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耳管鼻蝠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新发现

2021-05-29 07:15周全李彦男余文华黄正澜懿刘硕王巧燕权锐昌李松吴毅
四川动物 2021年3期
关键词:头骨蝙蝠标本

周全,李彦男,余文华,黄正澜懿,刘硕,王巧燕,权锐昌,李松*,吴毅*

(1.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006;2.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昆明650223;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云南景洪666100;4.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勐腊666303)

圆耳管鼻蝠Murina cyclotis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管鼻蝠亚科Murininae(Simmons,2005;Smith,解焱,2009;Sonetal.,2015),为典型的森林型蝙蝠。由于该类群常栖于远离人烟的森林区域,标本难于捕获,基础数据缺乏,故早期管鼻蝠研究进展缓慢(Fransicetal.,2010)。但随着针对森林型蝙蝠调查强度的提高与竖琴网的逐渐使用,近10年该类群国内外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管鼻蝠合计41种(Wilson &Mittermeier,2019;Yuetal.,2020),中国分布19种(王应祥,2003;Simmons,2005;刘少英,吴毅,2019;Yuetal.,2020)。在我国管鼻蝠新分布报道也逐渐增多(黎舫等,2017;吴毅等,2017;陈子禧等,2018;黄正澜懿等,2018),但涉及圆耳管鼻蝠的研究相对较少(Soisooketal.,2013;Yueetal.,2019;李彦男等,2020)。

本课题组近年来持续在中国南部区域开展森林型蝙蝠多样性资源调查。在2019年4—5月利用蝙蝠竖琴网在云南西双版纳采集到中等偏小体型管鼻蝠5只(3♀,孕期;2♂)。根据其外形、头骨和毛色特征,并结合分子系统学证据将其鉴定为圆耳管鼻蝠,为该种在云南省分布的新发现。

1 标本采集

该批标本采集于云南省勐腊县龙林新村水沟(101°29.967′E,21°32.186′N,海拔1 024 m),属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暖潮湿,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通过架设蝙蝠竖琴网共采集到5只中等体型管鼻蝠(GZHU 19207~09、19217、19332),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研究方法

根据Corbet和Hill(1992)对标本进行外部形态鉴定,参照杨奇森等(2007)的测量标准,使用电子天平(精度0.1 g)和数显游标卡尺(精度0.01 mm,上海量具刃具厂)进行测量。外部形态指标7项(表1):体质量(body weight,Wt)、头体长(head and body length,HB)、前臂长(forearm length,FA)、耳长(ear length,EL)、后足长(hindfoot length,HF)、胫骨长(tibia length,Tib)和尾长(tail length,TL)。头骨指标测量10项:颅全长(greatest length of skull,GTL)、枕犬长(condylo-canine length,CCL)、脑颅宽(breadth of braincase,BB)、颧宽(zygomatic width,ZW)、眶间宽(interorbital of width,IOW)、上齿列长(maxillary tooth row length,C1-M3)、上犬齿宽(upper canine width,C1-C1)、上臼齿宽(upper third molar width,M3-M3)、下齿列长(mandibular tooth row length,C1-M3)和下颌长(mandibular length,ML)。

使用通用总DNA提取试剂盒(AG通用型基因组AG21009,艾科瑞生物)提取总DNA。根据管鼻蝠亚科种类在NCBI-nt(GenBank)数据库基因覆盖丰度筛选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gene,COⅠ)片段和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2(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protein 2,Rag2)片段为分子标记。PCR引物、扩增体系及PCR程序设置参考Yu等(2020)。扩增成功的PCR产物送往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进行测序。利用Geneious 4.8.5对测序结果进行人工拼接与校对。从NCBI-nt数据库下载管鼻蝠属的COⅠ和Rag2各物种代表性序列,将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设置为外群,MUSCLE排序比对(Edgar,2004),MEGA 5.0构建最大似然树(Tamuraetal.,2011),自展100次估计节点支持度。

