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2021-04-22 08:36贾秀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球

贾秀梅

摘 要:辽墓壁画是了解辽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目前发现的辽墓壁画众多,内容题材十分丰富,涉及契丹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简要阐析辽墓壁画中的休闲娱乐活动内容,来展现当时契丹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今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辽墓壁画;马球;围棋;角抵

契丹建国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也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充盈,各种休闲娱乐活动随之兴起,并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史料及考古发掘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有学者研究认为辽代的休闲娱乐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中原传统农业娱乐项目和草原游牧文化娱乐项目,种类主要包括马球、双陆、围棋、叶格戏、角抵、百戏、钓鱼、猎鹰等。本文主要介绍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1 契丹的休闲娱乐活动

1.1 马球

契丹族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骁勇尚武,擅长骑射,马在契丹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从目前出土的辽代文物来看,与马相关的内容极其丰富,契丹鞍马更是闻名天下,在辽墓壁画中也发现许多关于马的题材内容,如射猎图、出行图、侍从牵马图、仪仗车舆图、打马球图等,其中打马球题材作为当时盛行的体育娱乐活动尤为引人关注。契丹人非常喜好打马球,打马球又被称为击鞠、骑鞠、击球,在《辽史》等史料中一般统称为“击鞠”,指的是比赛者骑在马背上,手执月杖击打球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打马球在中国古代深受各民族喜爱,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也常有打马球内容,使人们对这一活动并不陌生。

關于马球的起源,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球运动是由波斯、吐蕃传入中国,并在唐代有所发展;第二种说法认为马球起源于中国本土,最迟在汉代就已出现。关于马球的起源笔者更偏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在三国时期,著名才子曹植在其《名都篇》中就已有关于击鞠的记载,“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虽是在诗篇中简单描写,但足以证明马球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

马球运动真正发展兴盛是在唐代,它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据史料记载唐代皇帝多是马球爱好者,非常喜爱打马球。1971年章怀太子墓发现的《马球图》,真实地描绘出盛唐时期打马球的场景。在辽代,骑马打球是最贴近契丹人生产生活的体育娱乐项目,据史料记载,马球在辽穆宗时由中原传入,辽代统治阶级非常喜欢打马球,《辽史》中关于皇帝打马球的记载就有20多处,马球很快在契丹社会流行发展起来,并深受各个阶层的喜爱。打马球成为一种社会风尚,马球一度成为“国球”。辽人对于马球运动的喜爱,在辽墓壁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目前出土的辽墓壁画中就有多幅内容与打马球有关。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丰水山村皮匠沟1号辽墓在墓室西南壁绘有一幅《马球图》(图1),画面描绘的是进行马球比赛的激烈场面。一共五名契丹人,每人各骑一匹马,马的颜色不一。五人均头戴胡帽,束腰,足蹬长靴。五人中有的身穿窄袖圆领红袍,有的身穿窄袖圆领白袍,均手持月杖,正精神饱满地进行比赛。其中,中间两人挥动着月杖争抢着一个红球。这幅壁画线条流畅,比例准确,结构清晰,动态画面表现得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辽代马球比赛的场面,这在辽墓壁画中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

1995 年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玛尼罕乡七家辽墓发现了一幅《马球图》壁画(图2),壁画位于墓室西南壁,发现时画面已出现残损,仅保留原画的三分之一,但仍可见画面大致内容。画中绘有八名参赛者和八匹马,左右两侧各有一球门,球门为两个红色立柱。八名参赛者衣着不同颜色圆领长袍,头戴平顶圆帽,帽后有飘带,手持月杖。两门之间可见五骑正在进行紧张比赛,马均作奔跑状。右下侧第一骑淡红色的马上乘着一位契丹男子,右手执月杖,正挥舞击球。右侧靠球门的一骑为灰色马,乘坐者左手握月杖,回首看向球门。其上一排三骑,马首均向左,乘骑者上半身已脱落。整幅壁画场面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让观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马球场上激烈的争夺场景。

河北宣化下八里二区2号辽墓出土了一幅《持马球杆备骑图》(图3)。壁画位于墓室东南壁,表现的是一马夫头戴帽,后脑处扎束起一绺,身穿赭色长袍,长袍的下摆系于腰间,双袖挽起,露着胳膊,左手持鞭,右手握着马绳,回首注视着身后的马。马立于画面最前边,马具齐全。马旁站一年轻人,髡发造型,外穿蓝色圆领长袍,内穿白色中衣,双手拿着两根马球杆,一根赭色一根白色,神态平和,目视前方。整个画面描绘的是一场马球比赛前,参赛者正在进行准备工作,等待进场的场景。

