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多维构建与实践创新

2021-05-31 00:58林蓓沈海军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等教育模式

林蓓 沈海军

[摘要]新时代高等教育进入质量提升、结构调整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对高校“三全育人”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汕头大学在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时期,积极探索并围绕“三全育人”这一主线成功打造“七维”思政工作体系,取得显著成效。汕头大学“七维”思政工作体系的多维构建与实践创新为新时代“三全育人”模式提供了特色方案,也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参照。

[关键词]“三全育人”模式;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高校;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2-0063-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12

一、高校“三全育人”模式进入新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使得高等教育改革任务日益紧迫,高校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和时代挑战,这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三全育人”模式(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出台落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经过10多年实践检验与创新发展,已渐渐在高校牢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进程中站稳了脚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复杂的现实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实践也呈现着多样式的面貌,其内涵与外延也随之发生着历史性改变。就目前多数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三全育人”模式的实施尚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割裂与断层的现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尚未完全实现全员育人的合力性、全程育人的连续性和全方位育人的多维性的互相结合;同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和交叉协作程度尚有提升空间。“三全育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育人过程,如果不能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三全育人”,那么势必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锐减,使完成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教育使命遥不可及,使新时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的远大愿景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探讨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多维构建和实践创新的现实路径,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模式,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顺应了培养时代新人的发展趋势,更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规律。教育部党组指出,要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探索凝聚校内外育人力量、整合课内外育人资源的合力育人机制,加快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1]。因此,高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探索形成高校“三全育人”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工作模式,不仅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巩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等教育发展一体化的现实需求。在新的历史坐标下,高校通过改革和创新齐头并进的工作指南,將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育人经验予以总结、凝练、提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对于高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扛好新时代“三全育人”的使命重任、完成对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和性质的再认识来说,无疑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四个回归”最好的实践证明。

二、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多维构建

“十三五”时期,不仅是我国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阶段,也是广东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和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关键时期[2]。为进入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决定性阶段,汕头大学根据十九大关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示精神,遵循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探索凝练出了面向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点—线—面—体”多个维度融为一体的“七维”思政工作体系。通过构建“七维”思政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搭建起了整合思维教育、创业创新教育、劳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互相融合交叉的高等教育特色培养平台,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借助海外资金办学模式的思政工作改革尝试,为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了新时代的特色方案。

(一)“七维”思政工作体系育人维度

1.党委协同行政加强党建。汕头大学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高校党组织”的目标,以“把握方向、做好服务”为理念,带领各行政部门推进党建工作,为“七维”思政工作体系的实施提供政治保障。学校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各级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和党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的同时,狠抓党章和党内法规学习,定期开展活动评价考核和集中治理进展调研。同时,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落实《加强党的基层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促进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研究会的职能作用,引领创新校园党建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助推“七维”思政工作体系着点发力。

2.深化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教育教学的排头兵,在汕头大学党委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组织教师在思政教育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学校也结合实际,制定《汕头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工作方案》,构建思政课程育人体系。在深入推动“五进”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党委书记、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开学第一课”活动。同时,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航计划,督促和引导专业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为学校推动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格局,协同做好“七维”思政工作体系创造了重要的一环。

3.探索“双院制”育人方式。近年来,汕头大学全面推行关注本科生全程培养的书院制,构建了学院专业知识教育和书院通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一体两翼”——“学院+书院”双院协同育人机制,多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强化了高校中华优秀文化思想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精心打造一个个具有校园品牌特色的实践育人活动,不仅搭建起教师与学生沟通发展的对话桥梁,也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的成长成才空间,为学校“七维”思政工作体系提供了展示平台。

4.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汕头大学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将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纳入学校党建工作、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事业发展整体规划及年度工作要点。学校对“双带头人”的培养教育注重针对性和精准性,结合经常性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以实现党务和业务的双促双融。重点建设“头雁”工程,压实工作责任,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专题研究和专项督查以抓好部署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使学校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质量显著提升,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彰显有力,为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驱动“七维”思政工作体系发挥效用增长了态势。

5.建设线上课程及平台管理。根据未来5年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校园将成为高校建设的主流。汕头大学通过推行智慧校园建设,组织成立了“学院骨干教师+网络技术指导员+在线平台专家”的在线教学辅导团队,加大投入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重点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同时,全面深化“网上共青团”建设,突出新媒体平台作用。通过易班、学习强国、i志愿等即时更新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方面的记录,推进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以此为学生现行的学业评价作必要的补充,体现了“七维”思政工作体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6.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汕头大学贯彻“三全育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将课内劳动知识教育与课外公益实践服务相结合,以“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为指南重点设计公益课程,采用“课堂内服务知识研习+服务地劳动服务+课程总结反思”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劳动教育实践,建立了以多元公益课程为主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学校还注重发挥科研优势,以课题或项目形式开展研究,挖掘拓展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题或领域,加强课程建设的专业支撑。汕头大学的劳动教育体系不仅丰富了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内容,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围进行了拓展延伸,助推了“七维”思政工作体系与新时代社会相接轨,为高校“三全育人”注入了新的活力。

