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业财融合视角下的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

2021-04-25 00:31郭瑞
商讯·公司金融 2021年36期
关键词:高校财务放管服业财融合

郭瑞

摘要: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是近年来高校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步入深化阶段后,如何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疏通改革堵点,填补政策盲区成为改革当务之急。本文以业财融合为视角对改革现状作分析,提出优化改革的路径和措施建议。

关键词:业财融合;高校财务;放管服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作出在科技、教育领域实行“放管服”改革的指示,高校作为承担科研任务的主力军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高校财务也将“放管服”改革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探究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对于激发科研创新力,提升资源配置水平,促进内涵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量实践证明业财融合具有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等优势,在“放管服”改革深化阶段,研究业财融合视角下的“放管服”改革对于推动政策与高校发展实际相结合,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具有重大意义。

  • 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现状及不足

(一)缺乏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的顶层设计

从工作内容来看,前期的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科研经费的管理。高校经费来源不仅包括科研事业,还有教育事业、经营事业等等。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还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建立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合理配置及有效管理资产、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等。自《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精神发布以来,高校财务工作迈入全面预算管理时代,要求预算业务范围全覆盖、管理流程全程跟踪。仅针对科研经费施力可能使改革陷入碎片化、运动式的误区,无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的精神,也無法满足全面预算管理的综合需求。

从侧重点来看,改革开展若干年来相关措施主要集中在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方面,在“放管服”三者有机融合方面的探究不足。“放”和“服”不代表不管,恰恰相反,从近年来审计、巡视的重点不难看出,对于科研经费的监管是更加规范的。以“包干制”为代表的许多“放”、“服”的政策当前的隐忧大多集中在“管”方面,对高校财务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放管服”的精神贯穿于业务始终,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是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系统性难题。

(二)缺乏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的部门协同

在高校实际工作当中,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工作均由不同部门牵头,相互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财务工作的“放管服”改革需与多部门统筹协调。目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存在同一事项交叉管理的情形,权责边界不清晰,“放管服”改革缺乏整体性。例如,实务当中多个部门均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经费入账、预算设置、财务核算,科技部门对项目申报、立项、预算审核、结题等进行管理,实验与设备部门负责实验材料、资产的登记。各部门虽然按照职责范围和专业性进行了分工,但部门之间协作性缺乏。各部门有各自的信息数据平台,相互之间没有对接。政策标准缺乏有效沟通,业务和财务部门缺少内部联动,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共享不足。师生花费大量精力在跨部门业务上,财务“放管服”改革政策的整体性减弱。

(三)缺乏高校财务“放管服”相应的风险把控机制

目前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后,减少了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直接干预,事前监管的手续精简、弱化,更强调事中、事后监管。在风险把控责任制方面,科研资金的管理正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向法人责任制转变。高校作为项目承接单位应完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强化自我约束,加强预算审核,保障资金安全、规范地使用。改革影响下,管控职能下放,项目层面内控风险转变为单位层面的内控风险。高校财务管理往往涉及管理链条长,需要多部门协调的工作环节多,下放管控职能使内部控制风险后移。在容错纠偏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若相关部门在面临监管压力的情形下避责或不作为,会大幅削弱“放管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效力,还可能导致管理真空的风险。

