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德育”议

2021-06-15 04:17冯建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育人德育

冯建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材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出版《当代主体教育论》《生命与教育》《教育的人学视野》《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等。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明远教育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

最近,“课程思政”是一个热点话题。“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的。思政课程是指高校面向大学生专门设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称。“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主要是为了改变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的状况,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看,“课程思政”都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中小学课程。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称谓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总体上看,义务教育偏重思想品德,高中偏重思想政治。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渠道。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和消解了课程中的道德教育、人格培育等内容。在实践中,也会产生把各门课程贴上政治意识形态的标签,把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对立起来,淡化和消解学科教育的独特性。鉴于“课程思政”把课程育人功能狭隘化,笔者提出用“课程德育”替代“课程思政”。“课程德育”不是否認“课程思政”,而是扩大课程的德育内涵。

在我国,德育有大小之分。从内涵上讲,大德育是关于思想、政治、道德、法治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小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与西方的“moral education”对应。我国学者对德育的内涵有着大与小的不同认识。从改革开放以来颁布的相关文件看,用的基本是“大德育”概念。实际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各具不同的规定性,指向人的精神发展的不同层面,但因现实中它们都不可缺少,所以合在一起统称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内涵之一,德育还包括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等,这些都是课程应该赋予的德育内容。“课程思政”主要针对高校专业课程而言,高校德育重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中小学来说,基础在于做人,具备做人必备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因此,中小学德育强调基础性的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课程思政”的提法,不适合基础教育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也会在课程育人中忽视道德发展、人格养成的基础性。“课程德育”涵盖“课程思政”,扩大了德育的内涵,具有包容性。在不同学段,可以根据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规律,系统规划德育内容和方法,形成纵向衔接、循序渐进的德育系列。

“课程德育”是“教育性教学”规律的反映,是在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德育的元素,实现课程育德、育人的功能。“课程德育”不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另外添加德育,课程本身就含有德育的意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德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师课程育人的自觉行动。

第一,从知识教学转向学科育人,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课程以学科为表现形式,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但课程中的学科知识体系与科学研究中的学科知识体系作用不完全一样。科学研究是为了生产知识,但教学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学科育人的根本在于成“人”。在人的发展中,道德是关键。“课程德育”就是要立足于人的培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挖掘学科在提升思想觉悟、促进道德形成和完善人格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发挥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育人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使课程教学有机融入德育元素。课程是以知识为内容,而知识是有价值取向的,即便是自然科学知识,也并非完全的价值中立。纳入到教育体系中的课程,更是国家法定的课程,体现国家的意志。教材是国家的事权,必须反映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德育元素是知识、课程和教材自带的,不是附加的。尽管是自带的,还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发现、挖掘、利用,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同的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侧重点不同,人文科学更多的是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社会科学更多的是公共伦理、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自然科学更多的是科学态度、理性思维和求真精神等。除了挖掘课程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相关的知识和原理,让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链接,激发其情感,触动其灵魂,①实现育人的目的。

第三,强化教师课程德育的自觉意识,提升教师育德的专业能力。“课程德育”的实施,内容是载体,教师是关键。课程的德育融入不仅需要教师去做,而且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德育元素。虽然知识教学与学科育人都依靠教师,但其对教师的要求不同。前者是教书匠,后者是人格型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增强教师德育能力,既要提升教师“课程德育”的意识,又要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②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工作。育人者先育己,教师的育德能力,不只是教学技巧,更是人格的魅力。只有高尚的灵魂才能培育高尚的灵魂,因此,"课程德育"当把教师的师德师风放在首位,作为前提。

编辑 _ 李刚刚      配图 _ 陈孟宇

①汪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11).

②高国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9).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