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宋韵·宋刻本联展全览

2021-05-30 10:48
藏书报 2021年43期
关键词:刻书新刊藏书家

展览回顾

本期特邀此次展览总策划、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对20部宋刻本进行简要解说,与读者共享,一睹宋刻风采。

《前汉书》

宋福唐郡庠刻宋元递修本。

此书有两个看点,首先它是一部宋刻本,其次是此书曾经到过日本。该书书叶上有一个竖长方形朱文楷书藏书印“小汀文库”,这是日本藏书家的藏书印,证明此部宋刻本乃海外回流。我们有时候会说“书比人寿”,一部书的经历远远比一个人的百年经历要复杂和波澜壮阔得多,很多都能够显示一种文化人的精神情怀。

《宋书》《北齐书》

这两部是一位藏书家的珍藏,为宋代四川眉山刻本的代表作。

宋代绍兴年间井宪孟在眉山刻印的《宋书》《南齐书》《北齐书》《陈书》《梁书》《魏书》《周书》被称为“眉山七史”。这一时期四川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因承孟蜀的重文基因,著述刻书十分兴盛,蜀刻本与浙刻本、闽刻本,并为三大刻书中心。这种蜀刻本的字体特征,也是比较明显的,有点像颜体字的特点。这个宋刻元明递修本,又叫三朝版,就是书版流传到元代、明代还能印刷,但是内容有缺失,需要补板,这样经过补板刷印的书籍就可以称为宋刻元明递修本。当然,在此情况下,有的雕版烂板情况严重,成书时有的地方非常模糊,我们把这种版本称为“邋遢本”。

《通鉴纪事本末》

宋宝祜五年(1257)赵氏刻本,浙图也有同版的书籍。宋刻本的开本极其宏大,在经济发达的宋代,杭州的刻书大多集中在今天众安桥一带,称作书籍铺,他们比邻而居,形成了一种竞争。这一点通过书籍的展示,也可以看得出来。

《通鉴纲目》

宋嘉定十二年( 1219)真德秀泉州刻本。

此书仍然是宋刻宋装,包背装。包背装书口在里面,看不到书名,所以后来就有人把书口外置,装帧形式渐渐就向线装演进。

《后村居士集》

宋淳祐九年( 1249)林希逸蒲田郡斋刻本,基本上反映了福建刻本的各种形态。此书曾经进过《天禄琳琅书目》,从中能够看到乾隆五宝。其中有“乾隆御览之宝”,还有“天禄继鉴”,一旦有“天禄继鉴”就说明此书至少流传到了嘉庆年间。

《国朝二百名贤文粹》《文选》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资治通鉴》

《新刊国朝二百家明贤文粹》,宋庆元三年(1197)眉山书隐斋刻本,《文选》是江西赣州州学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是宋咸淳元年(1265)建安书院刻本,这些都是当时刻书中心的真实展示。

《资治通鉴》《通鉴纲目》《文选》都曾经过晚清著名藏书家聊城杨氏海源阁收藏。海源阁曾经遭过兵匪袭扰,书籍流散严重,后人收拾残丛,又刻了一个印章“海源残阁”来记录这段藏书史上的不堪。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则是嘉业堂曾藏的宋刻本。嘉业堂是现代浙江藏书大家刘承斡藏书楼,新中国成立后,刘承斡把自己的藏书楼及书楼中的藏书、书版、空地都捐赠给了浙江图书馆。不过,捐赠之前,嘉业堂的宋本书就已经卖出去了,所以浙江图书馆并没有嘉业堂曾经收藏的宋本,这是令人遗憾的。

《昌黎先生集》

国家图书馆藏,刻成于宋咸淳年间,有缪氏世綵堂刻梓于家塾的牌记。缪氏刻书不计费用,所以宋代刻书,有书法的意味。缪氏同时刻了韩昌黎集和柳河东集,在当时是精才绝艳的,并称为“韩柳集”,有很鲜明的杭州刻书乃至浙江刻书的基本特征:欧体书法,用纸用墨极为讲究,墨色如漆,经过千年时光的风尘,仍然熠熠生辉。后世称之为宋代刻书的“无上神品”。这次从国家图书馆将《昌黎先生集》借展,其实也是一场穿越千年的书籍回家,让杭州的爱书人得以零距离接触杭州的宋刻本,感受宋代杭州的精彩文化精品。

《论语集说》

国家图书馆藏。此书为浙江永嘉人蔡节对《论语》的疏解,也是南宋理学的重要著作,此书刻于宋淳祐六年(1246),湖州州学的“泮宫”刻书。此书仍然能够看到浙江刻书的明显特征,也就是说,浙江刻书除了杭州以外,在浙江的其他地方也有非常高的刻书成就。“叛宫”就是“泮宫”,也就是湖州的州学,可以看出来此书的印制和包装,仍然是宋代的纸张,开本非常宏大、完整。宋刻本在流传过程中多余的纸幅差不多都会被藏书家或者书估割去,几乎不存在没有动过手脚的宋本,这本书的珍稀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书籍纸张簇新,藏书家经常会说“触手若新”,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清晰。

