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经得起封锁,顶得住轰炸

2021-06-11 09:34王煜
党员文摘 2021年6期
关键词:封锁防空国民党

王煜

1949年,人民政权接管上海,然而严峻的考验远未结束。国民党军队虽然从上海溃败,但其海军和空军力量仍旧完整,盘踞在距离上海市区仅百余公里外的舟山基地,对上海发起了严密的封锁和轰炸,妄图扼杀新生的上海。

封锁封出了自力更生

上海解放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并不甘心,悍然于1949年6月23日宣布封锁长江口以及从该处直至山东半岛的沿海。国民党海军第1舰队的驱逐舰及炮舰从舟山基地出动百余次,拦截过往的船只,甚至对坚持要开往上海的美籍商船开炮射击。此外,国民党海军还在长江口布下水雷。

如此一来,上海确实遇到严重的困难。旧上海的工商业充满半殖民地的特点,重要工业的生产原料及机器都来自外国。例如,全市居民消费的粮食中,“洋米”“洋面”占50%至60%;上海当时最大的工业是纺织业,其中棉纺业所需原棉的60%靠进口,毛纺业的生产更是100%依靠进口毛条;燃油、面粉和纸张生产的原料也完全来自外国。国民党企图用武装封锁隔断上海的进口,从而破坏上海生产建设、窒息上海经济。

经中共中央批准,1949年7月27日,上海的《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粉碎敌人封锁,为建设新上海而斗争》,向全市人民公布了当时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了粉碎封锁的6项任务,包括积极支援解放军南下作战、有计划地疏散人员和内迁部分学校工厂、改变上海的生产方针与方向、开展农村工作、发展内地交通与城乡物资交流、节衣缩食精兵简政。

中央虽然批准了上海的上述方针,但对其中工厂搬迁一条,有更多考虑。1949年7月,中共中央委派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到上海调研,并主持召开财经工作会议。

根据调研所得的实际情况,陈云在会议上指出:对于上海工厂搬迁问题,应该将解决目前困难与全国建设分开来处理,不能因为目前有困难,就把许多工厂搬走了事;经济困难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把工厂搬往农村和内地,当地需要有厂房、动力及辅助工业等,搬去之后可能很久也不能生产,而上海的工人又会失业。因而,要力争维持上海工厂的生产,大的工厂一个也不搬走,只搬迁少数小工厂。

然而,在被封锁的局面下,上海需要的大量粮食和工业原料如何解决?会议决定从全国各地调拨物资,帮助上海渡过难关;上海生产的产品,又供给全国各地所用,也就是形成“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新格局,把上海对帝国主义的依靠变为对国内的依靠,把上海变成为国内市场、农村市场服务的城市。

当时中央作出的这个决策,让上海保住了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这对上海之后的发展路径起了非常关键的影响。

在反封锁的方针指引下,各行各业开始紧张行动起来。敌人封锁长江口后,上海一度存煤仅5000吨,只够当时一天的消耗。铁路局立即全力投入,航运处也组织一切可用的公私力量,从内部线路向上海抢运煤粮。截至1949年10月,上海的煤炭和粮食这两样生产生活原料的供应已基本稳定。

依靠“洋油”作燃料和动力的发电厂和公交公司全力开拓方法解决困难。上海杨树浦发电厂供应当时全市80%以上的电力,然而它的燃料80%是进口的燃油。外来油料被断绝后,电厂职工决定把燃油炉改为燃煤炉,奋战一个多月,第一台燃煤炉顺利投入运行。之后,其他锅炉也改造完毕,确保了上海正常供电。

中纺公司各厂工人调整设备,停止生产用国外棉花作原料的细支纱,转为生产用国内棉花作原料的中支纱、龙头细布等。毛纺、化工、胶木、铅笔、电器等工业,也都逐步用国产原料代替进口原料。

永安、新新、大新等许多百货公司以前多是销售高档商品,1949年后已无销路。在工会的建议下,这些公司逐渐改为经营普通市民需要的日用产品,业务情况随之日渐好转。

集中力量维持生产的方针,到1949年底已初见成效。当时68个主要工业行业1万余家私营工厂开工率已达61.7%,其中钢铁、机器制造、棉纺毛纺等重要行业开工率达80%,造船、碾米、医疗器械等更是达100%。

