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知道有《论语》这部书

2021-05-23 15:18刘强
博览群书 2021年5期
关键词:曾子弟子论语

刘强

经常有中小学生的家长问我:“该给孩子读什么书最好呢?”我总是不假思索,第一个就推荐《论语》。在我看来,《论语》就是中国人的“圣经”。读的时间越早越好,读的次数越多越好。作为一个中国人,识字之后就可以读《论语》了,甚至倒过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读《论语》来识字。

《论语》全书,不过15000多字,读起来并不难,甚至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一遍。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把《论语》通读过一遍。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管多么平凡的人,都会在他有限的一生中,做很多事,走很多路,读很多书。然而,的确有一些读过很多书的人,竟然没有用一点点时间,好好读一读《论语》。更有甚者,有的人,一生都未必知道有《论语》这本书。记得多年前,我给上海某亲子班上《论语》课,有一位祖母辈的家长通过电话为孩子选报课程时,竟然问:“论语是哪个国家的外语?”是啊!如果你一辈子都不愿意花时间去读《论语》,那么到头来,《论语》对于你,可不就是怎么读都读不懂的“外语”吗?这不能不说是人生中一个莫大的遗憾。

所以,当你打开这本书时,无异于开启了一段了不起的航程。作为导读者,我唯一的期望就是,请你一定尽快把《论语》读完。读完《论语》,你才有可能走近孔子,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读完《论语》,你才会知道,仅仅把孔子当作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实在是有点贬低了他。而真实的孔子,其实是需要“重新发现”的。

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以为——

孔子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圣人。“圣”的内涵非常丰富。有说“睿作圣”的,有说“于事无不通之谓圣”的,还有说“大而化之之谓圣”的。可见圣人是具有极高智慧,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人。孔子生前就颇有“圣”名,但他从不以圣人自居。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看,越是伟大的人就越是谦逊,越是有智慧的人就越是好学。孔子的一生就是不断勇猛精进,自强不息,“下学而上达”的一生,而其全部学问的根基,就在一个“学”字。孔子不仅是“学为圣贤”的最佳典范,也是中华文明的最佳代言人。我们这个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孔子这样的圣人,才有了绵延数千年的元气和灵魂。正如通常所说的,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参天地,道贯古今,的确不愧于“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称号。

孔子还是中华文化的恩人。他在礼坏乐崩的春秋乱世,以一人之力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改变了教育为贵族垄断的历史。孔门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教育成就古今中外鲜有其匹。孔子一生学不厌,诲不倦,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圣贤可学而至的高标懿范。他晚年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六经”就像乳汁一样滋养了整个民族,而中华学术文化之全体大用,均自六经开出。所以,孔子可以说是中华“学统”的开创者。近代著名学者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说: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中华“道统”的奠基者。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他建构了仁礼并重的价值体系、内圣外王的治理之道和中和、正大、美善的道德文明,他所倡导的价值观,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光耀古今,泽被人类,至今仍深深影响着遍及全球的炎黄子孙。美国学者顾立雅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中指出:

在政治上,孔子通常被称作保守分子,甚至还有人说他的首要目标是复古和增强世袭贵族的政治权威。事实上,孔子倡导和促进了一场彻底的社会和政治革新,所以,他应被看作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变革者。在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之内,盛行于他那个时代的世卿世禄的政治制度最终在中国消亡了。对于这一制度的崩溃,孔子的贡献大于任何人。

从这个意义说,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都应该对孔子心存感恩。

孔子也是中华百姓的亲人。这是因为作为人类,我们不僅拥有“血缘”纽带,更享受“学缘”滋润。而人类之所以比动物更高贵,不是因为拥有“血缘”(这个动物也有),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学缘”。正是这个为人类所独享的,发生在师生间、同学间,甚至古今中外的人类间的“学缘”关系,让我们摆脱了蒙昧,获得了知识,拥有了智慧。而这个“学缘”,就中国人而言,正是通过孔子才得以建构和延续的。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不仅开启了“学缘”,还奠定了“师道”,形成了“师徒如父子”“天下一家亲”的仁爱精神和价值理想。正如孔子所说:“德不孤,必有邻。”这个“邻”,既可以理解为物理空间上的接近,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时间上的穿越。所以,“学缘”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只要我们开始读《论语》,便是与孔子有了隔代的“学缘”关系。我们完全可以把孔子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更可把自己当作孔子的隔代弟子。更重要的是,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明、公序良俗与亲情伦理,早已润物细无声地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大道,即使未曾读书的普通百姓,也不免受其沾溉和影响。我曾写过一首诗:“学缘不亚血缘亲,天下一家国一人。悟得文章千古事,盈科后进日更新。”所以,孔子虽不是我们“血缘”上的亲人,却是我们“学缘”上的亲人。

而维系这“学缘”的最重要的经典,正是《论语》。

关于《论语》的成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段话告诉我们,《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的。《论语》并不是孔子的著作,甚至可以说,孔子到死都不知道会有《论语》这本书。

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论语》的编纂先后经历了至少三次,历时近半个世纪。我们从《论语》中记载了曾子临终前的事情可以推知,曾子的弟子一定参与了最终的编撰,而曾子的弟子中,最杰出的就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他在《论语》的编撰中可能起到了统稿、定稿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论语》中看到,曾子的地位是非常显著的。

