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1-05-14 12:17管丽燕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材课文文章

管丽燕

摘要

统编语文教材把“精读”改为“教读”,把“略读”改为“自读”,明确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课型。但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这两类课文教学的根本特质,混淆了两种课型。那么,“自读课文”到底该如何教?教师应该从教读课文引路、旁批提示辅助、多样教法助力、课外自读延展四方面入手,教学自读课文。

关键词

自读课文 教读课文 旁批提示 教学方法 自读延展

苏教版语文教材把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统编语文教材改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明确了两种基本课型。其中,教读课文设置了“预习提示”“正文”“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和“读读写写”五个部分,自读课文只有“正文”“旁批提示”“阅读提示”和“读读写写”四个板块。课型不同,教法也不同。针对“自读课文”,教师究竟该如何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读课文引路

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编排均是二至三篇教读课文在前,一至二篇自读课文在后,这样的安排旨在引导学生把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运用到自读课文中,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读课文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课文学习的方法,以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去。主要步骤有:

1.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这个环节中,学生自读,圈画出生字词,并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扫除阅读障碍。

2.再读感知,辨体析题。

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辨别文章体裁,明确文体基本要素及特点,根据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解读文章,解析题目。

3.动手批注,质疑问难。

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从文章内容、结构,作者写作意图及写作思路等方面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符号在课文中随手批注。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肯定其创造性的意见和见解,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思维能力,使其知识体系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4.合作讨论,知行转化。

教师要组织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见解,深层次地理解教学目标,使“错误之处予以纠正,疏漏之处予以补充,疑难之处予以阐明”(叶圣陶语),实现“知”向“行”的转化。

二、旁批提示辅助

统编语文教材设置了“阅读提示”,主要是配合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拓展阅读提示,或选取文章独到之处进行分析提示,涉及文体知识、文章内容、写法特点、阅读方法等。“旁批”向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生活延伸,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旁批”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是学生自学的良好导师。有效利用“旁批”会让自读课教学大放异彩、事半功倍。

1.用心领会,激发学生兴趣。

“旁批”和“阅读提示”语言通俗有趣,条理清晰,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旁批和提示,用心领会要义,扫除阅读障碍。

2.引导读思,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如《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旁批:“为何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文中还有一些新奇的比喻,阅读时注意体会其特别的效果。”这是关于写法的提示,提醒学生关注文中的比喻,体会作者对外貌描写的精彩之处,品味作者精湛的语言和独到的写法。同时,旁批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描写的作用和效果,让学生明白作者意在表现托翁普通的一面,反衬他灵魂的高贵,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思想的目的。

3.紧扣难点,促进学生理解。

自读课文的旁批或提示会放在文章的难点处,教师借助提示,结合写作背景或作者处境,突破難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最后一处旁批:“‘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教师可以介绍托翁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及晚年的思想转变,让学生理解托翁的理想和追求,从而明白“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是伟大而幸福的”。

三、多样教法助力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1. 诵读体悟法。

统编语文教材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强调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生命和力量的抒情散文,语言像诗一样优美,情感高亢、热烈、豪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听读、集体读、男女生对读、配乐朗读、想象画面读等,读出气势,读出力量,让学生在朗读中对句式、修辞进行品味和体悟。学生可以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热烈激荡、西北汉子的热情奔放,感受到文章中喷薄而出的生命力量。

2. 比较阅读法。

统编语文教材倡导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单元整体意识。教师可以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在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写作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讲授,开展专题探究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读课文的同类课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均为散文,但又各有侧重:教读课文《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自读课文由精短的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和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构成。在教自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相联系,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和写法,品味欣赏不同的语言风格。

3. 问题导读法。

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读课文的特点,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课文思想。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开放性,环环相扣、有的放矢。在讲授《灯笼》一文时,我设计了五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讨论解决:(1)文章线索是什么?写了哪些事?(2)所述之事甚多、细碎,它们互相关联吗?能否调换顺序?(3)材料细碎,主题却集中,作者细数几十件小事,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寄予了怎样的情感?(4)你最欣赏文中哪处精彩的语句?(5)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说说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深刻含义。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或者教师适当点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主旨,掌握“形散神不散”的写法,体悟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情感。

4. 活动激趣法。

对于浅显易懂的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其综合素养。如《动物笑谈》《女娲造人》等文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故事会,让学生自主研究,领会主旨和写作意图。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提纲导学法、拓展迁移法、练习检测法、阅读体验法等,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和学情特点灵活运用。

5. 读写结合法。

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品读和读写训练,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如《昆明的雨》一文,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般描绘了凡人小事,信笔所至,无拘无束,宁静恬淡,却淡而有味,处处透露出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可见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我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用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的写法,借鉴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一写江南的景色,如“江南的雪”“江南的秋”,鲜活、立体地展现江南的景、物、事。从读到写,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外自读延展

自读课文教学是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从阅读数量和质量上说,是通往课外阅读的台阶和梯子。教师应该构建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从而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达到课内外阅读总量400万字的要求。

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读延展,丰富阅读积累,开阔阅读视野,形成成熟、稳定的阅读习惯,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在完成自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方法、技能进一步分析同类文章,依据单元内容、课文特点等进行写、听、说等方面的延展,提高自學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周亚夫军细柳》后,教师可以找来《史记》引导学生自读《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阅读《完璧归赵》和《将相和》两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

自读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教师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指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合理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提高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第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肖娇. 核心素养下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 2017(11).

[2]冯志华.初中“统编本”教材自读课文教学浅探[J].内蒙古教育,2018(3).

[3]刘元立,钱梦龙.导读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7).

[4]杨庆华.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J].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14).

猜你喜欢
教材课文文章
教材精读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