7.文化自信引领国际化办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新时代高校办学的未来趋势,如何在开门办学和坚定“四个自信”之间融会贯通地做好工作,是对汕头大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考验。学校以“文化自信”为突破口,在校内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和国人精神风貌,带动全校师生更充分地理解、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提供更多与境外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交流的机会之外,也着力培育学生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增强“四个自信”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上讲好“汕大故事”和“中国故事”,携手推动“七维”思政工作体系思想基础的巩固和文化阵地的打造。

(二)“七维”思政工作体系育人成效

近两年来,“七维”思政工作体系有力推动了汕头大学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突出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经济走廊建设,大大拓展了学校的办学格局,在广东“四个走在前列”中做出了应有贡献。同时,学校也通过“七维”思政工作体系带动了各项育人工作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育人成效评估。汕头大学积极探索高校“三全育人“模式,通过“七维”思政工作体系做好顶层科学设计、完善思政工作机制、深化协调育人体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此,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来考察汕头大学“七维”思政工作体系实施前后的育人成效对比。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与题目设计参阅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青年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其他相关的实证研究。如香港浸会大学全人发展量表(WPDI)、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人发展自我评估量表等。以“七维”思政工作体系实施的年限为基准,将调查对象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已毕业的2014级、2015级往届生,以下简称A组;高年级的2016级、2017级在读生,以下简称B组。本次问卷调查题目主要涉及以下7个维度及指标(见图1),并采用李克特6点量表题考察,面向目标群体随机发放。以“社会交往”维度为例(见表1),被调查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真实的在校体验,分别对这7个维度下的问题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

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同意、6=非常同意”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评分,以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同意程度。本研究将根据学生组别,统计学生对各维度下评估指标的自我评分,取各维度总分均值進行分组比对。

2.育人成效对比。本次调研分别面向A、B两组学生随机各发放问卷400份,共计800份。收回问卷687份。其中,收回A组有效问卷326份,问卷回收率为81.50%;收回B组有效问卷361份,问卷回收率为90.25%。经统计,得出本次育人成效调查的总体对比结果(见图2)。

通过图2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除了体能健康这一维度两组分值相差无几外,B组学生在其他6个维度给出的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的评分。其中,在政治认同、人文素养、社会交往、心理调适这4方面,B组分值显著高于A组。

从评估结果来看,汕头大学近两年来围绕着“七维”思政工作体系开展的“三全育人”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积极探索“三方共建”高水平大学,并围绕高校“三全育人”这一主线打造“七维”思政工作体系的工作基础上,汕头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过程管理、课程考核、课内外结合、评估及持续改进一体化,同时充分发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汕头大学的特殊办学优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精神,总结了国际化,精细化教育改革成功经验,以成功实施多年的国际标准完全学分制为基础,探索出了符合国际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模式,并创新了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建成成熟的以结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独具汕大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在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适合自身实际的“三全育人”办学模式与教育路径前提下,汕头大学的“七维”思政工作体系为推进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独立人格、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支持,也对国家和广东在科技、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巨大作用。

实践证明,汕头大学“七维”思政工作体系在深入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立体化的育人长效机制等方面发挥了正向作用。它不仅把握住了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也为广东高等教育探索形成了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汕头大学“七维”思政工作体系作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特色实践,激活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范式,为研究探讨新时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模式的新方略、新舉措提供了积极的示例,是高校在新时代落实育人任务、开拓育人观念、更新育人方法的有效路径。

三、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实践创新

“十三五”时期,不仅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阶段。新形势下的国家战略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建设一流学科、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等举措,成为高校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模式也面临着复杂的现实问题和严峻的时代挑战。如何在人才竞争中凸显高校的培育特点,如何在国际交流中永葆中国高等教育鲜明底色,特别是如何利用思政工作有效推进高校育人模式的驱动创新,成为当前各高校健全和完善“三全育人”模式中亟待厘清和进行的重要任务。

(一)推动党建业务双促双融

切实加强党的全面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首要任务,而推动党建业务双促双融则符合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建设与时俱进的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不仅强调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更强调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组织生活内容空泛、领导职能作用缺位、工作纪律管理涣散等党建业务“两张皮”的现象,高校要秉持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根本方针,坚持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定期举办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支部书记创新工作案例分享会、书记讲党课等评比分享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党组织的建设,在丰富组织生活内容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校各级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到党建科学化水平和规范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凸显领导班子的职能作用。同时,紧紧围绕着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不断强化党建工作,规划并落实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行动计划,抓好党建述职评议制度,强化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责任意识,督促党组织书记每年向上级党组织就抓党建工作情况,特别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情况做专项报告,并接受评议。总之,高校要在加强党的全面建设基础上及时创新高校党建工作内容及方式方法,推动党建业务双促双融,为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实践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凸显课程思政的功能与作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指示的具体落实,为高校建设课程思政勾勒出了清晰的行动指南。而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也对课程思政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要求。针对当下高校课堂上的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缺失、思想引领力量呈现式微的普遍现状,高校应积极响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示精神,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思政教学管理服务中心,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着力推动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并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能力素质要求,在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所蕴藏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结合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激活各类课程“专业思政”的价值属性。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调动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教师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并定期推选鼓励课程思政表现优秀的教师。同时,积极开展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高度吻合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教学方案设计实操工作坊,以及思政教学发展月等,落实任课教师对“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统一使用,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积极探索高水平大学“三全育人”模式实践之路。

