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视角下创新型园区建设的思考

2021-05-31 02:06陈希希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
科技中国 2021年5期
关键词:园区企业

■文/陈希希(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

创新型园区一直是知识经济的高地。在创新范式面临大变革、大变迁的背景下,创新型园区的治理需要进一步从全球视野中凝练经验,找寻规律,为我国园区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本文立足全球创新型园区的生态构建特征,在分析埃因霍恩高技术园区、欧洲纽伦堡医谷、剑桥创新中心、MaRS发现社区等各具代表性的园区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创新型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国际园区70多年的实践表明,园区作为创新创业的主要空间集聚区,已经成为全球新经济、新业态培育的主阵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创新创业的形态和范式正在加速演进,创新型园区也从大产业格局的集聚向小生态的精耕细作转变,创新型园区治理面临新挑战。

一、全球园区创新生态特征

从20世纪50年代初,高技术在园区的集聚效应逐渐进入政府部门的视野,继而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园区经济。本世纪,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新技术以及新业态对传统土地、大型设备等资产的依赖度下降,创新街区逐渐成为一种全域化、泛园区化的开放式创新园区形态,并被广泛接受。创新园区也呈现出“硅谷—硅巷—硅滩”的逐步开放式迭代。创业基因(Startup Genome)以及全球创业观察(GEM)相关研究表明,园区作为科技创业的载体,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治理理念和方向正在加速变革。

(一)治理方式上:独树一帜尤为重要

对园区而言,决策者需要构建一个创新友好的微生态。在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浪潮下,传统的园区管理经验和理论很难指导当下的实践。长期以来,波特的集群理论一直在指引着传统园区的管理,过去园区的发展需要积累有形的知识产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巨额资本。先行园区的经验很容易被复制,但是却很难获得同样的成功。特别是新技术引致的科技创业门槛降低,双创文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当前成功的园区来看,没有两个园区拥有同样的治理模式。对新的园区而言,探索一条独树一帜的、适合本地实际、符合新经济发展方向的治理方式尤为重要。

(二)趋势把握上:瞄准互联网第三波浪潮

近30年间,新的经济体系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并由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第一波浪潮是由Case领导的美国在线等公司进行的,这些公司帮助建立了互联网的基础;第二波浪潮是由Google和Facebook等企业领导的,这些企业构建了社交媒体、网络搜索和电子邮件产品,而类似Snapchat这样的企业则依靠智能手机创建应用软件;未来,杰出的技术将存在于“真实世界”,它们不仅改变现有的网络,还将重塑交通运输、医疗保健、重工业、农业以及其他真实世界行业。著名企业家和投资家史蒂夫凯斯(Steve Case)称之为互联网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当前处于成长期的创业领域分别为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农业、人工智能等领域。

(三)产业培育上:呈现多元跨界特征

过去,我们熟知的科技园大部分都是专注某个领域的,如:国际上硅谷、班加罗尔都是聚焦信息技术,国内大部分都是专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当前,由于产城融合的加速,街区、社区等空间也从原先消费功能转化为创新功能。同时,生命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革新、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出现,使得产业的边界呈现模糊状态。新崛起的园区更注重聚焦赋能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导入,以包容的、发展的视角培育多元跨界产业,从而保持产业的深度和广度,强化产业韧性。

(四)生态构建上:注重本地交流互动

传统经济形态大部分体现为各类主体的独立性和线性联系,企业家、研发人员、风投机构之间的联系往往是线性的。成功的园区经验表明,本地交流网络是园区强化企业根植性的关键。高效的本地交流互动网络,客观上促进了知识的流动,特别是创业经验的扩散。新的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通过关系密切的人们口口相传来传播的。Startup Genome也将本地联系作为评价园区创业生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五)开放创新上: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斯德哥尔摩和芝加哥的园区经验表明,园区更高水平的全球化联系有助于区内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网络。有研究表明,融入全球网络的企业在创新绩效上的表现要明显高于同行。成功的园区无一例外地通过各种途径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创新链和价值链各个环节与国际机构开展合作。

二、典型园区案例

放眼全球创新型园区,过去几十年间成功的园区大部分是“无心栽柳”的结果,如美国的硅谷、瑞典的希斯塔(Kista)科学城,但也有许多规划成功的园区,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我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近年来涌现的新园区,呈现运营主体多样、形态多样的特征。

