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归属感营建要素之行为需求与健康需求
——以北京青龙桥社区公园为例

2021-06-15 03:19周润格
创意城市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园老年人社区

◎周润格 杨 眉

提 要: 北京青龙桥社区公园设计以生态、 文化、 健康、 社交、 休闲娱乐为基本诉求, 从公园感知、 生态诉求、 健康需求、 行为需求四大核心要素入手, 全面提升社区归属感。 本文聚焦健康需求和行为需求这两大要素, 详述项目中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和行为需求的设计内容与细节, 并将其归纳为五项设计策略, 分别为聚焦全龄段使用者需求、 公平的设计场地、 人性化设计、 生态型运动场地、 全天候需求。

景观是生活的载体。 当代的社区景观, 应当是在人文主义精神的作用下, 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生活模式与精神需求。 居民的心理与行为逻辑需要被人为塑造的景观自然环境所引导, 促使其对生活空间环境的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 从而最终产生出一个更为良性与积极的社区发展轨迹及未来[1][2][3][4]。

国内一些社区公园使用率偏低, 其根本原因还是娱乐活动设施不足, 且普遍重景观装饰而轻服务功能。 但是, 运动和娱乐恰恰是人们使用公园的主要目的。 作为在社区范围内少量拥有活动空间的绿地, 社区公园理所应当成为社区成员理想的康体与游乐场所[5][6]。 本文引入北京青龙桥社区公园设计项目, 阐述该项目中关于行为需求和健康需求两大要素, 并将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设计内容和构思归纳为五项策略。

一 北京青龙桥社区公园基本情况

设计场地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社区, 紧邻地铁4 号线安河桥北地铁站,四面环路, 交通便利。 场地属于北京“三山五园” 功能规划片区。 场地内小清河段为清河支流, 古因河水清澈而得名, 然而在城市化发展中, 自然生态遭到破坏。 设计区域占地面积约120 亩, 整体地势平缓无起伏。 设计将场地划分为一核心——中心景观区, 五大功能区——童趣园、 长者乐活园、 综合活动园、 农耕体验园、 植物花园, 一环——有氧慢跑环, 一带——滨河生态带(见图1)。 整体设计以生态、 文化、 健康、 社交、 休闲娱乐为基本诉求, 从公园感知、 生态诉求、 健康需求、 行为需求四大核心要素入手, 旨在全面提升社区归属感。 本文将笔墨聚焦于行为需求与健康需求这两大要素, 通过五项策略详尽分析设计中满足居民行为需求与健康需求的内容与细节。

图1 北京青龙桥社区公园平面图

二 设计中的行为需求

(一) 策略之聚焦“全龄段” 使用者需求

设计以人的感知和需求作为主要依据, 聚焦于使用者,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心理、 生理需求和使用时间, 据此针对不同年龄段、 不同类别人群设计场地,注重细节设计, 同时尊重自然、 历史、 文化和地域[7][8]。

调研发现, 工作日期间, 社区公园主要使用者为儿童和老人, 活动时间大多分布在上午8 点到11 点和下午3 点到6 点, 其他年龄段人群活动时间集中在晚上; 节假日期间, 社区活动场地使用者为全年龄段, 且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晚上。 因此, 社区公园应设计成适老、 适童, 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玩乐空间, 给予老人社交的可能和亲密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 同时以儿童和家庭的需求为先。

1. 儿童活动需求设计

童趣园。 为了给儿童营造一个更好的小气候条件, 童趣园选址场地内临水区域,以绿坡和高大乔木代替传统护网围合场地, 绿坡、 清河、 乔木所构成的天然屏障,为幼儿提供荫蔽的同时隔绝了外部的噪声与危险[9]。 园区内部使用几何圆和自由的弧形线条划分场地, 选取加厚地垫、 防护软垫、 柔软草坪、 细沙等柔性材质铺设地面, 在游乐用具和座椅上选用温润的天然材质并采取全圆角设计, 减少或减轻儿童发生磕碰的可能与伤害。 全园使用暗藏灯带与柔和灯箱, 出入口安装电子眼, 草坪处放置驱蚊灯, 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保护(见图2)。

图2 童趣园平面图

全龄化儿童活动。 儿童作为社区公园主要使用群体之一, 应予以极大的关注。但大部分社区公园对于儿童区域设计仅以其游乐需求为主, 忽略生理需要及家长看护需求, 并没有针对儿童与婴幼儿等不同年龄段的差异进行功能需求细分。 笔者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及行为进行分析, 考量其所需要的人性化设施, 并以此来设计场地(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儿童在社区公园主要参与行为、 活动类型及需求

