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

2021-05-14 12:17张云柏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血型概念图生物学

张云柏

摘要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课标要求“概念教学要基于对事实的抽象或概括,要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要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要摒弃“直接给出概念,让学生简单识记”的机械化、形式化倾向,要通过适度拓展教学内容,充分依托“前概念”,开展实验探究、进行图文转换,制作概念图等方式,让学生感知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整体把握、准确理解、掌握运用概念,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生物学 概念教学

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方面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要摒弃“直接给出概念,让学生简单识记”的机械化、形式化倾向,要丰富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依托有效载体,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准确把握概念内涵,活化教学形式,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适度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概念内涵

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一方面增添了大量的插图,突出了学生的直观视觉;另一方面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探究、调查、游戏、讨论等活动,增加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教学中,为了着力改变传统的“繁、难、偏、舊”等状况,解决概念的介绍、知识的呈现不够系统等问题,教师有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体系化”的加工和拓展,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丰富概念的内涵,降低概念的理解难度,提高概念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ABO血型”的概念 时,教材中主要通过模拟“血型鉴定”实验,让学生理解掌握ABO血型四种类型之间的输血关系。学生只有记住教材中的血型鉴定结果表,才能牢固掌握“O型血除了可以输给O型血的病人外,还可以输给A型、B型或AB型血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等知识。而ABO血型的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人员红细胞所含的凝集原是血型划分的依据,献血者的红细胞(所含的凝集原)与受血者的血清(所含的凝集素)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是确定四种血型间输血关系的主要因素,因而凝集原、凝集素的有关知识是学习ABO血型相关概念的关键。教师如果能适时地拓展补充,学生不需要死记血型鉴定结果便能对所学的概念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再如,教材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中先介绍了“在人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而且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精子和卵细胞中只含有其中的一个”,接着介绍了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但在所有的教学内容中都未解释体细胞基因成对,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基因成单的原因。如果在教学中补充“体细胞到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经过了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不仅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还为学生学习“性别决定”和高中阶段生物学有关内容奠定基础。

二、依托“前概念”,准确理解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之前,对一些概念就已经形成的理解,就是前概念。它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关于新知已有的认知,大都是片面的或完全错误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基础,去伪存真,纠正错误,帮其形成科学的认知,进而构建科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之前,许多学生就有了“胆汁是胆囊分泌的”“肚子就是肠子”等前概念,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相关结构图等方式,厘清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结构的功能,建构正确的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的科学概念。

又如关于献血,在学习生物学之前,许多人形成了“献血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错误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谈谈身边的献血案例,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有关知识,进而得出“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400ml对人体的健康无影响”的科学结论。

三、开展实验探究,感知体验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概念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更应是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增强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包括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这一概念,为了加深对它的直观理解,教材中安排了“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安排不同组的学生分别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水”“空气”“温度”,还可深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欲望,还熟练地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巩固了对照实验和变量控制等实验方法,更引发了认知冲突,纠正了“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的错误认识,实现了概念认知的转变,从而建构起科学概念。

四、运用图文转换,形象化掌握抽象概念

有些核心概念是对生理过程、生命本质的概括总结。这些概念用文字描述,所涉及的事实会比较抽象,学生也难以理解并掌握。如果将有关文字转换成图像或图解,学生一目了然,不仅容易掌握,而且记忆深刻。

教材对“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这个概念用了大量的文字进行描述,但学生对它们的本质特征依然难以区分。教师教学时如用图1进行对比学习,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便能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教材中的这段文字叙述转换成图2帮助学生理解。由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具体的图形,学生更易区分概念,同时也能加深理解。

五、制作概念图,促进生物学观念的形成

制作概念图是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散的生物学概念,还能使学生对各概念进行宏观分析和整体把握,促进生物学观念的形成。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将碎片化的知识和概念通过图标或圆圈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概念的整体印象,构建一张系统完整的生物学概念图。

例如,围绕“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教师可通过制作方框图(如图3)将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表示出来,不仅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概念名词建立联系,加深了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学观念。又如,教材中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包含染色体、DNA、基因等诸多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构建如图4的概念图,不仅能直观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降低生物学概念理解和掌握的难度,方便学生“吃透”概念,还能让学生加深理解“DNA之所以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因为上面有遗传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染色体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因为它上面有生物主要遗传物质DNA”等知识,从而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邓朋,丁娟.生物学中相异构想及矫正策略[J].生物学通报,2007(6).

[3]陈良.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血型概念图生物学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概念图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日本出现新血型?这血型并不新,也与福岛无关
高中生物学中“一半”的涵义
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
血型打0分
4种血型对对碰
血型测试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