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

2021-06-06 04:36乌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互联网+信息技术

乌兰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为中学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以信息技术学科“数据与计算”课程为例,从应用方面对学科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信息技术;应用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被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应用在线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已成为各地中小学采取的重要防控措施。“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给广大教育者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针对项目式学习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结合“互联网+”探索项目式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内涵及特点

1.项目式学习内涵

项目式学习一词源于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从实践中学习”理论。目前,国内外对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还存在不同见解,当前的项目式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规划,从而解决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国外普遍定义为:一种复杂的、真实的、与多学科课程密切相关的,促进实施者学习兴趣的项目[1]。

项目式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做中学、在学中做,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它更侧重于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课堂的“讲授者”变为“指导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互联网+”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

“互联网+”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主要是指将项目式学习情境采用混合式的实施方式,将一部分项目活动在互联网平台上实施,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推动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进行项目式学习,并最终通过互联网提交自己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获得学科的知识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能力。

3.“互联网+”背景下项目式学习的特点

教学方式多样。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借助互联网下的多元平台进行教学,如主题网站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公共服务云平台教学模式等。

资源丰富。丰富的资源是互联网环境下项目式学习的前提与保障。如互联网下的教师、专家资源,又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与学案、电子版学科教材资源、微课、相关网站等网络信息资源。“互联网+”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时空更为广阔,反馈和反思的效能得到提升。

评价多元。项目式学习在实际教学实施中的一个难处是如何实施学习成效评价。能力方面的评价与知识方面的评价相比在实施方面较为困难,而“互联网+”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可以根据问题情境,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实时评价,并可以进行实时交流与分享。借助于智慧课堂信息平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也变得智能化[2]。

“互联网+”背景下项目式学习面临的问题

1.对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素养,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创造的有利条件,通过互联网学习前沿知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熟练掌握电脑、智慧课堂、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的教学技术,为“互联网+教育”助力。在“互联网+”项目式学习中往往要涉及跨学科的融合,教師要做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起到关键作用。课前教师需要做好选题指导、项目规划、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与整理等工作;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及实时答疑提升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评价和成果展示修改;课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或确定下一个学习内容。

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互联网+”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需要学生不断地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技能,提升核心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资源途径与空间的开放,对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在此情境下的项目式教学其主题与资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考量后进行设计与实施。

项目式教学实践案例

《信息技术》模块1“数据与计算”是普通高中高一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进而通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承担起信息社会责任。本次课程结合“互联网+”思维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互联网平台作为学习的重要平台,利用互联网的实时数据管理,形成以开放、共享、多元评价管理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1.课程项目与任务设计

本次教学选自“数据与计算”模块的第2章算法与程序实现的内容,这一章对应的北京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从生活实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感受算法的效率,掌握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方法。

根据学生所在特殊时期的真实生活学习环境中搜集的典型学习任务,结合“数据与计算”课程知识点,将课程内容按项目式学习理念进行转化,以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内容为项目来建立课程体系。

因此本次项目选择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居家点菜系统设计与开发作为项目任务,同时项目的进行是从易到难逐级递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及信息技术工具,完成课程知识的内化、迁移与建构,在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实践技能[3]。

该项目遵循的实施流程为:需求功能分析→制定设计方案→算法设计→编程与调试→项目成果展示及提升。

2.具体课堂实施

在课堂具体实施前,首先要针对学生使用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及学情进行调研,根据学生现有设备及已有知识储备进行项目设计及实施。如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显示,90.2%的学生有手机,48.7%的学生有平板电脑,28.5%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在已有知识储备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Python程序设计语言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依据互联网完成项目实践活动比较陌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项目指导及实施平台要求多元化,设置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本电脑都可以进行的项目内容,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设置分层次的项目要求。

在需求功能分析环节,学生自主进行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自主确定实施过程并进行项目实践,通过项目式学习初步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在这一环节要结合课程进度确定可操作的项目主题,向学生传达该项目的实践要求。如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居家智能点菜系统”项目,围绕项目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分解,并尝试掌握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迁移到解决其他问题之中。具体实施前,教师通过背景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准备,包括同伴选择、需求分析、搭建编程环境等。

在制定设计方案、算法设计及编程调试环节,教师需要通过分析学生实时上交阶段性项目成果,借助实时反馈平台及互联网实时数据分析工具及时发现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与相关知识点结合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让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居家智能点菜系统”项目学习中,由于学生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结合学科内容设计自己的具体项目内容,因此,学生有充足时间进行项目准备,化被动为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探究、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并呈现项目成果。在整个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发展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尊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另外,还可通过微课将知识点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在项目活动中,借助互联网相关平台和应用,多元化的评价可让学生進一步提升合作与交流及问题解决的能力。“互联网+”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对结果与过程的评价都很关注,并通过评价促进项目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协作,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如本案例中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发布项目,查看学生提交的项目进程,并通过平台在线数据和互动频率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进行答疑。而在具体评价时,不仅依据量化的指标,如过程性评价表及项目作品评价表,还要结合非量化的内容,如网络调查问卷(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学生电子档案、网络平台互动数据(发帖、上传资源、项目讨论、作品提交等)和网络后台活动数据等,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以4:6的比例相结合进行评价。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理念,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教育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一种思维和模式的革新。一种新教学模式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研究过程。教师作为重要的促进者,更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有利条件,提升专业素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易小爱,朱留华. 互联网背景下项目式学习模式构建研究[J]. 科技视界,2019(8): 43-45.

朱梦涛. “互联网+”时代的智慧课堂构建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张文兰,苏瑞,张思琦.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科课程项目式学习研究[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3):10-13.

猜你喜欢
项目式学习互联网+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