(一)埃因霍恩高技术园区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前身为飞利浦高科技园,2012年起由专业运营机构开发,因其产生了全荷兰40%的专利,也使埃因霍温被称为智慧港(brain port),同时还被誉为“世界上最智慧的园区”。该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人均知识专利数居世界第一,远超位于第二的硅谷。园区占地103公顷,4.5万平方米的研发场地(实验室和洁净室),已开发11.5万平方米,为初创企业预留1万平方米空间,拥有办公场地18.5万平方米。拥有1万名高技术人才,150家驻区企业,40家初创企业,每天产出4件专利。

一是拥有开放创新的DNA。20世纪90年代末,飞利浦决心改造原有企业园区。飞利浦意识到,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需要开放性创新,需要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之间的交流,才能研发出更具创新的产品。飞利浦对园区的功能定位是,吸引全世界的顶级人才来这个园区工作,创造一种开放的创新型工作环境。同时,园区中拥有飞利浦、恩智浦半导体和英特尔等跨国公司以及霍尔斯特中心(Holst Center)和欧洲太阳能研究机构(Solliance)等研究机构,170多家中小企业与这些大机构之间都只有5分钟的步行路程 ,使得开放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无比便捷。

图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官网图片。

二是注重创造交流机会。园区每年举办超过500场技术、商业和社交活动,具有强大的社交网络构建能力。园区设计主要围绕“开放式创新”和“创造交流的空间”,并将建筑融入优美的景观中。建筑多运用透明的玻璃,创造通透的空间。建筑内部也创造了很多交流和碰面的空间。人行道达到15公里。开放的中庭可以成为灵活的工作空间。把电梯建到角落里,鼓励人们走楼梯,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能和同事不期而遇,也看到其他同事在做什么。在其创意办公楼里,楼梯窄到无法让两个人同时通过,两人相遇时,必须友好地打个招呼,侧身让对方通过。交流街是园区规划中最突出的特色,园区所有公共服务设施都集中到这条街上,如餐馆、超市、会议中心等。园区坚持不在办公楼里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一定要迫使人们使用交流街,创造更多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三是高水平研发支撑设施和服务。园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创新服务、专业知识和专业设施,覆盖概念提出、产品开发、原型设计和小批量生产以及工业过程咨询等领域。同时,园区拥有自营的4.5万平方米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洁净室,可靠性测试、电磁兼容性(EMC)检查以及RF/DC测量实验室,供园区内企业使用。

四是建立家庭友好的服务体系。园区内有来自80多个民族的人,为了让不同族裔的人快速融入园区,园区设有专门的服务中心以帮助企业和个人快速适应并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充分利用园区(国际)学校教育、医疗保健、搬家、住房和税收计划的优势,对国际专家提供便利。同时园区还拥有专业的日托中心,可为0~4岁的孩子提供服务。园区为4~19岁外籍青少年提供初等和中等教育,这些学校提供国际公认的国际课程,所有课程均以英语授课。

(二)欧洲纽伦堡医谷

欧洲纽伦堡医谷是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认可的15个顶级集群平台之一,也是唯一的医疗技术领域的集群。在医疗技术产业领域,医谷拥有500多家公司。医谷内拥有65家医院,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年住院病人达到85万人。区内80多所高教机构围绕医学技术开展研究,20多所科研机构在医疗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医谷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科学和商业的紧密结合,其众多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创新产品和专利。德国的医药和诊断专利,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医谷。

一是利用地区工程师资源。巴伐利亚州的纽伦堡是德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有享誉全球的工程师文化,电机、机车、精密和光学仪器等制造业发达,是西门子公司的诞生地。医谷充分利用地区丰富的工程师资源,聚焦影像诊断、智能传感技术、医疗信息技术和治疗系统等技术领域,专注于打造“工程+”医疗技术产业,德国在“诊断、外科、鉴别”科目的42%的专利申请都来自医谷,“X射线技术”类别超过63%的专利申请来自医谷。

二是设立专项资金。医谷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部以及创业、融资和发展经济促进机构共同支持下,联合200家商业天使和100家机构投资者共同设立投资平台(Bay Startup)。平台为处于启动和发展阶段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年融资金额高达2000万~3000万欧元。同时,为支持学界科研成果产业化,设立医谷促进奖,每隔2年颁发医谷促进奖,300万欧元的奖励支持科研团队创业。