2. 老人活动需求设计

相关研究发现人在进入晚年生活后, 其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等会逐渐衰弱, 同时, 心理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他们开始极度依赖家人的陪伴、 注重社区的人际关系、对外部空间提供的安全感要求极高等。 因此, 在老年景观设计中, 疗养花园、 健身步道、 活动广场、 休闲草坪等一系列有助老年人引发健康身心反馈的休闲活动设施,以及对安全、 幸福、 温馨的整体氛围的营造都显得尤为重要。

长者乐活园设计说明。 长者乐活园选址于社区公园的西北侧, 南北向呈条状分布, 便于动静分离设计地块。 长者乐活园南侧邻近综合活动园, 以动为主, 在此处设置小广场、 阳光草坪、 健身器械, 方便老年人组织广场舞、 太极拳等一系列开放性群体休闲健身活动。 园中段与植物园、 农耕体验园[10]相邻, 在此处安置疗养花园、 健身康体步道, 为老年人或亚健康人士提供疗养环境。 由于老年人对活动设施的需求相对较低, 更关注舒适的休息环境(见表2), 因此在园北部临水区域设计私密社交区, 设置廊架、 棋桌、 芳香植物、 高大乔木, 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静谧环境。

表2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在社区公园活动类型及需求

疗养花园。 长者乐活园中专为老年人与亚健康人群开辟出两处疗养花园。 疗养花园是景观与康复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于20 世纪70 年代兴起于美国, 其原理是通过在园内种植具有医疗安神效果的芳香植物, 让使用者身心健康。 本设计在疗养花园里, 模拟自然形态配置本土植物、 采用木质材料设计种植池, 意图营造近似自然的空间体验。 在这里, 老年人可以散步、 闲聊、 冥想、 抚摸花草、 呼吸清新空气……经由一系列的休闲活动来缓解身体与精神上的压力, 消除疲惫感, 调节身体各项机能, 以此促进老年人的幸福感、 归属感, 从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人与植物的互动: 促进老年人与植物的互动, 是花园疗养的重要环节。 本设计在场地中设置了无障碍园艺种植池, 让无论是步行还是使用轮椅的老年人皆可亲密接触草木花卉, 引导老年人进行户外的园艺活动, 从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给老年人刺激, 鼓励老年人用看、 听、 嗅、 触去感受自然。 通过对自然的感知, 以自然疗育老年人身心, 使置身花园的老年人身心得到舒缓, 从而达到疗养的目的。

人与人的互动: 促进老年人与他人的互动交流, 让老年人的社会认同感、 归属感得以提升, 也是康复花园的一个重要作用。 因此, 本设计专门在花园中设置了供老年人交流的小空间。 由于考虑到该区域面向人群并非相熟亲友, 常规的“面对面” 对角式摆放方法难免略显拘谨, 因此采用三角式桌椅摆放法, 既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目光相撞的尴尬, 营造了交流的轻松氛围, 又可以无阻碍地欣赏到别处的风光。

3. 不同年龄段人群活动需求设计

除了需求针对性较强的老年人及儿童外, 不同年龄段人群这一群体年龄范围更广, 需求更为多样化, 参与互动性也更强。 分析得出, 处于青壮年时期的人群, 其需求更加丰富多样, 既有对私密空间的需求, 又渴望群体性社交活动, 还对体育锻炼场地有着极高的要求。 而中年人群体已不似青壮年人群那般体力旺盛, 开始转向一些较为柔和的运动, 对于兼具休闲与健身的活动设施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因此本设计在园区内设置了中心景观区、 综合运动园、 有氧慢跑环等, 为这一年龄段群体提供多种可能(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社区公园活动类型及人性化需求

(二) 公平地设计场地

1. 空间的安全性、 系统性和均好性

为了让多样性群体更好地融入, 无差别地对待个体[11][12], 空间的设计必须要遵循安全性、 系统性、 均好性三个原则。

安全性。 空间的安全性指没有外力侵扰的空间组合, 需要我们重点关注老幼弱势群体的心理需求, 例如本设计在儿童区以绿坡和高大乔木围合空间, 在体育场地设置围网, 将老年人休息区和吵闹区域分隔等, 都有助于消减畏难心理。