3 研究结果

3.1 外形及头骨特征

该批标本均为中等偏小体型管鼻蝠,鼻孔呈管状(图1:a)。雄性前臂长(30.03 mm,30.41 mm)较雌性(33.03 mm±0.24 mm)略小;颅全长在雌雄间同样存在差异,雄性(16.21 mm,16.42 mm)较雌性(17.15 mm±0.15 mm)略小。上述度量指标与贵州和广西圆耳管鼻蝠基本吻合(表1)。在外部形态方面,耳廓较圆,无明显凹痕,耳前缘内侧底部具黄色毛发;背部毛尖呈褐色,中段为金黄色,毛基浅灰色;尾部毛色相对暗淡,为灰褐色,中间具有黄褐色刚毛;颈部与喉部毛发呈黄褐色,与胸部以下的浅灰色腹毛截然不同;体侧膜连于第一趾的基部,足部覆盖些许金黄色毛发(图1:a、b、c)。头骨方面,整体略呈半球形,人字嵴和矢状嵴较明显;颧弓较发达;第一上前臼齿(P2)较发达,大小接近第二上前臼齿(P4);犬齿(C)、第一上前臼齿(P2)和第二上前臼齿(P4)的尖端均有后倾趋势;第一上臼齿(M1)和第二上臼齿(M2)的中齿尖退化,呈“U”型咬合面;下颌具有较发达的冠状突,齿式为2.1.2.3/3.1.2.3=34(图1:d~g)。其外形和头骨特征也与贵州和广西同种标本相符(Corbet &Hill,1992;Eger &Lim,2011)。

表1 不同地区圆耳管鼻蝠的外形及头骨特征Table 1 External and skull measurements of Murina cyclotis from different locales

3.2 分子鉴定

基于线粒体基因COⅠ和核基因Rag2片段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支持该批标本为圆耳管鼻蝠(图2:a、b)。基于COⅠ基因的系统树中该支系支持度为100,Rag2标记的系统树中为99。值得注意的是COⅠ标记提示圆耳管鼻蝠中存在多个高支持度的支系,且本研究标本与NCBI-nt数据库上来自老挝的圆耳管鼻蝠COⅠ序列JF443973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图2:a)。

4 讨论

由于管鼻蝠常栖息于植被较好且远离人烟的森林,其小体型和敏捷飞行能力导致标本捕获相对困难,且物种间形态相似、难以区分,故其本底资料和基础生物学资料匮乏,分类学问题争议较多(Fransicetal.,2010;Yuetal.,2020)。在我国,圆耳管鼻蝠的研究报道一直较少,本底状况未明。本研究参考Corbet和Hill(1992)外形、头骨和毛色等形态学特征,结合系统发育树证据,确认该批标本为圆耳管鼻蝠,为该种在云南省的翼手类分布新记录。国内与本种形态及大小类似的管鼻蝠有3种,即:中管鼻蝠Murina huttoni、哈氏管鼻蝠Murina harrisoni和圆耳管鼻蝠,前2种管鼻蝠的第一上臼齿和第二上臼齿具有明显的中齿尖(陈子禧等,2018;黄正澜懿等,2018),而本研究标本上述臼齿中齿尖不明显,外形与头骨的度量数据和特征也与圆耳管鼻蝠吻合(Eger &Lim,2011;Soisooketal.,2013)。历史文献指出该种在我国的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区域,即:江西、广东、广西、海南(蒋志刚等,2016)和贵州(李彦男等,2020),而其国外分布区则包括尼泊尔、缅甸、越南、泰国、老挝和印度等地(Wilson &Mittermeier,2019)。故本次分布新发现,明确了该物种在中国西部区域存在的可能性,丰富了该物种的本底分布资料。值得注意的是,该种管鼻蝠在广东仅发现分布于粤西云开大山一带,在粤北和粤东仅见其近似种中管鼻蝠分布,因此,对二者展开细致的亲缘地理学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二者分布界限,加深对管鼻蝠类群在我国历史演化进程与物种形成机制的理解。

猜你喜欢
头骨蝙蝠标本
头骨祈福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神奇的水晶头骨
蝙蝠
蝙蝠女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会说话的头骨
肿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