仔细想想,我们今天能看到整本的《论语》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要知道,不仅孔子不知道有《论语》,就是孔门弟子中早于孔子去世的如颜回、子路以及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字伯鱼),他们也完全不知道有《论语》。再进一步推理,孔门弟子中,可能参与过《论语》编撰的那些弟子,如子贡、仲弓、有子、子游、子夏、子张等人,也不可能看到最后定稿的全本《论语》。南宋大儒朱熹就说:

孔门问答,曾子闻得底话,颜子未必与闻;颜子闻得底话,子贡未必与闻。今却合在《论语》一书,后世学者岂不幸事!但患自家不去用心。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孔子的弟子们那么幸运,能得到孔子的言传身教,但我们也有比他们幸运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看到一部《论语》的全貌。更令人欣慰的是,自《论语》成书以来的两千多年,《论语》一直保存完好,而且自汉代以来就是经学宝典,可谓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在古代,一个人能够识文断字却没有读过《论语》,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论语》因此而历久弥新,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价值理想、凝聚民族人心的重要经典。要知道,这世界上有不少族群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一无圣贤,二无经典。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既然有此幸运,又怎么可以置若罔闻、束之高阁呢?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读《论语》呢?我以为,读《论语》应该具备三个能力。

一是想象力。北宋大儒程颐提出了一个“方便法门”,他说:

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一句话,读《论语》要做“情景还原”,也就是要有想象力,切忌死记硬背,熟视无睹,心不在焉。一般人都认为《论语》杂乱无章,没有系统。其实不然。《论语》毫无疑问是经过精心编撰的,所以才能纲举目张,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学而篇》前四章:第一章是子曰,第二章是有子曰,第三章又是子曰,第四章是曾子曰,这樣的编排看似零乱,实则体现了编撰者的匠心。我们从中可知,有子和曾子的弟子一定参与了《论语》的编纂。有子曰和曾子曰之间,插入一句子曰,显然是曾子弟子的安排,以此来表明,曾子作为孔子的高足,学问和地位皆不在有子之下。这说明《论语》的编纂,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前后接力和微妙博弈的结果。透过《论语》的篇章肌理和深层结构,我们可以猜想和触摸到2500年前的历史现场和生命律动,甚至可以感受到孔子和弟子们的呼吸、声气和心跳。

二是思考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礼记·学记篇》也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都是在强调思考力。思考力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外,我们对古圣先贤的论说,要能切实理解并提出质疑;一是向内,对今人的观点和自己的成见,也要反躬自问与反思批判。两者缺一不可。比如,《论语·学而篇》孔子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们首先要问:如果父亲是个坏人,难道也要不改其道吗?这便是向外思考,在看似不疑处有疑。但另一方面,我们绝不能满足于这种自以为是的质疑,还要想,孔子说这话的具体语境是什么?如果父亲是坏人,孔子还会说这样的话吗?还有,为什么是三年而不是一年或十年,甚至永远?这样一来,我们便会发现自己的质疑也许太过轻率,然后再去查找更多的相关文献资料,就会知道,这里的三年或许跟三年守孝之礼有关,而孔子这句话应该从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去正面理解。换句话说,如果孔子竟然要我们去继承父亲不好的道,那孔子也就不是孔子了。有时候,我们的质疑看似深刻,其实有着故意抬杠和吹毛求疵的嫌疑,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学养有限,尚未切实明白经典的真义。这样反躬自问一下,我们就不再仅从今天的视角去看问题,而有了对历史和经典的“了解之同情”,或者“温情与敬意”。

三是行动力。《论语》不是知识性的文献,它是人伦情感、人生价值和生命智慧的结晶。《论语》是一部生命之书、悦乐之书、自信之书、君子之书,当然更是实践之书。什么实践呢?就是如何做人、成人、立人、达人、爱人的实践。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认为行在言先、言行一致的人才是君子。《中庸》也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中国传统的学问,不是知识点的记诵,而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明代大儒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说得好:“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一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些话犹如警钟长鸣,对于今天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是具有棒喝作用和借鉴意义的。读了《论语》,我们会知道,纸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若不能真正付诸实践,行其所知,那么到头来,我们还是一无所知。

如果能把想象力、思考力和行动力充分发挥,你会发现,读《论语》不仅是常读常新,而且是常读常乐的一件事。因为孔子的学问本来就是快乐的。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是一个拥有大智、大勇、大仁的人,他一生虽然屡遭挫折与磨难,但始终不怨天,不尤人,自信豁达,不改其乐。我们读《论语》,就是让自己平凡的生命沐浴在圣哲的精神之光里,这样的人生也许依旧平凡,但却可以远离平庸乏味,更不会浑浑噩噩,麻木不仁。

程颐在谈到读《论语》的境界时,曾说: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又说: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这两段话意味深长,说明读《论语》不仅能够带给我们快乐,还能变化我们的精神气质,提升我们的修养境界,丰富我们的智慧生命。

现代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一生酷爱《论语》,他晚年说过这么一段话:

《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让我们从打开《论语》的这一刻起,就开始负起这“两大责任”吧。

(作者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

猜你喜欢
曾子弟子论语
哪吒失手
曾子杀猪
弟子规
弟子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曾子杀人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