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治疗新技术
——脉冲电场消融

2021-06-07 08:03何强叶绪英陈炳伟卢成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标测肺静脉心房

何强 叶绪英 陈炳伟 卢成志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 300192

0 引 言

心房颤动又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约为2%[1],其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对于年龄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发病率可达7.5%[2]。目前,导管消融被认为是治疗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手段,常见的消融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3-4]。上述两种方法的能量作用形式均为温度消融,存在“零和效应”,剂量过大时容易产生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膈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剂量过小时,会产生消融不彻底,容易复发。因此,临床上急需一种有效解决温度消融“零和效应”问题的新消融方法。

1 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背景与原理

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是近年来用于房颤导管消融的一种新的能量作用形式[5]。该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温度消融的“零和效应”问题。PFA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极间释放高频高压方波脉冲,使心肌细胞发生不可逆电穿孔,从而实现肺静脉隔离,治疗房颤。2018年,Reddy等[6]报道了针对肺静脉PFA安全性的1期临床试验,其中15例房颤患者进行了肺静脉的导管PFA,消融成功率为100%。2019年,首个肺静脉PFA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完成,证实了该技术可以有效克服现有温度消融技术的不足,可形成持久的肺静脉隔离[7]。

继前期研发并转化用于肝癌治疗的PFA技术与产品(国械注准:20213090497,图1)后,2018年起,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与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始合作研发房颤PFA的技术与方法,并开展了严谨的基础实验和在体动物实验[8]。基于房颤PFA技术,该团队于2021年10月21日完成第1例房颤患者的PFA治疗,目前已成功治疗患者5例,临床消融效果理想。

图1 脉冲场电场消融治疗仪

2 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应用

PFA治疗房颤采用的是介入方法,在全麻下进行。简要步骤如下:①股静脉穿刺,置入血管鞘,送入10极电极至冠状静脉窦,送入4极电极至右心室连接临时起搏器,起搏频率设置为50次/分。②房间隔穿刺,将鞘管送入左心房,进行肺静脉造影。③通过12F鞘管将PFA导管(天津市鹰泰利安康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送入目标消融位置,对4根肺静脉口及前庭行PFA。④在消融过程中记录肺静脉电位变化,当记录到肺静脉电位脱落时,停止消融。⑤采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在呼吸门控下建立左心房解剖模型,并通过基质标测描记损伤带。

图2显示了PFA的临床应用,其中图2B中的箭头指示测试脉冲,可见患者的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均成功实现肺静脉隔离,右上肺静脉因标测电极放置深入肺静脉,未能记录到肺静脉电位脱落。

图2 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应用

3 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临床效果

术后短期观察结果表明,实施PFA后,房颤患者在麻醉复苏后无不适主诉;返回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患者于术后8 h可正常下地活动,恢复正常饮食,且未诉特殊不适;患者术后1 d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术后3 d出院,且入院观察期间未再发作房颤,心电监护维持窦律,无房性早搏出现。

行电复律治疗后,在窦律下采用Carto3系统对患者进行左心房基质标测。如图3所示,消融带连续、完整,且损伤面积覆盖整个前庭区域(红色区域为消融后的低电压区,紫色区域为健康心房肌),占左房后壁面积的80.58%。

图3 Carto3系统标测的各体位消融带

4 结 论

结果表明,PFA在房颤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成功,标志着继射频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后的第3种房颤消融治疗新方法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在该技术上的突破。相信随着该技术的推进,必将有更多的患者受益。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标测肺静脉心房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心房破冰师
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终点的探讨
高精密度标测技术在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PaSO起搏标测软件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冠状切面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Ripple标测技术及其在复杂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弯刀综合征术后肺静脉狭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左心房
心房颤动患者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合并左侧房室旁道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