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教育”理念下师生联结感的有效构筑

2021-05-06 03:07李勇泽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7期
关键词:共情情感教育

李勇泽

[摘要]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在教育中融入情感是对当今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相关情感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试图从共情相伴建立起师生联结感、培养师生完整性来促进师生联结、敞开开放的胸怀提升师生联结感这三个路径浅谈如何构筑师生联结感。

[关键词] 情感教育;联结感;共情;完整人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哲学家雅尔贝斯用唤醒来诠释教育的本质。诚然,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兴起,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去学习一门语言、一门技术,去浏览、去享用人类所积攒的知识财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身处信息化的时代,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被削弱,但教育最为本质的唤醒作用正为这个时代所呼唤。何为唤醒呢?即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联结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熏陶与引导。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一语道破了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联结感便是师生关系的情感内核,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情感目标。它缘起于婴儿先天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情绪情感信号,并在脑发育、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出包括依恋、亲近、安全以及对其他生命物种的怜爱、好奇、专注等情感,从而逐步形成稳定的人格和性格。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联结感的有效构筑,于师生而言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师能够走进学生,挖掘学生生命的真正需求,从而促进学生迸发出生命的力量,由此,真正教育也就开启了;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在其中挖掘真实的自我,更多地生长出职业幸福感。那么,如何进行师生联结感的有效构筑呢?

一、共情相伴,建立师生联结感

情感不单单是自发的,它是变化着的,也是建构的。在信任、真诚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情感表达将会变得更加充分、自由。共情指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有效的共情是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与体谅他们的情绪与想法,它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建立联结感的第一步。接下来,学生的积极资源才能被挖掘,学生的积极改变才有可能发生。陶行知也提道:你若想在笨伯中体会出真牛顿,在凡庸中体会出真瓦特,在坏蛋中体会出真的爱迪生,你必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曾经自己也困惑过,班上的孩子怎么了?打架斗殴的有,早恋的有,有心理问题的不止一个!班集体的管理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时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那时的我梦想怎样的班级管理模式,那时的我身边的“问题同学”的问题根源在哪里?一些同学的身影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发现这和他们的家庭有着较大的影响。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这些同学的学习生活。想起这些,我立即着手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特别学生制定合理方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知道他们的内心渴求,转移他们学习以外的注意力,给他们营造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朱小蔓曾批判“唯理智教育”的根本缺陷在于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教育并非工厂的流水线,而是和心灵打交道的艺术。根据学生的学龄特征,教师主动去调整自己的表述方式,将会获得学生的正向反馈,这反过来亦是对我们班主任的一种正强化。

二、完整育人,深化师生联结感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朱永新提到,不管怎么改变,教育就是一件事:第一,给人幸福;第二,让人成为自己,成为完全的人。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所期待的是培育出懂得感恩、富有生命激情、拥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人”。“以教人者教己”的思想以及教师自身的生命榜样作用,启发我们从现实的教育状况和完整生命成长需求出发,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锤炼生命教育的能力,并不断丰富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只有具备“完整性”的、情感丰富的人,才会拥有足够的热情去开垦、守护、丰富孩子们的精神家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他们心中培植诸如信任感、价值感,对生命、自然等的美好情愫。

学期初,我班一名学生和父亲有严重的分离焦虑,在早晨上学时说着“我不喜欢爸爸了”。在给予孩子充分但有限制的时间告别后,我和他一再强调,爸爸是一直爱他的,在晚上放学时肯定会准时出现的。孩子心情逐渐平复,我陪着他走到教室门口,恰好遇到总务处方勇主任,方主任在简单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帮助我对学生进行安抚,最终学生笑眯眯地走进了教室。方勇老师从教十几年,心中仍旧充满着爱,将自己当作孩子,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甚至用孩子的动作掰手指头数着数去和孩子交流。从言语和动作的细节之中,无不彰显着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师生之间的联结感便充分体现出来了。

三、开放接纳,提升师生联结感

加德纳主张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教师将会以更为开阔的视角去觉察学生,以更开放的胸怀去接纳学生,在积极的对话中去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搭建师生之间平等沟通的渠道,看到学生多样风采,拓宽诸如“真、善、美”“三生教育”等课程实践。教师对学生多以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为主,避免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用分数这把单一的尺子去衡量学生。

我班钱宇同学在课上举手示意流鼻血,我知晓流鼻血于他而言是经常性的,便不以为然,任其自由去卫生间处理,我便继续上课。整节课下來,我关注到,他鼻血虽然止住了,但整个人一改往常的活泼好动,变得垂头丧气、默不作声。课后,我找他了解情况,多次询问,他都不予以反馈。当我说道,老师当时对于你流鼻血的态度是不是比较敷衍,并且解释从他家长那边了解到他流鼻血是比较常态化的;并说,老师也十分感动,你没有因为流鼻血而离开课堂,而是坚持上完了这节课。说罢,他的眼泪就往下掉。当孩子内心深处的世界被看到时,师生之间的联结感便变得紧密。在对话中,我敞开心扉和他郑重解释了缘由并表达了对他的关心以及感谢,学生心扉也就自然打开了。在之后的一次班级实践活动中,我了解到他为全班同学和任课老师们准备了亲手制作的点心。勤劳肯干、感恩之心、富有社交性,这一个个美好的品质正是教育所追求的,也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学校老师从此次活动中看到了学生身上更多的可能性,也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肯定。

一个接受过情感熏陶的学生,定然是温和、谦逊、善于表达、对生活充满热情,具备人之为人的生命状态和伦理德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若水教育”理念下,在师生之间构筑有效的联结感,让情感教育得以开启,让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人格品质。

猜你喜欢
共情情感教育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你为何总被“共情”搞得心累
共情,没那么简单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