系统性。 空间的系统性需首先在规划层面上就纳入考虑, 例如在设计社区绿地时, 应使不同区位的居民都能就近使用面积相近且优美相似的景观。 其次, 在公园范围内, 设计分区时应仔细考量, 让各个功能区块的面积、 布局、 流线顺畅合理,并保证各个区域的有机组合和交互渗透, 使其浑然一体, 避免出现孤立区域。

均好性。 空间的安全性是达成公园活力的基础, 而系统性则保证了公园绿地平等且有效, 均好性则意味着公平地设计场地, 激发每一片土地的活力, 最终达成公园整体性活力。

2. 关注特殊群体

弱势群体。 为了服务更多的群体, 同时出于公平性与安全性的考量, 本设计在公园中设置了几处具有一定身心康复功能的疗养花园、 康复健步道以及无障碍设施等。 专门为残障人士、 病人、 孕妇等这些对公园需求度很高, 但由于行动不便, 在以往公园建设中容易受到设计者忽略的弱势群体服务(见表4)。

表4 不同类别特殊人群在社区公园活动类型及需求

道路设计。 在设计道路宽度时, 除考虑步行外, 还应充分考虑部分特殊群体使用辅助器械(如轮椅、 助走器) 时的最适转弯半径及停顿间隔等。 由《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可知, 若想使两辆轮椅可以同时相对通行, 1.8 米是可以接受的最小道路宽度。 因此本设计将场地内主园路及弱势群体针对性场所的道路均设计为不小于2.4 米, 坡度不高于8%, 给轮椅自由通行以安全尺度。 同时, 为了确保弱势群体在活动场地内畅通无阻, 本设计将长者乐活园、 疗养花园作无台阶化、无陡坡化处理。

设施设计。 出于对弱势群体四肢与平衡感相对较弱的考量, 本公园设计中采取了更为全面的安全性保障, 在各个弱势群体可能使用的场所中增设扶手、 栏杆等设计, 防止活动过程的磕碰意外, 并使其融入景观中保证美观效果。

养宠人士。 萌宠逐渐进入家家户户, 成为家庭的一员, 人们携宠上街已成为都市常态, 但宠物垃圾难以处理。 本设计关注养宠人士的需求, 在社区公园里添置宠物卫生间、 宠物锻炼设施、 拴狗桩等必要设备。 同时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 在某些场地如儿童、 老人活动区需悬挂“宠物勿入” 的标识。

(三) “人性化” 设计

1. 风光声分析

确定场地位置。 在设计之初, 应对场地进行光照、 通风、 声音分析, 合理排布各个功能区块。 例如将活动场地安排在阳光充沛、 通风良好的区域, 而一些静谧场所如老人活动场地应尽量避免靠近游园主要流线。

确定场地结构。 由风光分析决定场地结构, 东西或者南北分化, 静态或者动态分布。 例如运动场地是以器械与体育活动类型为主的场地, 因此以静态、 动态来划分场地, 能够有效地避免场地内冲突。

2. 植物调和

设计场地时, 应首先根据风、 光、 声因素配置各场地功能需求。 但当这些要素不可调和的时候, 可以通过植物的种植设计进行调节。 例如夏季西晒严重, 场地西侧宜做树阵; 冬季寒风凛冽, 可在西北方向种植常绿乔木, 形成植物屏障; 东南方向的向阳区域应尽量少种植灌木, 多种植落叶乔木[13], 夏天既可通风遮阴, 冬天又不误采光。

3. 从体验者角度出发

国内大多社区公园中的基础服务设施只能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但从实际使用角度来看, 基础设施的设计只注重景观营造, 未能以使用者体验的角度进行设计,因此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的缺失或设置不合理, 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例如缺少遮阴、挡风、 避雨设施, 家长看护区、 球场休息区位置设置不合理等。 另外, 还存在对使用者的使用习惯考虑不充分, 缺乏对使用功能的重视以及对细节的思考。 如活动场地未设衣物放置区、 贵重物品存放点、 体育器械租赁处, 卫生间数量少、 位置远,未考虑服务运动场地、 儿童游乐场地等。

基于对以上公园设计问题的思考, 本设计通过模拟日常游乐活动的真实使用场景, 从使用者的体验角度出发, 设身处地地依据使用者实际的行为习惯深入挖掘,全面考量其人性化需求并在场地设计中体现。

