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指导原则及策略

2021-05-07 15:59周正刚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学性探究性幼儿教师

周正刚

科学教育活动是孩子们探索的过程,更是幼儿主动猜想、尝试和发现科学现象的过程,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老师需要意识到幼儿科学性探究活动的价值,并准确掌握指导原则,注重在科学探究性活动中凸出孩子们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积极作用,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科学探究性教学活动中,以此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孩子们的科学探索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

一、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活动设置中区分度不够

不同的年龄群体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均不相同,这是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幼儿科学活动的设置并没有按年龄进行明显区分,因此,不同的年龄群体的效果会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小班儿童的接受能力不够,对于深奥的科学知识无法理解,使得小班幼儿科学活动事倍功半。

(二)科学活动设置中科学性不够

科学性是活动的主要目的与中心内容,科学性同样体现在教师对于科学活动的设置过程中。幼儿的科学活动要以简单为主,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如果科学活动中的科学性不够,将会对幼儿的思想发育产生影响,直接降低科学活动的质量。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区分度的丧失会使幼儿对于科学活动的接受效果不理想,科学性的丧失则会直接导致科学活动开展意义的丧失,甚至缺乏科学性的科学活动还会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幼儿造成误导。然而,除了科学活动的设置以外,科学活动的开展策略也是需要探析的问题,其中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非常重要。

二、幼儿科学性探究活动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对于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探究兴趣,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性活动具有良好的条件。科学探究是促使幼儿自身亲历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这是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作为新时期的幼儿园老师,在组织和指导科学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实际参与研究活动,让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推动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三、幼儿科学性探究活动的价值与指导原则

幼儿在亲身实践的科学探究性活动中,能够学到和感受到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全面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能力,如在“探索磁铁磁力”的科学性探究活动中,幼儿教师向孩子们分发不同的材料和磁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或者相互合作研究磁铁的磁力,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热情,这样让幼儿亲自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加深幼儿印象的同时,培养幼儿沟通、讨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一)适宜性原则

所谓适宜性原则,即是幼儿教师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科学探究性活动,不仅要把难度控制在幼儿发展的范围内,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科学探究效果。

(二)生活性

生活是幼儿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的载体,在设计科学探究性活动时需要保证教育的生活性,科学教育的内容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密切相关,有助于增强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性活动的积极性。

(三)主动性原则

科学探究性活动务必要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幼儿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将自身的知识给予内化,这样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科学探究效果。

(四)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1.提供以生活为导向、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热情

毋庸质疑,材料是幼儿进行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科学探究性活动,更需要向幼儿提供丰富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材料,这样幼儿就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官去探索、去研究。如幼儿教师可以向孩子们提供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车,引导孩子们到户外去玩风车,促使幼儿切身感受到“风”这一自然现象的存在。也可向幼儿提供装有各种东西的罐子若干个,鼓励和引导孩子们探究罐子在摇晃过程中发出了各种声音,并学习和辨别各种东西发出的不同声音,并让孩子们相互讨论自己听到的声音。有的孩子说,我听到了沙子沙沙沙的声音;有的孩子说,我听到了小黄豆碰撞的声音……这样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促使科学性探究活动更加兴致盎然,同时也可以向每个幼儿准备一小盆冰,有厚冰和薄冰,并准备几盆温水,引导孩子们玩玩冰,做彩色的水,以此来激发幼儿探究冰变化的奥秘,通过向幼儿提供生活化、多样化探究材料,促使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好奇心不断被激发,逐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2.给予积极、正确的语言引导,增强幼儿科学探究动力

在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教师与孩子们的语言交流相对较多,孩子们会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幼儿园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考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幼儿教师给予积极、正确的语言引导,并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小鱼吹泡泡”科学探究性活动中,孩子们围在鱼缸旁边窃窃私语:“小鱼是在吐泡泡玩吗?”在听到孩子们的“童言”后,幼儿教师需要及时地给予积极正确的语言引导:“我们去看看其他鱼儿是不是也在吐泡泡呢?”孩子们看了一下,发现并有了疑问:“小鱼儿的爱好一样吗?为什么都喜欢吐泡泡呢?”孩子们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幼儿教师则可以给予指导:“小鱼儿吐泡泡是在呼吸的表现,就像我们用鼻子呼吸一样,鱼儿是用鳃呼吸的。”在幼儿教师积极、正确的语言引导下,增强了幼儿科学探究的动力,每一个孩子都会不由自主地认真观察着鱼儿呼吸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幼儿对于鱼儿呼吸这一科学现象的认识与理解。

3.注重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园老师要把握幼儿善于合作探究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幼儿喜欢观察、议论的优势,合理地引导幼儿相互合作交流,为幼儿进行合作探究科学现象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温暖的春天到来时,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种植植物”科学探究性教学活动,将班级内的孩子分为若干组,每个小组有四至五位小朋友共同组成,分发种子、铲子、水桶和其他种植工具给每一组,引导孩子们来到植物种植区进行种植,各个小组的孩子们在努力地翻耕、种植和施肥,将种植后的植物放置在花园区,并引导孩子们记录植物的生长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告诉孩子们怎样将种子埋入土壤中,告诉孩子们浇水的方式和频率,促使幼儿相互交流和合作完成科学探究性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在孩子们深入观察和讨论植物生产状况时,幼儿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科学性问题,如植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健康生长,我们都知道,没有土壤和水分植物不能生长,那么没有阳光植物能健康生长吗?鼓励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实践探究,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植物,把一个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黑暗的橱柜里,两周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在实际的科学探究性活动中注重幼儿的合作交流,引导孩子们在交流合作中探討科学现象,这样能在加深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印象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时期,在素质教育和学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科学探究已经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何合理地组织幼儿科学探究性活动,并将科学知识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了广大幼儿园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简要阐述幼儿科学性探究活动的价值与指导原则,并提出指导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性活动的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共同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马瞬琴.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设计[J].学前教育研究,2018(1).

猜你喜欢
科学性探究性幼儿教师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注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