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索

2021-05-06 14:35田丽鸿包永强张健
关键词:专业素养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

田丽鸿 包永强 张健

摘    要:文章结合课程思政的意义和思政建设常见误区,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及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系统化思政建设的思路和教改探索,并对课程思政效果的检验和优化提出建议,初步搭建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闭环建设系统。

关键词:课程思政;核心价值观;专业素养;科学方法论;启动点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自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提升教育目标、铸造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教改实践。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第一,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能力、具有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感的专业人才。这些目标需要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也应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明确社会定位,提升自身价值。

第二,大学阶段是学生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逐步定型,进而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2],此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匪浅。

第三,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切实做到“以生为本”,起到课堂清源肃流的效果。

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误区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能否接受、理解课程思政理念,适应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澄清三大误区。

第一,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部分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由思政课程完成就行,专业课程不需要进行思政建设。其实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不是直接进行思政教育,两者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同。

第二,很多专业基础课纯理论与定性结论较多,难以进行思政建设。专业基础课由于其基础性,很难和生活实际相挂钩,在教学中进行思政建设比较难,但是如果理解思政建设的内涵,从学科素养和深挖知识点入手,仍然可以找到合适的思政切入点。

第三,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教学中增加爱国教育和正能量教育。这一误区源于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简单化理解。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完成课程知识性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适时融入的形式实现的,其中的思政元素也是以多种形式融合于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并非断裂开来。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院校(高级技能型人才),强调“厚基础,高能力,会创新”。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基础、适用”,培养学生雄厚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在课程教学中密切结合行业和市场发展,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灵活熟练的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设计与开发能力)。

将课程思政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对促进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及专业素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且紧跟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分析

总体来说,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内容涉及先修课程,对学生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乃至分析计算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学科融合性。(2)课程跨度较大,教学内容分散性大,侧重点不同,信息量较大。(3)大部分课程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有较强的综合性。(4)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及技术发展迅猛、更新较快。

以上特点决定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条件

经过以上分析,课题组认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任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1)非常熟悉专业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2)熟练掌握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及相应教学方法的配合应用;(3)具备深厚的专业课程背景知识储备;(4)清楚了解专业课程关联学科的教学范围及内容;(5)密切关注专业课程相关领域的发展水平及趋势。满足以上条件,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方能有条不紊地逐步展开。

四、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如何挖掘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启动点?课题组经过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从核心价值观和公民素养入手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遵循[3]。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強化“为人师表”意识,注意融入育德教育,宣传基本道德准则,传播正能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课堂纪律,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对学生不及时完成作业及抄袭问题,提醒学生应遵守学生职业道德、坚持诚信学习,有问题及时排查;考前提醒学生诚信考试,抨击抄袭现象;在国内技术进步介绍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对贡献巨大的爱国科学家的介绍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寓教于课堂。

(二)从专业思政入手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应仅限于价值观教育,还应该增加专业思政教育,即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基本专业素质入手,凝练专业课程的专业精神,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通过拓展专业课程的知识及背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如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中增加“知识拓展”内容,融入专业背景知识和专业素养教育;在专业课程实践教材建设中融入专业相关职业素养与安全意识教育,强调职业规范;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强化实用性知识及技术的介绍,增加对实用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增强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及技术的能力。以“电路分析”课程为例,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实用性电类基本知识,如强电和弱电的区别、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中外交流电频率的不同标准、滤波器的特点等。

(三)从科学方法论入手(辩证,客观,合理)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还应包括对学生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和培养。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深入探究专业知识及技术,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培养其辩证、客观的求学态度,通过组建学习团队,提升学生之间的协同意识[4]。通过科学方法论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求知问学,丰富学生的学识,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其敢于思辨,勇于尝试,乐于分享。如在分析难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勤于求教,乐于讨论分享,而不是遇难退缩或者独自苦思冥想;在讲述专业课程的具体案例时,教师要侧重于对案例的分析和解读,对不同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使其善于透过问题现象看实质,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和思辨意识,并尝试用多种方法分析和设计同一项目或解决同一问题。

(四)从“文理融合”入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

教师可通过充分挖掘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定理、专业名人、专家学者及专业历史等教学环节,将人文教育“融”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形成蕴含思政内容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以“电路分析”课程为例,在计算电路功率时,教师可通过功率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明白付出和收获对等,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在介绍叠加定理时,教师可强调遇到复杂问题要逐个击破,分步骤解决;在学习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时,教师要对戴维南和诺顿两位科学家进行简单介绍,并通过介绍他们的年龄差距及发现定理的时间差说明科学研究的持续性。

五、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方案

科学有效地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应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优化教学设计,使之形成闭环效应,进一步促进思政建设。课题组经过讨论和分析,尝试从以下四个角度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检验和评价。

(一)素质评价——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专业素养是否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衡量和检验课程思政效果首先要检验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这体现在学生平时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难以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可以从学生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谈吐举止、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考查。如守纪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作弊情况等。

(二)能力评价——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及后续学习中,通过对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基本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的考察、对在设计型题目及课程设计完成过程中学生设计能力的考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请中所呈现的状态以及所选择的项目领域和在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情况中的表现都能够对思政建设后学生能力是否提高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三)兴趣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首先服务于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中包括通过对专业课程学习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加对专业学习的热爱。尤其是在融入专业背景、专业发展、专业名人等思政元素后。因此,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也是检验思政建设效果的一项指标。具体评价可通过课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线上讨论,线下找教师答疑是否踊跃?答疑问题是基础知识还是高阶性问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纪律与参与度如何?能否紧跟课堂节奏积极思考学习?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如何?独自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对待难题的攻克精神是否提高?这些都可以体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四)成绩评价——学生的成绩是否提高

考试是检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有效工具之一,思政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的重要教改措施,学生成绩是否提高也应该纳入思政建设评价标准。比如在考试后进行试卷分析,根据学生的均分及各不同题型的得分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进一步端正、考前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方法论)、对具有挑战度的题目完成如何等,这些都是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途径。

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化建设思路

检验思政建设效果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思政建设,在這方面,由于目前思政建设尚在启动阶段,相关资料比较少,为了打造课程思政完整的建设体系,形成以检促改的闭环效果,课题组进行了充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专业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的思路。

(一)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调研,认真分析调研结果

目前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各课题组普遍建有学生的学习群,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及征集反馈意见等方式掌握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和需求,也可以通过师生座谈方式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分析调研结论进一步深化教改,优化思政建设措施。

(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案,完善课程思政建设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特点,具体措施包括。

1.增強实践环节的全方位考察,细化实践考核评价标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思政建设侧重于学生的基本素养、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实践环节考核时,应细化评价考核指标(如态度与纪律、基本素质、创新意识等),并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方面有所体现,以提升学生对这些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2.课堂教学过程强调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这种观点不仅针对任课教师,也应在学生中形成统一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涵义,提醒学生关注和加强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接收和掌握。在平时的作业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程思政相关目标对学生明确评价标准,如课堂纪律、课堂提问、作业成绩等,以此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3.课程考核体现课程思政考核。以考促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促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考核中,建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思政内容相关的题目,如专业思政与科学方法论相关题型,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投入。

4.持续跟进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后续课程学习和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进行课程思政效果分析,并据此对教学进行有效优化。

七、结语

不同的专业课程由于特点不同,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方法和启动点均有所不同,需要任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凝练思政教育核心元素,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及工程应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在熟悉教学内容和学科背景的前提下,在教学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持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和创新,于“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培养政治正确、具有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徐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3]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

[4]蔡新红,岑红蕾,王洪坤,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电路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9).

猜你喜欢
专业素养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