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5-10 03:24李雪梅
系统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管腔多普勒彩色

李雪梅

垫江县人民医院超声科,重庆 4083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属于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疾病, 由于血液在静脉中不正常凝结导致血管阻塞、狭窄而引发,典型表现为下肢水肿、色素沉着等。该病诱发因素主要可包括三类, 分别为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受损。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几率很高, 容易导致患者死亡,为此临床必需对此加以重视,积极进行治疗[1]。目前临床对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断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该检查方案具有无创、简单、快速、诊断准确率高等优势,逐渐成为了临床检验的首选检查手段[2]。该院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故选择该院2019 年1—12 月收治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计62 例与同期收治下肢无病变患者62 例, 就下肢无病变患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计62 例为实验组, 另外选择该院收治下肢无病变患者62 例为对照组。 实验组中男40 例,女22 例;年龄27~73 岁,平均(54.15±4.68)岁;病程3 d~18 个月,平均(8.10±5.15)个月;患病位置包括左侧41 例,右侧18 例,双侧3 例;发病原因包括外伤31 例,长期卧床20 例,肿瘤压迫4 例,其他7 例。 对照组患者男38 例,女24例;年龄22~75 岁,平均(53.51±4.81)岁。 两组除是否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外,其余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已经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存在下肢肿胀、压痛、疼痛、活动受限等典型表现;满足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者;急性炎症者;肝肾功能异常者;既往精神病史者;不同意参与研究者。

1.3 方法

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检查时探头频率设定为5~12 MHz,患者体位取仰卧位,下肢外展,膝盖略弯,髋关节外展。采取两侧对照,从近到远,先横后纵切的方式进行扫查。 检查顺序为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 对横轴轴位,可反复进行扫查,观察血管成像[3]。 如果为单侧股静脉存在病变,向上逆行探查髂静脉,对血管的管径、管壁、管腔情况进行观察, 评估回声、 位置以及大小等。 采用CDFI 显示静脉管腔中血流充盈与侧支循环的情况,以脉冲多普勒进行血液流速以及反流时间等的分析,评估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Valsalva 实验检测静脉瓣情况。该次研究所选择检查人员均有5 年以上工作经验,且熟悉下肢静脉血管的分布、流向,熟练掌握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

1.4 观察指标

①评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类型, 髂-股静脉血栓判定为中央型;小腿静脉血栓判定为周围型;全下肢均存在深静脉血栓则判定为混合型。②比较下肢血管内径,包括CFV(股总静脉)、SFV(股浅静脉)、POV(腘静脉)、PTV(胫周围静脉近段)、MGV(内侧腓肠静脉)。 ③比较CDFI 值,分别针对CFV、SFV、POV 进行分析。 ④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量资料手频数和百分比(%)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类型

实验组62 例患者血栓分型包括中央型35 例,构成比56.45%(35/62);周围型14 例,构成比22.58%(14/62);混合型13 例,构成比20.97%(13/62)。

2.2 下肢静脉内径

实验组CFV、SFV、POV、PTV、MGV 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静脉内径对比(mm)

表1 两组下肢静脉内径对比(mm)

组别CFV SFV POV PTV MGV对照组(n=55)实验组(n=55)t 值P 值8.91±1.62 12.37±1.34 12.205<0.001 5.35±1.02 7.48±1.38 9.205<0.001 5.85±0.76 6.12±0.62 2.042 0.044 2.56±0.53 2.94±0.55 3.690<0.001 3.55±0.41 4.28±0.95 5.232<0.001

2.3 CDFI 值

实验组CFV、SFV、POV 的CDFI 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DFI 值对比[(),cm/s]

组别 CFV SFV POV对照组(n=55)实验组(n=55)t 值P 值21.75±5.41 8.54±1.54 17.417<0.001 12.25±3.13 5.02±1.41 15.619<0.001 9.47±1.50 7.20±1.33 8.398<0.001

2.4 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

急性期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为管径扩张,无回声或低回声; 亚急性期与慢性期管径未见明显扩张,回声增强,管腔中存在密实性低回声填充。CDFI 显示管腔边缘、中央存在细条血流信号或局部断流。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较多,好发于下肢、盆部、下腔静脉、颈静脉等,而尤以下肢发生率最高[4]。 患者在长期卧床、外伤、手术、心血管疾病等原因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6]。 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8]。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可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多种影像学手段进行检查,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无辐射、价格低廉、可重复性高、可实时观察等优势,利用多普勒技术也能够观察到患者下肢的血流动力学变化[9-10]。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越发显著,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了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11-12]。 根据对该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栓各个发展时期有着如下表现:①急性期,血栓位置静脉管腔存在明显的扩张,回声低或者是无回声。 ②亚急性与慢性期患者,血管管腔无明显扩张,回声增强,管腔中存在密集实性低回声填充,栓塞位置的血管内径可增宽,部分患者未见明显改变,经过探头加压,管腔不可被完全压扁。CDFI 显示,栓塞位置血流型号与正常血管存在较大差异,明显变细,或可伴断流。在下肢血管管径方面,实验组CFV、SFV、POV、PTV、MGV 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说明超声下可明显观察到血管管径的增加。 吴秋冬研究中[13],对60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与57 例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发现,观察组股总静脉、肌间静脉内径分别为(1.36±0.14)cm、(0.39±0.09)cm, 大于对照组 (0.90±0.16)cm、(0.20±0.07)cm(P<0.05),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 而实验组CFV、SFV、POV 的CDFI 值分别为 (8.54±1.54)cm/s、(5.02±1.41)cm/s、(7.20±1.33)cm/s,小于对照组,则说明血流更为缓慢。 另吴秋冬研究中[13],下肢深静脉血栓 患 者CDFI 值CFV、SFV、POV 的CDFI 值 分 别 为(8.11±0.74)cm/s、(5.87±0.67)cm/s、(7.45±1.06)cm/s,与该次研究结果相近,说明该次研究可靠性高。 能够反映出血液成分、血管壁、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可全面进行栓塞情况的评估,配合Valsalva 实验,也能够评估患者的静脉瓣膜功能。 而该次研究结果说明,相较于下肢情况正常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管内径、血流速度、超声特征以及CDFI 指标等均有明显变化,故可认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有着确切效果的。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及时、准确地实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且具有无创、无禁忌证、可重复、可动态观察等优势,应用价值显著,且价格低廉,易于推广应用,属于检查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

猜你喜欢
管腔多普勒彩色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CTA检查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效果
品管圈在降低精细管腔类器械直径≤5mm清洗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
有那样一抹彩色
彩色的风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
彩色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