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胥渚狄氏家族轶事

2021-05-07 15:33狄希麟
档案与建设 2021年3期
关键词:溧阳东野学生

狄希麟

溧阳旱灾赈济纪念塔

狄葆贤是溧阳狄氏第二十二世孙,属于狄氏东野堂砚楼祠四房,狄学耕之子。字楚青、楚卿,号平子。室名宝贤阁、平等阁,自署平等阁主人。还有狄高、高平子、慈石等名号,又别署六根清净人。祖籍江苏溧阳胥渚,生于1872年,卒于1941年。他是维新人士、近代诗人、文学批评家、书画家、新闻出版家、近代佛教学者,也是清末上海有名的书画收藏家。

狄葆贤幼年随父生活在江西,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他是溧阳狄氏东野堂20名举人中最后一位。光绪二十一年,他去日本留学。戊戌变法以前,狄葆贤以自己的才华与家世门第,在北京结识许多名贤豪俊。他积极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和庚子勤王之役等维新活动,为救亡图存奔走呐喊。他与康有为、梁启超交谊甚深,系维新倡导者之一。

1904年6月12日,他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支持下,创办《时报》,首创副刊,开报界革新之风。作为一个文化名人,他以独具的见识大力提倡小说,开办有正书局,开重印精品之先河。他致力于革新舆论,保存国粹,当时被誉为文化界第一人。他参与了上海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几乎所有重大活动。他是江苏教育总会的干事,1905年他与严复、马相伯等另行创办复旦公学。1906年8月,他在颐园成立了由各省寓沪学界、报界人士组成的宪政研究会,宣传立宪。

狄葆贤是诗界革命中重要一员,其诗今存近三百首,很少抒写自己私志,而是融入很强的家国之念。慷慨愤世,而又往往寄托深婉,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他著有《平等阁诗话》《平等阁笔记》等。溧阳狄氏第十四世孙狄云鼎的《古照堂诗集》两卷三百八十余首诗,1929年在他经营的有正书局刊出发行,前后相隔八代人。

狄葆贤身上有着深笃的乡土情结。1931年夏,溧阳遭受特大洪灾,堤坍坝倒,农田淹没,沦为泽国,百姓两眼泪汪汪。1934年溧阳又发生了世所罕见的大旱灾,数月不下雨,赤地千里,河流干涸,泥土龟裂。水旱连续为害,农田颗粒无收,百姓以树皮草根观音土充饥,几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外出逃荒者成群结队,卖儿卖女也不鲜见。溧阳的灾情、民情一波波传到上海,身为溧阳人的狄葆贤听到家乡受灾百姓的困苦,心急如火,立刻行动起来,与溧阳人陈夏、姜丹书等一起,在史量才办的《申报》上连续刊载募赈启事,积极筹集资金和救灾物资,运往溧阳。这次赈灾中狄葆贤和史量才捐款尤多。家乡人民对他们这种民胞物与、博施济众的情怀十分感激。1935年溧阳民众在护城河边建造了一座3.5米高的烛台形石灰岩塔,上部四面各阴刻竖写篆书“溧阳旱灾赈济纪念塔”九字。塔基南侧阴刻塔文,简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溧阳大旱受灾惨状,当时世界红十字会等七团体来溧阳援灾简况,维新人士狄葆贤、名人史量才等旅沪同乡捐款尤多的事迹,颂扬行善赈灾之美德,以永志纪念。溧阳市政府于1999年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溧阳胥渚葆贤小学

1935年的夏末秋初,也就是八、九月份光景,在原来胥渚初等小学的校门口(东野堂属下的砚楼祠)忽然挂上了“溧阳胥渚葆贤小学”的牌子。创办人是上海报业和出版界著名人士狄葆贤的子嗣。葆贤小学的人事安排,皆由创办人与族中父老商定,校长延聘本房狄念之,教职人员除八房狄鹤林外,都是延请本房有一定才学的宗亲担任。学生不需缴学费,课本都由学校供给。自一年级至六年级教科书均是上海大东书局版本。校牌一挂出就轰动周边各地,邻村宋庄、棠下、肇庄的子弟都涌来报名,城里工商界子弟夏氏姐弟(夏丽兰、夏孝元)和董氏姐弟等十多人也纷纷离开原读学校溧阳书院小学,投奔胥渚的葆贤小学来读书。