1.2 围棋

围棋,古时称为“弈”,是一种传统的博弈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据说上古时代就已出现。唐宋时期围棋得到迅速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逐渐成为老少皆宜的休闲游艺项目。对于围棋何时传入契丹社会,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它很快被契丹社会接受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契丹国志》记载:“夏月以布易毡帐,籍草围棋、双陆,或深涧张鹰。”记载了皇帝贵戚们每年夏季在避暑休闲时,都会玩围棋、双陆棋或者去猎鹰,说明围棋作为益智类游戏在辽代同射猎活动一样深受统治阶层的喜爱。目前在内蒙古的敖汉旗、辽宁省的法库县及河北省的张家口等地都有辽代围棋子或围棋相关文物出土,近年在辽墓壁画中也陆续发现围棋相关题材。

1974年5月,在辽宁法库叶茂台圣迹山7号辽墓中发现了一幅以围棋为题材的绢画,名为《深山会棋图》(图4)。画面上山峰陡起、云烟升腾,山中二人对弈而坐。山下溪水潺潺,溪畔有一男子沿着山路策杖而行,后随两名童子,三人似乎是要进山赶赴棋约。整幅画为青绿着色,远景重峦叠嶂,白云掩映,主景是山崖林木、楼阁洞府、山溪流水,画意幽静,衬托了画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了琴棋酒会的悠闲生活,也反映出当时辽代百姓对围棋的热爱。

1977年4月,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白塔子发现的壁画墓中出土了全套围棋子,棋盘为矮方木桌形,盘面涂白漆,纵横各13行,黑棋子79枚,白棋子76枚,出土时棋子摆在盘上,为正在进行中的棋局形式。2001年8月,在辽宁阜新市辽代萧德温墓中出土了一幅《围棋》壁画,壁画位于墓门右侧的甬道上。画面中枝繁叶茂的松树下两名男子席地坐在一围棋盘的两侧,正在对弈,旁立一人背着双手俯首屈身作观棋状。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城西约3千米的下八里村张文藻墓(M7)中发现了一幅壁画《三老会棋图》(图5),壁画绘于后室木门门额之上和拱券之间砖砌的半圆形堵头上。堵头今已脱落破碎,但基本可以复原。画面描绘了下围棋的场景,其中以围坐在棋盘周围的三位对弈老者为主,右侧三幼者侍立一旁,应为侍者。最左面的老者头饰梳高,挽成圆形,小髭须,颏下有几缕长髯,颇具道骨仙风。他上身着白色中单,紫色衬襦,外着缟色宽袖大袍,紫色抱肚,腰系勒帛(软带),右手作抬起状。中间一人头带展脚幞头,圆面庞,有五缕长髯,身着朱色交领衬襦,缟色圓领长袍,腰系朱带,正聚精会神地注视棋子,左手扶于膝上,右手指向棋子,若有所动。右面一人为光头络腮胡子形象,应是僧人。他身着圆领宽袖长袈裟,袒着胸,左手持着钵,右手抬起,用食指指向棋盘。僧人背后有三个幼童,左前为一梳双抓髻的女童,身着红色交领衫,白色窄腿裤,圆口麻鞋,右手执一杆,杆顶挂有两个圆形物,似为盛酒的葫芦。第二人在其身后,也是一个梳双抓辔的女童,身着白色中单,交领红色衫,窄腿白裤,双手捧一圆形物,似为砚。最右边为一小僧,秃头,身着交领灰上衣,白裤,圆口麻鞋。肩后背一圆形物,似斗签或雨具。棋盘为正方形,底座束腰,上有小壶门,盘面刻方格,横为16格,竖为12格,按三人的比例大小约略复原,其尺寸约长60厘米、宽50厘米、高15厘米。棋盘的眼上有星星点点的棋子。此幅壁画将下棋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真实再现了辽人围桌玩棋的场面。

