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1-04-24 11:05赵晓坤周俊杰张倩倩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肌群偏瘫康复训练

赵晓坤 周俊杰 张倩倩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损伤造成的[1]。脑卒中患者脑中枢神经受损,会引发脑神经反射活动异常,使患者形成异常的运动模式,造成运动不便或无法活动,最终形成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影响极大,同时严重心理障碍和疼痛会降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加重临床症状。所以如何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成为临床上康复探索的课题之一。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是脑卒中偏瘫康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常规平衡训练、体位训练联合悬吊绳辅助训练,刺激患者本体感觉恢复,改善核心肌群的稳定性,促进其平衡能力和下肢行动能力的恢复[2]。但康复进程较慢,康复效果不甚明显,肌内效贴是一种贴于人体表皮的弹性贴布,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运动感觉传导,促进下肢功能恢复,且操作简单,敏感性低。本文旨在探讨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9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经脑CT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病,病程<6个月;经患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关节炎症;患有精神疾病,意识模糊不清;并有心、肾、肺功能不全。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29±3.14)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3.69±1.57)个月;出血脑卒中24例,缺血脑卒中22例。观察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31~67 岁,平 均 年 龄(45.49±3.24)岁;病 程2 ~5.6 个月,平均病程(3.74±1.58)个月;出血脑卒中26例,缺血脑卒中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常规康复训练:髋关节、膝关节训练,患者下肢负重训练,正常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40 min/次,2次/d;悬吊运动:躯干控制训练、盆骨倾斜练习、下肢分离运动、下肢交替运动,30 min/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①放松患者小腿肌肉,患侧的足部自然垂直,踝关节背屈,在足跟脚底部以及跟腱附着处,尾端的延腓肠肌位置,敷贴肌力胶布。②患者保持仰卧位,踝关节正位,采用重度拉力的胶布,分别在小腿与足背部固定,使胶布中段悬空,抚平足踝处胶布。③患者保持仰卧位,踝中立位,将胶贴布固定于腓骨小头下方、外踝前的第五跖骨外缘。两组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②下肢运动能力:在患者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10 m步行测试(10 MWT),速度越快,步行功能越好;在患者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 评分检测,分数越高,下肢运动功能越好。③运动效能:采用生理耗能指数(PCI),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效能。测定患者保持2 min安静状态的心率,再检测患者最快运动2 min后的心率,记录运动速度,重复进行3次,计算平均值。PCI:(运动心率-安静心率)/运动速度。数值越低,运动效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平衡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BS 评分上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 1),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10 MWT、FMA-L评分水平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配对值 P值对照组 46 35.21±2.34 50.27±3.16 25.976 6 <0.000 1观察组 47 35.24±2.36 56.49±3.45 31.572 4 <0.000 1 t值 0.061 5 9.061 1 P值 0.951 1 <0.000 1

表2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比较(±s)

注:10 MWT=10 m步行测试,FMA-L=下肢运动功能量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10 MWT/(m·s-1) FMA-L/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6 0.49±0.21 0.69±0.32* 13.45±2.65 21.75±3.42*观察组 47 0.51±0.20 0.89±0.41* 13.41±2.67 28.97±3.78*t值 0.470 4 2.618 6 0.072 5 9.652 5 P值 0.639 2 0.010 3 0.942 4 <0.000 1

2.3 两组患者运动效能比较 两组运动效能结果显示,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CI指数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运动效能比较(±s) 单位:beats/m

表3 两组患者运动效能比较(±s) 单位:beats/m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配对值 P值对照组 46 0.41±0.12 0.26±0.09 6.782 3 <0.000 1观察组 47 0.40±0.11 0.19±0.07 11.041 9 <0.000 1 t值 0.419 1 4.191 9 P值 0.676 2 0.000 1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4],同时也是引发患者偏瘫的首要原因。研究证明,由脑卒中引发的偏瘫在我国数量高达1 100多万[5]。临床表现多为一侧上下肢瘫痪,常伴有同侧中枢性面瘫以及舌瘫等。脑卒中偏瘫限制患者的运动能力,同时脑供血不足引发神经中枢混乱,致使患者运动异常,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康复治疗,会造成患者残疾,严重影响日后正常生活。悬吊运动疗法是在与核心肌群训练的方法上比较选出的,研究表明,不稳定状态会促进躯干等核心肌群更快恢复[6]。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为患者提供减重支持和不稳定的条件,刺激核心肌群活性,促进肌纤维有效参与躯干控制,为患肢提供支点;同时在悬吊的基础上运动,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平衡功能及躯干本体感觉恢复,感知上下肢的平衡力量。但是单独使用悬吊运动康复效果不佳。肌内效贴是在悬吊运动的基础上辅以针对性的肌内效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无创、无痛,可以有效放松患者小腿肌肉,促进患肢的肌肉收缩,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比两组的平衡功能,观察组治疗后平衡功能评分明显升高,提示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可以更有效促进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肌内效贴可以通过矫正异常姿势,增强核心肌群的控制,促进本体感觉输入,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使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平衡功能的快速恢复;悬吊运动可以兴奋核心肌群,保持腹内和外斜肌参与运动,增强患者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核心肌群恢复,刺激脑中枢神经活性,释放正常运动指令,纠正错误的运动模式,促进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7]。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10 MWT、FMA-L评分显著升高,提示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通过矫正患者下肢关节,改善踝关节的异常姿势,增强下肢关节感觉刺激的输入,有效改善肌肉收缩与舒张,促进肌肉松弛,同时可以改善患肢处局部血液循环,有效缓解下肢的肿胀和疼痛,促进下肢运功能力恢复;通过改善患者下肢、足部肌肉的深、浅感觉刺激,同时增强躯体核心力量,有效促进脑中枢神经运动指示释放,指导患者形成正常运动模式,促进其他康复运动的实施,提高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速度[8]。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运动异常、运动困难,以及步态不稳、运动效能低下等问题[9]。观察组在治疗后PCI指数显著下降,提示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效能。PCI指数代表患者步行时的心率与步行速度的比较,当PCI指数较高时表示患者有严重的行动障碍。通过肌内效贴改善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增加下肢肌肉群的感觉输入,纠正患者下肢异常姿势,有效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同时通过对三种针对性的肌肉贴扎,刺激踝关节背屈肌肌力,缓解关节肌肉痉挛,降低患者的肌肉疲劳和酸痛,有效增强下肢关节的稳定性,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刺激患者躯干核心肌群的有效恢复,加强对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训练,促进患者形成正常的训练模式,改善患肢功能,同时悬吊运动疗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缓解运动时的异常心率,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效能。与张婷婷等对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0]。本研究实验还存在时间短等局限性问题,还需后期大量研究试验证明。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功功能恢复,通过增强患者核心肌群力量,改善平衡能力,刺激患肢感觉输入,纠正异常运动模式,从而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运动效能,且肌内效贴操作简单,可以缓解疼痛,提高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肌群偏瘫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体操运动员正、背链肌群功能失衡的认知问题及改进举措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