三是构建全方位成果产业化抚育体系。医谷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了覆盖产品构思、技术实现、临床验证、审批&合规、卫生经济学评价和市场化的医学成果产业化体系。其中,医谷将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的医疗技术中央研究所作为连接研究、教育和产业之间的纽带。支持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的知识和技术转换办公室与产业界合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变为成熟的新产品和服务,为产业界提供研究成果从大学分离独立的相关咨询和支持服务,以及相关专利咨询和管理服务。

四是搭建网络化交流沟通平台。为支持政产学研沟通交流,推动信息交换,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趋势,医谷搭建了医疗技术平台(Forum MedTech Pharma)网络论坛,该论坛拥有600多名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和15个国家的政府卫生部门的成员,已经成为医疗健康行业在欧洲最大的网络论坛。

五是建立跨学科成果试验与示范平台。为加速最新研究成果实现商业化,医谷设立了“医疗技术试验与示范中心”(METEAN),建立一支由科技、医学和临床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跨学科技术团队,实现诊所、医疗技术科研机构、医院和公司的合作。

(三)剑桥创新中心

剑桥创新中心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的专业园区运营机构,本部坐落于波士顿的肯德尔广场,累计拥有5.9万名会员,5000多家园区入驻企业,50%的企业是高技术企业,30%的企业营收规模实现了翻番。到2019年,剑桥创新中心入驻及所服务的企业累计吸纳风险投资30亿美元,园区75家风险投资公司管理了规模达17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其格言是“发明推动创新,密度激发协作,共识繁荣社区”。

一是构建国际化熔炉网络。剑桥创新中心已经建立横跨三大洲6个城市的10个创新社区,拥有8.3万平方米的空间。这些创新社区依托剑桥创新中心构建成一个国际化创意、人才、资本交流网络。从其功能来看,剑桥创新中心并不是一个孵化器、加速器或物业持有者,而是一个适合处于不同成长周期、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发展及互动交流的平台空间。剑桥创新中心是肯德尔广场第一个柔性创业空间的提供者,并帮助肯德尔广场成为全球创新密度最高的地区。目前入驻企业为1800家。入驻企业在其他分支园区享有“CIC护照”全球资源(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使用权利。

二是多元化产业格局。剑桥创业中心的驻区企业既有创业初期的企业,也有拥有多元化业务的大企业,不仅有技术型公司,还有非营利性机构。其中,科技型企业占了50%,商务服务型机构占33%,教育及公共组织占10%,金融及风险投资机构占7%。园区力图接纳不同行业的机构,使之互相碰撞,为机构间合作拓宽途径。

三是打造品牌化社交活动。剑桥创新中心联合旗下创业咖啡(VENTURE CAFÉ)打造品牌化的社交活动“星期四创业咖啡汇”(VENTURE CAFÉ THURSDAY GATHERINGS)。这一标志性的每周活动吸引了创新社区以及任何希望建立联系并成为变革力量的人。星期四的免费活动提供有趣的社交机会和高影响力的创业教育课程。对于许多新创业者来说,周四的聚会是进入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个简单途径。创业咖啡(VENTURE CAFÉ)同时还在每个园区建立“内部创新厅”,构建园区内创意交流的“起居室”。

四是设立专业化扶持计划。剑桥创新中心专门设立“创新队长计划”,为企业提供创新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创新队长是一个跨部门、全频谱的创新计划,帮助企业加速创新,并向企业引荐新的人才和新的想法。该项目帮助入驻企业孵化,开发商业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同时与初创企业、企业家和思想领袖建立联系,建立交流会、黑客大会、智囊团等。

图为剑桥创新中心共享实验室的图片。

五是推动建设共享实验室。剑桥创新中心与BioInnovation、BioLabs共同推动在园区设立共享实验室。共享实验室(Lab Central)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的私人机构于2013年11月开始运营,旨在为高潜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初创企业提供启动平台。共享实验室(Lab Central)部分资金来自麻省生命科学中心(Massachusetts Life Sciences Center)的拨款,并得到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支持。创始赞助商包括催贰美若特环境公司(Triumvirate Environmental)和强生创新。

(四)MaRS发现社区

MaRS是加拿大知名的创业园区,占地150万平方英尺,2000年创立,基础投资额为1400万加元。2008年至今,园区内公司募集资金达到6.3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17,200人,专注于清洁技术、生命健康、金融科技和软件四大产业领域。