这样的艰苦奋斗持续了半年,上海的经济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从依赖国际市场转向依靠国内市场,实现了反封锁方针里提出的“使畸形发展的上海,改造成为一个真正繁荣的新上海”。

轰炸炸出了人民防空

1949年,上海几乎没有防空力量,国民党空军利用这点,对上海的发电厂、自来水厂、码头、仓库、铁路、桥梁等重要设施进行广泛轰炸,企图用轰炸毁灭上海。

影响最为严重的是“二六轰炸”。1950年2月6日中午,国民党空军出动14架轰炸机和3架战斗机,分4批轮番轰炸上海的重要电厂,共投下近50枚重磅炸弹。上海的发电设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杨树浦电厂中弹15枚,发电设备三分之二被损坏,全厂被迫停止发电。市区大部分停电,工厂停产、电车抛锚,家家户户只能点蜡烛、油灯,外滩的霓虹灯不再亮起,寒冬的上海之夜成了一片黑暗的世界。

“二六轰炸”是人民政权接管上海后遭遇的最严重的灾难。“各种矛盾和问题一齐爆发出来,正如大病初愈的人,又染上了新的病情。”陈毅后来如此回忆。轰炸后第二天的中午,上海市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公用局局长叶进明等来到杨树浦发电厂了解被炸情况,慰问受灾群众。陈毅与现场的电厂职工们商量:“争取48小时恢复部分发电,行不行?”职工们齐声回答:“行!他们有本事炸,我们就有本事修!美蒋想要叫我们上海变成黑暗世界,我们定要让上海永放光明!”

在这样的气势下,除了杨树浦电厂本身的员工,全市的力量也被动员起来,经过42个小时的奋斗后,奇迹终于出现,第一臺机组恢复发电,比向陈毅市长承诺的时间提前6小时。到2月15日,全市发电量恢复到原有的65%,基本可应对急需用电,机器重新开始运转、电灯重放光明。

“二六轰炸”之后,上海军管会决定成立上海防空治安委员会,下设8个处,统一指挥全市防空工作。不过,要解除上海被轰炸的威胁,从根本上还是要靠防空军事力量。1950年3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上海防空部队。3月9日至27日,苏联混合防空部队陆续到达上海。苏军装备飞机115架,其中包括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米格15战斗机40架。这些部队与我军高炮部队一起,组成了上海的防空作战体系。

5月11日晚9时,国民党两架B24轰炸机携带重磅炸弹企图偷袭上海。第一架敌机刚飞到市区边缘即被探照灯光死死咬住,先前起飞的苏军战机与我军地面高炮紧密配合,轮番射击将敌机击落,后者坠落在浦东塘桥的田野里。另一架敌机见状,匆忙掉头逃窜。

国民党怎么也没有想到上海一下子就拥有了防空力量。当他们从侦察机拍的相片上看清了上海的机场上停着几十架当时最先进的米格15战机时,深知大势已去。国民党的舟山部队开始转为防御直至逃跑。

5月18日,舟山群岛全岛解放,国民党对上海的封锁、轰炸被彻底打破。之后,苏军防空部队在完成任务后将设备留在上海,并培训我空军部队,上海的天空开始由人民解放军保护。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原处长孙锡鸿是这一年轰炸的亲历者,他说:“即使是在上海被轰炸最为严重的时刻,身边的人们也没有过度恐慌过。因为党和政府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人们相信不管是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就一定能克服。”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新民周刊》)

猜你喜欢
封锁防空国民党
美173空降旅与克罗地亚防空团正在进行实战演练,发射FIM-92毒刺防空导弹
防空营打靶记
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
快过关了
《在被封锁的武汉,他运送的还有希望》新闻谈
二战以来三次岛屿封锁作战的战略决策及启示
战后局部战争中的海上封锁作战及启示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二战中德对英海上封锁的思考及启示
解放初期的上海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