《论衡》

国家图书馆藏,为浙学开山学者王充的哲学著作,其中有些篇章,比如求是崇实祛妄等思想都是后世浙江学术的核心概念。

此书清朝在嘉庆年间藏于黄丕烈家,晚清则藏书常熟铁琴铜剑楼中,后来归到了国家图书馆。此书是宋乾道三年(1167)绍兴府刻本,传到明代正德年间重新修版刷印,我们称之为“递修本”。书上有“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国子监补刊完”,我们知道明朝有两个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当时宋代官府刻书的不少书版都收藏于南京国子监。通过这部书籍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一部书在流传过程中递修的实际情况。

《三苏先生文粹》

上海图书馆藏,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文章精选。

此书刻成于婺州义乌,乃吴氏桂堂刻本,有“婺州义乌青口吴宅桂堂”的牌记。清末为著名四大藏书家之一海源阁的旧藏,后来到了上海图书馆。此书虽然开本较小,字迹也比较细腻,但是每一个字都能看出它的精气神,如阳光照射,这就是宋本的光芒,让人感觉到他的气息。

《资治通鉴纲目》

上海图书馆藏,宋嘉定十四年(1221)刻,江西庐陵本。

此书的開本比较宏大,尤其刻的字也是很大的。一般来讲宋版书有几个特征,一个是字大如钱,就是说刻的字像古代的铜钱一样大,第二个墨色如漆,即字迹墨色像黑色的漆,还有一个就是纸白如玉。虽然经过千年的岁月,这本书的纸张已经有些老化,但是亮黑的字迹仍然精彩夺目。

《医说》

南京图书馆藏,属“宇内孤本”。此书为张杲的医史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史著作。

根据中国雕版印刷史的地域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来此书一定是刻在杭州,或者一定刻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地区,因为刻书使用的欧体字特点明显。

此书清末藏于汪士锺家,再到丁丙家,最后民国初年经丁氏后人之手,归到南京图书馆。

《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

南京图书馆藏。《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刻书家魏仲举是宋代建阳人。在宋庆元六年(1200)刻《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被后人评为“椠镌精工,在宋版中亦称善本。今流传五六百年,而纸墨如新,神明焕发”。

此书中的澹生堂藏书印也是非常重要的展示点,可证明此书是明末著名抗清文人祁彪佳家族的藏书。澹生堂三世藏书,经历坎坷,多散佚,今年能够看到实物,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眼福。

《小百宋一廛》

此书是浙江图书馆老馆长张宗祥先生用自己曾经收藏的宋刻本残叶,编辑成的“集锦”本《小百宋一廛》。中国古代没有复印技术,那怎样让别人知道你都有哪些藏书呢,一个是编辑藏书目录,另外一个就是用收藏的多余书叶来制作这种“集锦本”。张先生对自己的收藏很谦虚,清朝黄丕烈的是百宋一廛,张先生就说自己比不上黄家的藏宋本,所以叫“小百宋一廛”。

“集锦本”的两叶宋版,一个是《咸淳临安志》的一叶,右边有张宗祥先生的手书题记,宋刻宋印,版框边栏及字口没有断裂,墨色极为稳定而清深,确实是宋刻本的初刻初印。纸寿千年,于此可见。

另一叶是苏轼的《东坡和陶诗》,可以看到书上有张先生题记说原来有刻工姓名,这一叶没有了。版心上面还有本版刻书字数,就是一个版面共多少个字,一般是大小字分别记录,等刻好了书,向出资刻书的人支付费用的依据。所以从书籍的形式当中,不仅仅可以看出其书本身的东西,还可以看出经济学、社会学与文化史等等,包括书籍变迁史的一些特征,因此,我们用书籍来说话,其实是对文化最好的阐释。

《古今合璧事類备要》

浙江图书馆藏,其具有福建刻本的基本特征,字体有颜体的风格。

《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

浙江图书馆藏。此部宋刻本,曾经被征调到北京,是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时征书,杭州藏书家孙仰曾寿松堂的进呈本,也是作为四库底本的存在,见证着知识的传续。书中可以看到满汉文合璧的“翰林院”印。封面上还有进呈本的木戳子,都证明着此书不平凡的经历。

民国初年,《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经孙氏后人售给了浙江图书馆,宝藏至今。

猜你喜欢
刻书新刊藏书家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2021年新刊订阅开始啦!
论元代儒学刻书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
新文学版本第一藏书家唐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