(三)落实“双院制”协同育人机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推动“双院制”协同育人机制落地,成为高校构建新时代“三全育人”模式必不可少的路径之一。然而,当前高校“三全育人”模式还存在盲区难点,如线上线下的育人矩阵有待构建、育人方法流于形式、育人方案千篇一律等。因此,高校应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目标,结合实际采用“专业院系+书院制”的“双院制”协同育人矩阵,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培养环节,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创业就业、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相结合,把“全人”培养提升到与专业培养同等的高度,从人文素养、领袖才能、体育精神、职业拓展等方面指引学生全面发展,并在形成个性化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高水平校园文化品牌教育项目,协助构建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校园“双院制”协同育人机制。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立德树人”,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双院制”协同育人机制落地,不仅能为研究探讨新时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方略、新举措做出积极的示例,而且能更好服务于新形势下学校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更是高校走向“四个自信”的必然选择。

(四)彰显“双带头人”的“头雁效应”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是高校巩固和加强党在党建和业务工作中领导地位的根本方法。高校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就是要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头人培养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把有条件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以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双促双融。高校应严格遵循党章党规有关规定和程序,选优配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并推动其在带头履行好党支部书记职责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聚焦到强化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中心工作上来,同时建立年度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严格教师党支部书记的管理监督。另一方面,要健全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培养机制,把“双带头人”培训纳入各级党务培训和人才培训安排,在创造良好环境、保障工作待遇、促进作用发挥等方面完善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激励保障。总之,高校应在抓好部署推进的基础上注重总结推广,不断探索创新,大力宣传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切实发挥“头雁效应”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储备精良能干的干部队伍。

(五)深化智慧校園的建设与完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高等教育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而“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将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面向信息社会的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4]。根据未来5年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建设支撑学校育人目标的智慧校园势在必行。因此,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对智慧校园建设的指导,将其作为治校育人的技术革新路径,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行政办公、资源管理等提供平台和服务。针对新时代“三全育人”对大学生素养提出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所明确的“互联网+”时代应培养的人才类型,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完善要求落实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因此,高校要加大对教育教学资源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对原有课程的存量改革,强调“互联网+”和课程深度的融合创新,注重提供教学实践过程中个性化的、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创造跨专业和交叉学科的学习体验。同时,应秉持“评价即学习”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来评价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并在完善过程中支持评价的变革,构建一种强调过程性、表现性的多元评价体系;还要引进高端“智库”,充分利用外部力量让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完善真正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推动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在培养时代新人上的路径创新。

(六)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国持之以恒推进的教育方针。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化了劳动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凸显出劳动教育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同时指出开设公益课程必修课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优选路径[5]。基于当前多数高校尚未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实践育人方法单一的现状,高校应结合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内容要求,将社会责任教育作为核心目标,顶层设计符合校园实际的《公益类课程实施计划》,开设高质量、特色化的公益课程,有效融入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因地制宜打造、完善并创新特色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服务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高校要以教改项目和示范课程立项资助的方式支持公益课程创新完善,不断提高公益类课程的质量,使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相连结、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协同,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外一体”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持续探索“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也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培养“情怀—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时代新人。

(七)打造主题教育导向的校园文化

学校营造的校园文化能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6]。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单位,无疑是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基于当前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和热点频发的社会现实,高校应紧扣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念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巩固思想引领和文化导向的力量。在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基础上,坚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文传统,立足于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精心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高水平校园文化教育项目和品牌文化活动;从公益奉献、人文素养、创新创造、领袖才能、体育精神、人格情商、职业拓展等方面助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构建起依托“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同时,要积极营造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大力开展符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导向的有关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等相关专题系列的新时代校园文化活动,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师生群体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思想政治生态,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做到不忘育人初心,牢记育人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 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7-09-08(2).

[2]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gd.gov.cn/zwgk/wjk/zcfgk/content/post_2722482.html,2019-12-18.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4):9-15.

[4]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4):118-125.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7-11.

[6]孟东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4.

(责任编辑:刘增石)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the

Model of "Three-aspect Talents Cultivation"in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tou University

LIN Bei,  SHEN Haijun

(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Guangdong 515000,China)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featuring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which puts forward high requirements and strict standards for the “three-     aspect talents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hantou University has     actively explored and successfully built a “seven-dimen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centering on the main line of “three-aspect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in talents cultivation. Therefore,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the “seven-dimen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of Shantou University not only can provide the characteristic scheme for the model of “Three-aspect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the effective paths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Key words:   “Three-aspect talents culti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new era;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等教育模式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