一是构建全领域服务工具包。MaRS专门开发了“Startup Toolkit”(创业工具包),为初创期企业提供建议、创业课程和商务经验。具体内容包括:如何开展筹资活动,如何构建一个覆盖企业战略、雇员管理、法务和合同、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健康领域规制、战略和领导力、客户维护、小试多领域的管理体系。

二是提供差异化品牌创业服务。针对早期创业和快速扩张的企业,MaRS提供一系列差异化服务,精准支持。对拥有早期产品、获得天使投资的初创企业,MaRS提供创业工具包、创业研讨班、市场情报以及创业101(在线课程)等早期服务;对拥有竞争力强的产品且获得A轮融资的成长期企业,MaRS提供有关资本、销售、营销、人才和招聘以及监管的建议,给予一对一的专家指导,帮助制定营销计划,推荐给MaRS投资促进基金,对接媒体宣传;对高增长公司(年收入有望超过1亿美元),MaRS联合加拿大政府安大略省南部联邦经济发展局给予其组织设计、文化、领导能力、加速销售、国际扩张、知识产权、风险和财务控制及并购等高端管理服务。

三是设立高水平投资基金。MaRS联合加拿大各地的天使投资人和机构投资者专门设立投资基金(MaRS Investment Accelerator Fund),该基金专注于信息技术、健康和清洁技术领域,主要在种子期进行投资,每笔投资额为50万美元,每年投资10~12笔交易,目前已投资超过300家公司。该基金已经成为加拿大安大略省最活跃的种子基金。

三、对策建议

从全球实践来看,新的创新型园区建设,要充分结合所在地区实际,置于所在区域创新生态中考量。园区从无到有,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新经济下的创新型园区,不仅是创新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个孵化创意、培育产业之所。结合全球创新生态治理趋势以及典型经验,提出构建创新型园区创新友好生态的建议。

(一)功能定位于“社区”

传统园区是以技术为本、以产业为本,主要强调“经济人”,对生活、社交、娱乐等“社会人”功能关注较少,这使得人对园区的粘性降低。创新型园区建设因关注人和自然,强调社交功能,鼓励碰撞,强化对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粘性和引力。在功能布局上,注重与城市居住生活、交通便利、商务文化等方面功能的有效对接,配套完善生活、交通、文化、生态、环境、娱乐、保障等新型功能形态,注重社会消费升级和生活升级所带来的影响。

(二)业态挖掘于“包容”

创新型园区招商过程中,要摒弃唯技术论,更注重创业理念、创始人经历,社区中的产业和企业不仅要有深度,更要有广度。园区需紧紧把握新产业革命趋势,广泛吸纳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创意经济中的创业机会抢先培育孵化。对园区企业提供的新产品、新服务,优先在园区内落地,以身边的事例讲好“首购”“首用”的故事。

(三)重点聚焦于“服务”

园区发展已经从传统物业资产供给服务转移到多元化创新服务的功能供给上,服务的内容覆盖研发、商务、法务、采购、人事等多个方面。园区在设立初期可系统评估所能提供的基础服务,同时引进一部分高端创新服务机构入驻园区,或者以虚拟的方式提供服务。同时,帮助企业“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研发、商务服务供应网络,可以探索与一些像剑桥科技创新中心等知名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全球化创新服务供应体系。在服务产品推介上,建议效仿国际通行的“toolkit”模式,组合式呈现创新服务功能,以市场的语言阐述服务理念。

(四)优势根植于“本土”

优秀的园区总是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广泛吸纳全球资源,延展“长板”。园区应充分利用“高校系”“中科系”“央企系”等战略创新力量,支持高水平高校院所在园区内设立成果验证中心、学科创业平台。支持园区入驻企业与所在地区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园区开展横向科研。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和高校与园区共建共享实验室。

(五)粘性依附于“链接”

对新的园区而言,最大的困难在于入驻企业的粘性不足,我国各地的优惠政策很容易让企业“见异思迁”。实践证明,企业的粘性主要依赖于所在园区的生态。园区应积极组织多元化的本土对接活动,让园区内企业家加速、深度融入本土创新系统,以社交链、供应链、创新链等社会网络强化企业家粘性。同时注重与本地的其他园区进行创新耦合,共同形成创新园区联盟。努力在园区内营造共生的宜创微生态。

(六)市场瞄准于“全球”

猜你喜欢
园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这个九月,园区有点忙!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