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灌注成像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

2021-06-07 00:53陈辉燕王一媚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心源性磁共振缺血性

陆 芳 张 兆▲ 张 千 肖 芳 陈辉燕 王一媚

1.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 530000;2.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南宁 530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仅次于恶性肿瘤的高发性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所以在患者患病后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干预,最大程度上保证治疗的有效性[1]。在对该疾病患者展开治疗前需要采取有效诊断措施提高诊断效果,明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脑组织损伤的程度[2]。相关研究中显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灌注成像(PWI)成像技术在诊断过程中能够判断脑卒中的部位和程度,是一种安全且无创的诊断方式[3]。因而本研究以该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途径探究DWI联合PWI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Excel表格将本研究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后,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将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23例)和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24例)。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62~88岁,平均(75.00±12.50)岁;发病位置中基底节10例,大脑半球广泛区13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3~88岁,平均(75.50±12.58)岁;发病位置中基底节11例,大脑半球广泛区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CT诊断确诊;②发病后24 h就诊;③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者;②精神异常者;③磁共振检查禁忌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DWI联合PWI成像技术诊断。在检测过程中采用SIEMENS Essenza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检查,DWI采用(SE-EPI)序列,扫描参数中重复时间(TR)3400 ms,回波时间(TE)为105 ms,矩阵为160×160,层厚为6 mm,层间隔为1.8 mm,扫面时间为51 s;PWI采用梯度回波+平面回波序列(GRE-EPI),扫描参数中TR为1690 ms,TE为45 ms,矩阵为128×128,层厚为6 mm,层间隔为1.8 mm。在检测过程中灌注扫面比剂为二乙三胺五乙酸钆(Gd-DTPA),剂量为0.2 mmol/kg,同时注射生理盐水20 ml,最后进行图像后处理。诊断过程中,DWI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为在患者发病2.5 min后即可出现阳性表现。PWI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为通过注入对比增强剂而获得通过组织的时间-浓度曲线,获得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参数以判断缺血部位的病变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包括弥散系数(ADC)、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比较两组病灶-对侧rADC、rCBF。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后影像学特征比较

检测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影像学特征中ADC高于心源性缺血脑卒中组,MTT、TTP低于心源性缺血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测后影像学特征比较(±s,s)

表1 两组检测后影像学特征比较(±s,s)

组别 n ADC MTT TTP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 24 7.03±0.413.36±1.4010.55±4.42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 23 5.38±0.154.82±0.3713.19±3.35 t值 18.164 4.840 2.314 P值 0.000 0.000 0.013

2.2 两组检测后病灶-对侧rADC、rCBF比较

检测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心源性缺血脑卒中组rADC、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测后病灶-对侧rADC、rCBF比较(±s)

表2 两组检测后病灶-对侧rADC、rCBF比较(±s)

组别 n rADC rCBF IC/对侧 IP/对侧 IC/对侧 IP/对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 24 12.46±3.12 10.03±0.28 14.27±3.07 8.35±0.08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 23 10.66±1.07 11.79±0.11 10.15±1.09 9.52±0.20 t值 2.622 28.127 6.077 26.115 P值 0.006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为降低其致残风险,多需要在早期展开有效检查诊断,保证治疗科学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更为深入,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已经逐渐实现早期确诊的可能性,比较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CT与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但该检查方式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定性诊断及病灶定位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所以在实际检查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检测方式,最大程度上提高检测准确性[5]。

DWI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常用的检查方法,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生后脑组织水分子自由运动受限,DWI可借助对水分子弥散运动情况的变化而评定生理及病理改变[6]。除了脑组织生理及病理情况外,DWI可同步反映水分子弥散受限及炎症反应所致的细胞水肿及坏死情况,亦可借助高信号区缺血半暗带情况判定病灶范围及程度[7]。但DWI对于出血性病灶的诊断效能相对较低,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准确性,而且在本研究结果中显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理论IP区ADC与镜像区并没有明显差异,所以在对该疾病患者单独使用DWI检测并不能准确判断患者病灶具体情况,所以在实际临床检测中需要与其他检测方式进行有效结合[8-9]。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影像学特征中ADC高于心源性缺血脑卒中组,MTT和TPP低于心源性缺血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弥散系数(ADC)值为DWI重要观察指标,水分子扩散能力越强情况下ADC值对应增强,故而梗死灶区域神经组织灌注状态以及细胞外水分子运动同正常状态下的区别较为明显,所以在DWI图像显示为ADC值降低。在相关研究中显示,治疗前后梗死灶ADC均明显低于对侧ADC,但是治疗后梗死灶ADC明显升高,并接近对侧ADC,所以可以得出DWI技术在脑缺血早期可以发现在缺血病变区域分析弥散速度下降而应是ADC值的下降,而且会出现缺血区高信号的表现,经过治疗后缺血部位出现再灌注使得其弥散分子速度相应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病灶-对侧rADC、rCBF中的IC/对侧高于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而IP/对侧低于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因DWI技术对于缺血病灶的发现与常规磁共振相比较更强,当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流量下降的时候,脑卒中因为缺血缺氧而出现能量代谢的异常,使得质膜上的酶活性下降而出现细胞内高渗的情况,进一步引起细胞毒性水肿,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细胞很有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出现大面积缺血性坏死的情况。PWI主要能通过判断组织血流灌注的情况确定病变部位,并通过注射对比增强剂,通过组织的时间-浓度曲线,从而判断患者病变情况[10-11]。而且PWI技术借助静脉团注Gd-DTPA后产生的磁化率变化,依照磁共振信号强弱进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测量,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12-13]。

此外,在实际检测过程中,PWI与DWI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缺血损害演化的方式,为后续治疗提供良好依据[14]。所以在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的过程中,采用DWI联合PWI成像技术可有效提高诊断效果,不过在实际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相关疾病基础知识、检查内容和检查重要性,并根据患者家属不同文化层次及接受能力开展相关宣教,使患者家属有良好认知程度,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展开工作,最大程度上保证诊断的有效性,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有效治疗建议[15-16]。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DWI联合PWI成像技术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可有效明确患者疾病状况,从而更好地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最大程度上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源性磁共振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基于心内科老年患者在院内心源性猝死病因及临床危险因素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