三 设计中的健康需求

(一) 打造“生态型” 运动场地

传统的运动场地往往独立于景观存在, 缺乏美观性与生态性, 本文提出设计一个结合跑道、 运动场地、 绿化景观的生态型运动场地, 采取“点、 线、 面” 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手法, 针对节点、 道路、 坡地分别进行打造, 形成多层次、 多样化的生态有氧运动场, 将运动休闲融于自然生态景观之中, 让居民在锻炼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自然美景。

1. 综合活动园

综合活动园占了整个园区约1/3 的面积, 选址于公园南部光照充裕的区位, 主次园路在此处配合运动功能变换为富于动感的流线型语言, 串接起整个场地, 增强使用者视觉体验。 设计将综合活动园划分为三个部分——球场区、 器械区和轮滑区。由于球场区使用较为喧闹, 所以在与中心景观区相连接处设计绿坡, 用绿植和地形使其相隔, 减少噪声流出; 轮滑区和器械区与球场区相隔, 与老年活动广场相连,由动到静平稳过渡。 同时, 出于人性化考量, 在园内设计数个洗手点、 两个卫生间(见图3)。

图3 综合活动园平面图

2. 球场区

球场区共设计四种常见球类活动区域, 分别为篮球、 网球、 羽毛球、 乒乓球,各个球场之间以绿篱、 乔木相隔, 场边设计运动装备租赁处、 休憩座椅、 动态密码储物箱、 自动贩卖机、 洗手点等设施, 场地边预留观赛区, 方便社区体育赛事的组织。 设置在运动区的座椅考察了运动人群的休息习惯, 座椅椅面使用温润木材, 在下方留出储物空间, 方便居民放置背包、 衣服等杂物, 椅边预留带有漏水口的水杯槽。 在场地周边设置几处动态密码储物柜, 以防居民在运动时, 贵重物品无处放置。

3. 轮滑区

由于具有表演性质的运动容易吸引游人视线, 所以将轮滑区设计在场地边缘,靠近主园路并预留观赛区, 方便游人驻足观看。

4. 有氧慢跑环

为了提倡健康活动, 本设计环绕场地设计了一条流线型慢跑环道, 通过高低起伏的地形设计, 对视线和活动进行引导, 形成线性、 动感、 活泼的环状跑道。 跑道由起跑热身区开始, 适应人的生理习惯, 逆时针方向慢跑。 沿路经过河滨, 尽享河边风光, 根据景观需要, 与主园路分分合合, 在树林中穿插, 营造林间穿梭的自然趣味, 在运动的同时享受天然氧吧。 给社区居民提供了日常运动的景色优美的慢跑路线。 跑道宽1.2 米, 沿线设计起跑热身区、 鼓励标语、 独立间歇区、 距离标志、终点冲刺提示等多个节点。 在色彩选用上, 以蓝色作为跑道主色, 白色为辅色, 黄色作为点缀。 蓝与白的搭配给人以明朗、 清爽与洁净的色彩感受, 而对比度较大的黄色的加入, 让整体色彩基调增加了一丝明快。

5. 起跑热身区

起跑热身区设计于园区入口处, 分为起跑区、 热身区、 器械区三块区域。 起跑区在地面设置开始标志, 结合地面热身指示, 延续线条感和运动感。 考虑到尊重人的生理及心理尺度, 热身区个人活动单元根据中国成年男性的平均臂展1.69 米来设计直径, 并根据心理尺度的分析, 确定单元之间视线间隔距离为2.1 米。 器械区根据跑步前后所需的拉伸运动来设计一系列方便连贯使用的器械。

6. 独立间歇区

跑道沿线设计了三个独立休息站点, 与卫生间相邻, 站点中设木质座椅、 遮阴乔木、 自动贩卖机、 拉伸器械, 让慢跑者在途中有歇息停留的空间。

(二) 满足“多样性” “全天候” 需求

在满足日常运动场地和设施的设计基础的同时, 也应考虑到全龄段的场地需求与全天候的活动需求。

1. 全龄段

在布置各类体育运动场地时, 根据社区调研及人群分析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块,最大限度实现全年龄、 全民健身的理念, 满足周边居民的运动健身需求。 本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分别打造了童趣园、 综合活动园、 长者乐活园这三种各具特色的活动场地。