  • 业财融合视角下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路径分析

(一)借助业财融合建立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放管服”改革机制

预算始于业务之初,终于业务完结,通过业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可以理顺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业务的内在逻辑。通过对业务活动的控制实现对预算的控制,通过财务与业务各流程相对接,全面系统地实现改革目的。以往改革中由于业财融合度不高,预算编制环节没有做到以业务目标为导向,各部门基于自身利益简单采用增量法编制预算。预算申报只增不减,资金审批下达后常使用效率低下。预算编制与业务脱节导致执行阶段频频调整预算,或是为了进度突击花钱。决算考核时由于业财工作目标不一致,预算管理评价体系缺乏适配性。借助业财融合的理念,以学校发展规划为总战略,以各部门即将开展的业务为导向,在预算申报环节强化各业务部门与财务的对接。财务部门也应主动参与重大资金、重点项目的预算申报辅导,协同业务部门制定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同时尽快落实项目库建设,借由项目库搭建校内预算业财融合平台。各部门有资金需求都应通过项目库进行申报、论证、审核,根据学校当年工作重点及财务统筹兼顾情况挑选项目进行资金安排。建立动态化项目库管理,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资金利用率等按程序使各项目“有进有出”,适时调节资源分配情况。在预算管理环节,以业务为导向进行业财融合可以促进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

(二)通过业财融合进一步深化财务核算阶段“放管服”改革

业务活动的开展是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的正式起点,财务核算服务于业务开展的全过程。制度的完善是做好核算阶段“放管服”改革的基础,基于业财融合制定的核算制度可以更贴近本校实际情况,精准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报销问题,更充分地符合教学科研人员的业务开展需求,从本质上解决报销繁、报销难的问题。以某校差旅费制度修订为例,财务部门深入各部门和学院充分调研,下沉服务,针对当前制度存在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取证。在不违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业务需求赋予差旅费报销标准一定的灵活性。核算制度实施阶段,通过业财融合可以梳理财务活动业务流程、明确关键业务环节、细化组织分工从而更好地规划业务路线、精简办事流程。针对报销慢、报销难的“堵点”问题,将部分审核工作前置,减少师生提交单据后的等待和修改时间。例如采用学院宣讲、微信智能问答等方式为师生提供报销指引,尽量让师生提前充分了解制度规定。优化业务流程,报销投递单据环节设置预审指导岗,尽量避免师生因手续不全等常见原因造成的退单。报销申请阶段,引入“互联网+财务”的思路,搭建业财一体化平台。让差旅费报销与商旅平台结合、材料设备报销与采购平台结合、学生收费与公寓管理系统结合,通过建立非财务体系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自动产生业务数据,让业务数据通过财务报销平台自动转化为财务数据。与此同时,核算借由对业务的渗透可以更好地把控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合规性,通过业财融合一体化的信息建设推倒业务和财务之前的墙,以财务核算业务化来实现核算专业化。

(三)以业财融合为手段引导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放管服”改革

自2018年中央提出建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以来,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发生变迁。以往经费管理更注重过程监督,强调经费使用受预算控制,经费开支严格按预算执行,需要调整预算的应按程序报批。自开展“放管服”改革以来,在经费的使用过程上给与了科研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制度的放宽和对绩效的管理是一体的,经费的管理更强调结果和质量。绩效管理强调事后评价,绩效指标的设置科学与否是实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可以采用对各部门业务进行分类,以业务特征为依据,制定“业财融合”的绩效评价指标。充分考量业务运行中绩效指标的可获得性、相关性和可比性从而更合理地进行绩效分类评价。绩效考核的奖惩制度也应从业务出发,评价程序应与业务开展进度相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业务特征采用阶段式考核,通过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估等方式动态掌握和评价项目的阶段性成效。将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对接,用业务完成程度来考核预算实施的绩效,以预算考核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四)以业财融合促部门协同,完善“放管服”改革下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强化法人责任制的前提下,要求单位“完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良好的内部控制风险组织结构是落实法人责任制的基础,当前财务管理涉及部门众多,部门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信息缺乏互通,风险把控存在职责边界不清和把控缺乏连贯性的现象,降低了高校财务“放管服”的效力。业财融合視角下,通过审视业务内在逻辑,梳理各部门职能定位,对监管业务进行协同分担。通过业务特征对信息进行分类,如人员信息由人事部门负责维护和管理,项目信息由科研部门对接,资产信息由资产管理部门把控。确保日常对内、对外报送中,所有数据不再需要重复录入,节省人力成本。各部门对所管信息的准确度负责,建立划分合理、定位清晰的内部治理格局。以资产管理为例,以往资产登记、资产入账、资产管理的信息分别归属不同部门,每个部门按照自己的标准录入一遍信息,耗时耗力还容易导致财务账与资产账账实不符,后续检查整改工作更是繁琐不堪。通过业财融合实现业务对接后,每笔资产的每种类别的信息只需录入一次,确保每项资产登记的信息与财务信息一一对应,极大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部门之间通过打通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对接,清除信息孤岛,实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让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一同参与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减轻基层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风险管理随着业务流和财务流的融会贯通达到常态化运行的状态。