1.3 角抵

角抵,又称“角觝”“角牴”,是一种深受契丹族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类似于现在的“摔跤”。据《史记》《汉书》《文献通考》等史料记载,角抵活动应起源于战国时期,到了秦代才正式有“角抵”这一称呼。角抵活动因兼具运动性和娱乐性,并且简单好学,深受各个民族的喜爱。作为游牧民族,契丹人也酷爱这一活动,角抵传入后,很快被契丹人接受,并与本民族的内在特性有机结合,从而成为深受全民喜爱的休闲体育活动。在辽地,角抵活动具有契丹族自己的特点,不但是一项竞技项目,也常是宫廷宴会等重要场合的休闲娱乐表演项目,据《辽史》记载,辽代统治阶层常以观看角抵戏为乐。

1931年在辽宁省的辽阳市发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辽代白色陶罐,为八棱形,这件陶罐的独特之处是在其腹部形象地绘有八副小儿角抵图,细致完整地描绘出角抵活动从准备开始到比赛结束时的场面,这为研究辽代的角抵活动提供了较为直观的实物资料。1991年7月,在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娘娘庙的辽墓中发现了一幅《角抵图》壁画(图6),这是迄今为止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唯一一幅以角抵为题材的壁画。壁画绘于墓室南壁西侧,画中绘有一赤膊的契丹青年男子,髡发造型,五指张开,挥动着双臂作拼搏状,双腿跳动着。据参与考古的工作人员介绍,其背后有三匹向前走动的红马。在其墓门的东侧亦绘有一个与之相对的赤膊契丹男子,两者正准备进行角抵比赛。由于年代久远,壁画已有部分脱落,出现破损,看不清整体面貌。这幅壁画形象地表现出当时契丹人进行角抵活动的比赛场景,为研究角抵活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2 契丹休闲娱乐活动形成原因分析

2.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辽代地处北方,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高山、森林、草原、丘陵、沙漠等地形兼有,这就造成辽代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气候特点,如东京道、南京道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西京道和上京道北部,温度较低风沙较大,但整体上看辽境气候呈现出冬季寒冷多雪、春季多大风扬沙的气候特征。这使辽代植被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使辽代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存世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资料可知,辽代的野生飞禽类有天鹅、大雁、野鸭、野燕、野鸡等,陆地野生动物有老虎、熊、鹿、貂、狐狸、野猪、野兔等,水生动物类有鱼等。正是这样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使辽人生产生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也造成了其休闲娱乐方式兼具草原游牧与中原农耕的特点,如:春季会在长春州的鱼儿泺、鸭子河、混同江等地钓鱼;夏季会张鹰;秋季会射虎、射鹿;冬季会凿冰捕鱼等。在与北宋接壤的燕云十六州等地会根据气候特点来播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2.2 政治环境因素

统治阶级的政策走向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辽代,除了述律后等少数人外,整个统治阶层对汉族文化采取的多是包容政策,对中原先进文化十分推崇,如实行科举制、推崇儒学、喜欢宴饮、茶道等,上层社会的推崇支持,使中原娱乐项目在辽地迅速发展起来。此外,辽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争,使大量中原汉族人士涌入辽地,也间接地促进了中原娱乐活动的传播。如契丹皇室对马球运动十分痴迷,在郊外专门设置马球场,每逢重要节日,都要举行打马球活动。统治阶层的鼓励推崇直接影响着社会其他阶层,马球活动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2.3 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

辽代的疆域辽阔,其统治范围内民族众多,有契丹族、奚族、汉族、女真、室韦等民族共同生活。民族结构的多样性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契丹族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契丹民族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特别是中原农耕文化,对其政治体制、礼仪风俗、婚俗制度、文化教育、宗教文字、休闲娱乐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同时,民族间的融合也促进了辽代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使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更加丰富,也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孙建华.内蒙古辽代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宣化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张光福.中国美术史[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6]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张鹏.辽代契丹体育活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8]张松柏.辽代的摔跤运动—从敖汉旗娘娘庙辽墓摔跤壁画谈起[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1):26-32.

猜你喜欢
马球
知否,知否,马球运动的前世今生
看马球,感受英伦绅士风度
你可以没有英国护照但是可以认可这种英式传统
U.S. POLO ASSN.马球风尚2016秋冬新品发布
新疆发现中国最早马球实物
高银天下,缔造顶尖马球生活
王室成员掀起马球热潮
马球热
古老的运动之马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