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比较略论

2021-05-30 00:24于樱竺
南北桥 2021年7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传统音乐比较

于樱竺

【摘    要】中西方地域环境、审美趋向、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西方产生的既存在共性、又别具一格的音乐美学思想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笔者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审美精神和审美追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比较,系统阐释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美学思想上的异同。

【关键词】传统音乐  西方音乐  美学思想  文化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7.007

一、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之文化背景比较

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抑或是西方音乐,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而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也绝非偶然,必然会受到一系列纷繁多样的因素影响,例如:社会变革、政治运动、哲学思潮、科技进步等等。

由于自古代战国中期至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前)长达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都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之下,再加之中国传统“农耕”文明闭塞的环境,使得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始终以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为核心进行发展衍变,必然对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儒家所提倡的礼乐思想,倡导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言行,能够起到“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礼乐思想正好迎合了封建统治者,使其可以利用音乐本体的社会教化功用来充当政治礼教的工具,“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进而达到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封建权力与统治的目的,故而未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并吞没,始终在社会主流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虽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巩固封建统治、服务政治等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但它使得音乐的艺术性始终从属于政治需求,削弱了音乐的功能和作用。

与保守、封闭的中国封建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以古希腊、古罗马肥沃的文化土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西方各国家普遍以 “海洋文明”为主,古代西方先民为了生产生活、繁衍民族的需要,不断挑战自然,征服海洋,以获取丰富的资源,展现了其与自然抗争、追求个人主义精神、崇尚理性的科学与哲学等特征。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便在此基础上萌发并茁壮成长,尤其是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其产生了深刻的促进作用。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提出了“‘数是音乐的本源”的音乐思想,通过科学实验阐明了单弦的乐音与弦长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音乐的理论化,增强了音乐的科学性,更是对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在西方严谨的数理逻辑思维下,音乐的发展始终与数学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的艺术性延展,压抑了感性的释放。

二、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之审美精神比较

历史积淀、风土人情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素是外化了的文化屏障,而民族思想和心理追求的差异化则是其无形的、内化了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道思想,重“中庸”,重体悟而不贵解释,追求“情景交融”、“心领神会”的崇高境界;而西方文化的“根”则深植于神学思想和宗教文化中,是对“神”的崇拜与遵从,是意识形态的展现。“意境”与“情理”分别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中至高的审美精神。“意境”在音乐美学中通常描绘的是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情理”从字面意思便可知其是“情”与“理”的交融,以情感的表达促使理念的诠释,进而通过对理念思考和认知来展现在此情境下的情感释放,通俗来讲就是客观世界中的情感再现,直抒胸臆。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人与广袤自然、与浩渺宇宙的统一,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不朽精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在审美层面上,特别注重音乐家在演奏和演唱中的情感流露,并认为真正精妙的音乐艺术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的彼此糅合、虚与实的精巧结合,超脱客观世界的束缚,追求朦胧、淡然、多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超我意境,使思想得到深化、思想得以升华。

中国魏晋时期的音乐家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的情感是主观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即所谓‘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由此提出“声无哀乐论”的音乐观念,以道家“大音希声”、“真情自由”的自然乐论强调:音乐涵盖了世间万物,包罗万象,其外在的“形式”意义不大,而时隐时现、若即若离的“意境”才能体现世间万物的真谛,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描绘出了一幅同西方音樂文化“性格迥异”的极具意境美的瑰丽画卷。

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意境至上”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文化更注重客观性,认为天和人是泾渭分明的,相分离的。在此影响之下,西方音乐美学很少关注“弦外之音”,而是具有极高的表现性,关注“情理”与“再现”,通过“模仿”现实生活,将各种音乐素材纳入音乐家的美学思想的浩瀚海洋中,并收获更为激荡的、戏剧性的情感经历,从而突出了其音乐作品鲜明的实体感。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不仅充分肯定艺术对客观世界的临摹,还认为艺术的诠释比之客观世界的映照要更为真实可靠;亚里士多德甚至把艺术当作一种“模仿”,并影响着几千年来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另外,古希腊灿烂的音乐思想是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源头,它催生了“自律论”和“他律论”作为西方两大主要的美学流派,使音乐的抽象和思辨精神占据了主要地位。两大流派在对“音乐之本质”的问题上持有彼此对立的观点,但在西方音乐美学的演进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自律论”是强调音乐自身客观属性的音乐美学观念,认为音乐之美源自于音乐本身,音乐美的存在与情感、语言和视觉等外界因素无关,而音乐的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则对形式美起着决定作用,肯定了艺术的“纯洁性”。“他律论”则强调情感是限制和决定音乐属性和内涵的关键,认为音乐的形式美取决于音乐的内容美,只有将精神内涵通过音声的方式展现出来,音乐才能升格为“艺术”。

三、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之审美追求比较

无论是在中华文明还是在西方文化中,“和谐”观念的起源都与音乐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谐”也是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共同的审美追求。有所不同的是,中国侧重的是音乐对于稳定社会和谐、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其“和谐”在于整体的协调性;而西方把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更关注其艺术性与科学性,用“数理”概念阐释“和谐”观。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先哲便有对“和谐”的论述,周太史谈到“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他认为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和”,只有当一切处于和谐的状态时,事物才会按照规律和法则生息繁衍。春秋时期,儒家学者们也有着对音乐美学的思考,孔子曰:“思无邪”,认为音乐要尽善尽美,其表达的内容也要尽可能纯真无邪;荀子的音乐美学专著《乐论》标志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他认为音乐所呈现出的音响必须“中”、“和”而不“淫”。在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和谐”是崇高的审美追求,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始终坚守的原则之一。

古希腊时期,当毕达哥拉斯从音乐出发去探寻宇宙无穷的奥秘时,西方对“和谐”的认识便逐渐产生了,他提出了音乐是“诸多对立因素相互协调后达成的和谐统一”的观念;赫拉克利特则认为“斗争和矛盾能够使得彼此排斥的各种音符共同谱写出优美的乐章”;亚里士多德也有关于和谐的理解:“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之中,仿佛存在著一种和人类心灵的契合或血缘关系,所以有些哲学家说心灵就是和谐,另外一些哲学家则说心灵具有和谐。”与中国传统音乐不同,西方音乐更强调在对立之下的和谐,即音乐的旋律、节奏、结构等在冲突中达到圆满,注重在科学对待对立因素的前提下,通过理性的认知,真实地诠释和体悟“和谐”的音乐美学思想,并将“和谐”之美注入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当中。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在美学思想上,既存在着一些差异,也有许多共同点。中国传统音乐侧重感性的认知,但却是含蓄的、朦胧的,充斥着“意境美”;而西方音乐更趋向于理性认知,将主体与客体分离开来。在新时代的音乐浪潮中,中国传统音乐想要求得新发展和创新,势必需要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精华中汲取养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求同存异之中不断继承、发扬和充实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进而推动我国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星卓.浅析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J].北方音乐,2017(06):246

[2]陈峰.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之差异[J].北方音乐,2017(04):20-21

[3]倪璐.中西音乐美学基本思想在音乐文化精神关照下的比较分析[J].北方音乐,2017(17):237-238

[4]贾佳.中西方音乐美学特征的对比研究[J].黄河之声,2016(02):89-90

[5]韩瑜.中西音乐美学的异同[J].科技风,2014(21):185-186

[6]袁富强.浅谈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异[J].北方音乐,2014(08):225

[7]刘庆刚.浅谈中西音乐和谐观念的异同[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4):135-136

[8]胡冬梅.音乐中的“和”与“德”——论中西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J].乐府新声,2005(01):14-18.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传统音乐比较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