  • 业财融合视角下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措施建议
  • 打造业财融合的基础设施环境

加强一体化信息建设,促进业务与财务融合。当前高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相对独立,虽然部门内部数据详实,但各部门信息平台缺少融合,烟囱式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座座数据孤岛,传输信息方式依旧比较原始繁琐。以“放管服”改革作为契机,由学校发展规划部门牵头,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共同参与一体化信息建设,将全校的人、财、物通过业务流程有机结合。将人员信息、资产信息、科研信息、财务信息等相联通,让信息实现自动化传递。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业务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实时获取财务讯息,及时把控业务走向,财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甄别及预警风险,提高财务决策科学性。

  • 培养业财融合的人才队伍

当前财务业务多由科研助手代办或者学生跑腿办理,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性弱。因为经办人缺乏财务专业知识且并未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因此在与财务部门的对接过程中时常出现沟通不畅、效率低下的情形。高校在发展科研助理制的过程中,应重视科研助理的激励,逐步培养业财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科研助理团队既有亲身参与科研项目或部门业务的人员,也有熟悉财经法规政策,懂得将财务管理要求与业务实际相结合的人员。在预算编制、业务核算、决算反馈的过程中提供专业化的建议,在进行财务整改时向项目组成员做好制度解释工作,搭建起财务管理者与资金使用者的沟通渠道,确保“放管服”政策通达“最后一公里”。

(三)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负面清单制

“包干制”等一系列“放管服”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实现创新发展驱动的决心和对科研人员、科研规律的充分尊重。一方面,学校财务管理应充分领悟政策精神,因地制宜该放则放,给与科研人员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另一方面,制度应张弛有度,过程简约化,惩处严格化。为实现“放管服”的改革预期,必须配套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宏观层面,主管部门应加快推出负面清单的制定细则,指导高校进行诚信体系建设。同时出台细则文件明确科研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责任边界,让高校财务敢作为,帮助高校财务解除“不敢放”“一放则乱”的隐忧。微观层面,高校也应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充分做好“放管服”政策解读和科研人员诚信教育工作。避免科研人员走入把科研项目的钱认为是“自己的”钱的误区,避免权力下放带来滋生科研腐败的风险。

结语

在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的深化阶段,通过业财融合的手段将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有助于对高校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管理,把握放、管、服三方面工作的有机平衡;有助于推倒部门联动的壁垒,促进部门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建设一体化,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业财融合可以从改革机制的顶层设计、改革主体的协作优化、改革风险的防范等角度提高高校财务“放管服”改革的成效,有益于扎实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切实保障资源有效配置、激发科技创新力、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 吕宜之.地方高校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的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0(03):38-41.
  • 王钊,苏晓华,吴陆生,乔龙珍,张卓.“放管服”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流程优化研究——以J高校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5):45-53.
  • 涂淑娟,黄厚生,王玲.“放管服”背景下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研究——基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J].会计之友,2020(12):77-83.
  • 苏亚敏.放管服背景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策略研究——基于业财融合[J].财会学习,2020(31):55-57.
  • 作者简介:郭瑞(199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主要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财务放管服业财融合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通信运营企业基于客户效益的业财融合研究及应用
国家发改委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业财融合助力企业发展探究
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放管服”
论实施业财融合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措施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推进“放管服”改革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通信企业基于价值的业财融合分析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