现年97岁,家住胥渚的原安徽大学教授狄勤培,当年就是葆贤小学高级班六年级的学生。据他回忆,班主任是位年约五旬,砚楼祠一位有学问的先生,大家称他“老先生”,品学兼优,敏慧过人,有辩才,善辞令,诙谐幽默,无论教课还是说掌故都很生动。“老先生”教的是国文,由于学校初创,课程没有强调正规,他也没有按课本教,而是选择先教古文,内容主要是“四书”中的《论语》《孟子》,外加《古文观止》。學生纷纷回家打开祖上的书柜找书,胥渚本村大多数的学生都很快就找到了,胥渚真不愧为有文化的书香村。有一次“老先生”隐隐觉察到个别学生在背后笑他脾气古怪,他便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古时有个叫边孝先的先生,有喜好白天假寐的习惯,学生见他闭眼暗睡,便讥诮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话音刚落,边孝先应对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筒(藏书的箱笼)。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端,出何典记?”学生闻之,大惊失色,羞愧得无地自容。

“老先生”说看重古文并非“怀旧”,而是“伤今”,读现在书本上的课文犹如喝白开水,无味。既是中国人,就会中国话,识得字,就要会读会写会用。把古文学好,便基本上解决了读、写、懂、用等问题。“老先生”不但对语体文能运用自如,而且能作词谱曲,他编的几首应时歌曲《校歌》《春游欢》《放学歌》优美动听,歌词内容切合本校实际,这在当时溧阳全境的小学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一次去仙人山春游的路上,“老先生”以柔弱之躯,半百之龄,领着学生高唱他自己创作的歌曲,趾高气扬,眉飞色舞,很有精神。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组有序地上山、下山,尽享大自然风光,呼吸山林中的新鲜空气。更让同学们开心的是中午时候下山来到祠庙休息处,学校早就安排好一顿丰盛的午餐——青菜猪肉面,这也是“老先生”和狄鹤林的杰作。这次春游给同学们留下了长久的记忆。

葆贤小学设有阅览室、乒乓室、音乐室,同学们学习气氛很浓,文体活动也很活跃。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环境,家长也放心于葆贤小学的学风和质量。

狄楚青早年的照片

1937年春,胥渚狄氏东野堂办起了一所怀瑾中学,这所学校是由东野堂四房第二十二世孙狄怀人及其好友葛某合办的。狄氏一向被邑人视为望族,而四房(砚楼祠)又被族人视为族中佼佼者,尤其是狄爱人、狄素人、狄怀人三兄弟皆为社会名流,深受邑人敬重。由他们出面办中学得到社会和各方乡邻的支持,故前来报名的学生很多。学校开始还算顺利,但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时局紧张,为躲避战乱,学校不得已迁到戴埠山里,再后来坚持不下,也只好停办了。

狄怀人,南京的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出身,在兄弟辈中他的学问最深,虽未做过官,仍被视为乡绅。听说早年溧阳赴任的知县都去拜访他,胥渚人尊称他“怀爷”。平时狄怀人常去码头街迎春茶馆喝茶,有一次在迎春茶馆遇到胥泊村的一位本家先生,这位本家先生从衣袋里拿出一张小照片给他看,他一看十分惊奇:“这不是狄楚青早年的照片吗?”狄怀人十分诚恳地对这位胥泊村的本家先生说:“你把这张照片给我吧!他是我本房兄长,我好做个留念。”说罢从兜里掏出所有的硬币、纸币,约合大洋10多元,作为酬谢。那位本家先生没有多说什么,就把这张照片交给了狄怀人。狄怀人拿到这张照片细心包好,第二天就赶赴上海,将照片交给狄楚青的后代。他们看了这帧先辈遗像,如获至宝,不知怎么酬谢他为好。他说不用酬谢,楚青是我本房兄长,方便的话就把你们书局的书给几本得了。结果如愿以偿,有求必应,给他带了十几箱书回家,还赠送他一些名画、碑帖。狄怀人回到胥渚,村里人看到他带了这么多书回来,大家都十分好奇,纷纷到他家来看书、看画。七十多年过去了,由于社会历史原因,狄怀人家族的后人未能妥善管理,当年视为珍宝的画已散失殆尽,部分名贵的画、碑砧在“文化大革命”中作为“四旧”处理,成堆的书被当废品出售。

猜你喜欢
溧阳东野学生
东野稷驾马车
溧阳有个“苏南第一方”
溧阳全域旅游:乘春日东风,澎湃前行
东野稷败马/《庄子》
赶不走的学生
蓝鸟
东野圭吾《绑架游戏》将拍网剧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