被型。

1.4 特色与目标定位

森林公园是西江沿岸生态屏障,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生活圈内,但远未形成旅游人数规模和氛围,旅游产品尚未成熟。森林公园的建立将是德庆生态旅游地的一大补充。公园规划建设应进一步发掘自然和人文景观,充分利用生态自然元素,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开发观鸟市场,凸显生态观鸟特色。

2 鸟类栖息地植物配置影响因子

2.1 食源

参考中国鸟类志[2]将鸟类食性分为4种。食虫性: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杂食性:兼食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两种及两种以上食物材料;植食性:主要以植物材料为食;肉食性:主要以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为食。

根据鸟类的觅食特点,同时考虑食物匮乏的情况,在生态前提下,协调鸟类栖息地食源与鸟类觅食季节关系,合理配置食源。大多数食虫系和杂食系鸟类的食物来源地在灌木层和地被层的林下带,因为灌木层和地被层是大多数昆虫及其幼虫和土壤动物的栖息地[3]。植食系及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系如金翅雀、白腰文鸟、白喉红臀鹎等,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其他杂食系鸟类夏秋季则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早春与冬季食物来源减少,多食用植物果实与种子,如麻雀、黑脸噪鹛、灰头鹀等。冬季早春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维持鸟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挂果植物配植是保护留鸟的关键。食肉系如松雀鹰、红隼等多在丛林边缘较为空旷处活动和觅食,在林缘高大的枯树顶枝停留,维持有利的飞行高度和捕猎视野。

2.2 夜栖地及繁殖地

鸟类选择夜栖地及繁殖地主要考虑安全性(隐蔽性)、保温性和食源等三个因素。昼行性鸟类夜间视觉能力较差,感知夜栖地环境中潜在威胁的程度较低,安全性就成为影响其夜栖地选择的首要因素。夜行性鸟类的夜栖地主要是提供隐蔽藏身场所,利于藏匿捕食[4]。鸟类通常利用植被景观特征与其他造景手法提供的隐蔽性等达到安全及捕食需求。各种乔木、灌木是鸟类筑巢、繁衍的理想选择,要控制适当的植被覆盖率。对鸟类而言,植被覆盖率过低意味着隐蔽性差,而植被覆盖率过大则会阻碍植食性鸟类寻觅植物的根或种子,二者都不利于鸟类营造栖息地。

3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 鸟类栖息地选择特征

对公园内观测到的鸟类种群进行分类整理,确定鸟类根据食源、夜栖地、繁殖地等选择植物群落的基本规律和共同特点,确定植物景观的分区、结构、树种等要素(表1)。旅鸟暂不考虑。

表1 鸟类栖息地选择特征

3.2 植物功能分区

通过风景园林的手法,根据森林公园自然资源划定鸟类可能选择的栖息地范围,结合鸟类栖息地选择因素、植被现状、景点规划、游憩活动规划,确定植物景观规划策略及方案。针对德庆森林公园的鸟类分布现状、生态现状、周边环境及游人游憩的需求,规划生态保育区、竹林灌草区、疏林草地区、风景林区、生态保护缓冲林等五种植物功能分区。①生态保育区:以生态保护修复、保护鸟类原生栖息地为主,在规划期内封山育林,基本不进行开发建设、不对游客开放,保障栖息地隐蔽性。规划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25%~30%,在原有林分状况良好,树种丰富,郁闭度0.6以上的天然林、人工阔叶林等为主,采取抚育管理等措施使林分状况逐渐改善。②竹林灌草区:根据多数涉禽、陆禽、攀禽、鸣禽的营巢及捕食习性,提高灌草丛分布比例,特别是近河岸、沟谷处。③疏林草地区:根据多数鸟类在林缘疏林活动的特性,规划一定面积的郁闭度为0.2的林地。④风景林区:以满足游憩观赏需求为主,结合景点分布规划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树丛、树群组合。根据多数鸣禽近人,甚至部分鸣禽依靠人为活动获取食物的习性,提高挂果、蜜源植物种植比例。⑤生态保护缓冲林:一般在风景林区与鸟类原生栖息地中间布局,以乡土植物为主,为鸟类提供更接近野外栖息地的植物环境。缓冲林要在满足游客游憩需求的同时,控制游人游憩活动对森林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人为干扰强度,保证鸟类与人类活动区域之间的距离。所有分区尽可能保留场地中原有的高大乔木群落,成熟的乔木林比新成林的群落更能吸引鸟类。

3.3 植被空间改造

多数鸟类栖息在乔木层;灌木层能够为鸟类提供筑巢场所和庇护屏障;取食行为主要在地被层[5]。根据不同鸟类对植物群落空间层次的要求,结合公园植被空间现状,进行乔灌草的补充栽植或梳理。保留公园内现状森林群落资源较好的区域原生树种;在竹林灌草区、疏林草地区、生态保护缓冲林优先选择种植乡土植物,形成乡土植物群落体系;风景林和景点周边选择能够吸引鸟类的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植物(表2)。

表2 森林公园植被空间改造规划

3.4 树种选择

3.4.1 食源树种选择

对于植食性、杂食性鸟类,选择能提供种子、嫩叶、果实的树种为主,多选挂果期长的植物,搭配不同果型大小、不同果质,如樱桃、李、桃、石榴、柿树、鸡爪械、石楠、十大功劳、杨梅、椎栗、悬钩子等。对于食虫性、肉食性、杂食性鸟类,选择能提供蜜源的树种以吸引昆虫和小型动物,如栲树、柿树、橄榄、木荷、黄瑞木、板栗、岗松、田菁、枇杷、紫云英等。

3.4.2 栖息环境树种选择

①乔木层:高大及茂密的枝条能提供隐蔽夜栖和营巢环境。如喜树、无患子、马尾松、白玉兰、二乔玉兰、鹅掌楸、广玉兰、含笑、乐昌含笑、香樟、秃瓣杜英、乌桕、枫香、榆树、榉树、朴树、大叶冬青、黄山栾树、红枫、鸡爪槭、三角枫、羽毛枫、南酸枣、山茱萸、合欢等。

②园林灌木地被层:用于植物造景满足游憩观赏需求。如紫藤、构骨、冬青、胡颓子、火棘、杜鹃、迎春、栀子、海桐、紫珠、南天竹、十大功劳、小檗、八仙花、金丝桃、木芙蓉、火棘、紫荆等。

③乡土灌木地被层:多选用乡土地被植物,覆盖能力强,大面积种植可营造出景观的山野趣味,也有利于昆虫繁殖。如竹类、芒箕、矮紫金牛、野牡丹、悬钩子、假鹰爪、毛菍、山麦冬、芒、千屈菜等。

④近水源林地:营造同时具有高树及低枝的植物群落有利于肉食性鸟类觅食活动和休憩。选择观赏小乔木、亲水植物,如樱花、荷花玉兰、串钱柳、水石榕、水杉、垂柳、竹类等。

4 总结

从植物功能分区、植被空间改造、树种选择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规划植物景观营造鸟类栖息地的设计内容和要点,让公园更加具备招引鸟类的优势,为公园自然景观引入更多生动的自然元素。影响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因素不仅局限于植物,还包括地形、水源、园林建筑等影响因子。鸟类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未来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森林公园规划中,仍需要结合鸟类觅食、停歇、筑巢等偏好,综合分析并提出对策。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栖息地植被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森林公园游记
BEAN SCENES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
《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颁布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