2. 多样性

丰富健身活动供给, 对周边居民的运动习惯进行调研, 设置跑道、 球类、 瑜伽、太极等多类活动场地。

3. 全天候

为了保证使用者在夜晚也能使用园区, 场地照明尤为重要。 在球场、 跑道地面涂刷夜光漆, 不仅保证全天候的使用, 还可节能环保。

总之, 社区公园设计不可忽视居民对于体育活动、 休闲娱乐和日常交往的需求[14][15], 应在设计中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全面而精细的设计, 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点。一是在布置各类体育运动场地时, 应根据社区调研及人群分析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块,最大限度实现全年龄、 全民健身的理念, 满足周边居民的运动健身需求。 二是丰富锻炼、 活动场地的提供。 如大力发展健步走、 慢跑、 骑行、 球类运动、 器械健身、广场舞、 瑜伽、 太极拳等当地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运动。 三是统筹建设健身场地设施, 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将活动场地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进行细分, 同时也不能忽视特殊群体的需要。 关注老人与孩子, 以家庭的需要为先, 鼓励社区举办参与性活动。 在设计时须合理排布各功能区域, 使动静分区合理并自然过渡, 各功能区域各自独立又交融互通。

以往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往往使人性化设计的口号流于形式, 对人的研究不够深入, 对儿童与老人的需求不够重视, 设计粗而空泛, 重人工轻自然, 重景观装饰而轻服务功能, 主要功能也仅以健身、 休闲为主, 游憩设施较为单一。 不同人群因为年龄、 身份、 文化背景的不同, 对活动空间有不同的功能需求, 只有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才能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和交往方式[16][17][18][19][20]。 因此, 社区公园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不同功能的空间, 并且要兼顾各个年龄层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休闲需求, 营造出不同的主题空间, 才能吸引人们走到户外, 自发地进行交往。

注释

[1] 骆天庆: 《美国城市公园的建设管理与发展启示——以洛杉矶市为例》, 《中国园林》 2013 年第7 期。

[2] 〔美〕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 何人可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 Hartig, T., “Green Space, Psych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Health Inequality”,Lancet, 2008, 372.

[4] Van den Bergn, M. , Van Poppel, M. , Kemper, H. , Van Mechelen, W. , Maas, J. , Wendel-Vos,W. , “Health Benefits of Green Spaces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 2005, 14.

[5] Dahmann, N. , Wolch, J. , Joassart-Marcelli, P. et al. , “The Active City?Disparities in Provision of Urban Public Recreation Resources”,Health & Place, 2010, 3.

[6] 〔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7] 王云才、 杨眉、 奉朝洋: 《高密度城区微绿地设计探讨——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为例》, 《南方建筑》 2017 年第2 期。

[8] 陈培强、 杨眉、 王嘉毅: 《高密度城市中传统街道的空间发展策略——以上海光启南路入口节点改造为例》, 《住宅科技》 2017 年第8 期。

[9] 王云才、 杨眉: 《高密度语境下绿地生态效能研究》, 《住宅科技》 2013 年第11 期。

[10] 郑力群、 杨眉: 《浙江台州农业精品园规划设计》, 《中国城市林业》 2014 年第4 期。

[11] Heckert, M., “Access and Equity in Green Space Provision: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Greening Vacant Land”,Transactions in GIS, 2013, 6.

[12] Vaughan, K. B. , Kaczynski, A. T. , Stanis, S. A. W. et al. , “Explo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ark Availability, Features, and Quality Across Kansas City, Missouri by Income and Race/Ethnicity: 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vestigation”,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3, 1.

[13] 杨眉编著《景观植物辨识与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14] Stark, J. , Neckerman, K. , Lovasi, G. , Quinn, J. , Weiss, C. , Bader, M. , Rundle, “The Impact of Neighborhood Park Access and Quality on Body Mass Index among Adults in New York City”,Prev.Med., 2014, 6.

[15] Grahn, P. , Stigsdotter, U. A. ,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tress”,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3, 2.

[16] Cntts, B.B., Darby, K.J., Boone, C.G.et al., “City Structure, Obesity,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Physical and Social Barriers to Walkable Streets and Park Access”,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9, 9.

[17] 〔加〕 艾伦·泰特: 《城市公园设计》, 周玉鹏、 肖季川、 朱清模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8] Dills, J. E. , Rutt, C. D. , Mumford, K. G. , “Objectively Measuring Route-to-Park Walkability in Atlanta, Georgia”,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12, 44.

[19]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国民政》2001 年第1 期。

[20] 李文茂、 雷刚: 《社区概念与社区中的认同建构》,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年第9 期。

猜你喜欢
公园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在公园里玩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