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思维导图的古诗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1-06-15 03:03施燕媚
天津教育·中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

施燕媚

【摘  要】统编教材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的双线组织阅读单元的编排方式,与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结合执教统编教材第七单元《山居秋暝》群诗阅读的实践感悟,谈谈如何扣紧单元语文要素,借助思维导图的方法有效实施古诗的群文阅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群诗阅读;思维导图;学法提炼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4-0048-02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Reading Ancient Poems and Groups Based on Mind Maps

(The Third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cheng District,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SHI Yanmei

【Abstract】The compilation method of the reading unit of the two-line organization of "content theme and language literacy" in the unified textbooks coincides with the concept of group reading teaching.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practical insights of reading group poems in the seventh unit "Mountain Living in Autumn Fall" in the teaching unified textbook, and talks about how to fasten the unit Chinese elements, and use the method of mind mapping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group reading of ancient poems, thereby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Group poem reading; Mind map; Learning method

《山居秋暝》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晩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诗佛王维的贵族气质、虚静之气沉淀于他的诗句中。诗中体现禅意的“空灵静”正契合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于是,笔者以《山居秋暝》为钥匙,以群诗阅读的方式打开一扇领悟王维诗歌艺术与人文思想的窗子:如何有效地组合文本,群诗教学有什么策略和路径可循?笔者结合执教《山居秋暝》群诗阅读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有效组合文本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中第一篇是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佛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正好扣紧第七单元主题“自然之趣”的编排主旨,诗歌中运用的动静描写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契合。诗佛王维山水诗中“以动衬静”的写法凸显王维山水诗的共性——空、静、灵。那么,如何通过这样的议题来组合文本,让学生不但能够了解“动静结合”这么一种表现手法,还能通过这样一组诗的学习走近一个诗人,懂得“以诗读人”的方法呢?

(一)链接关联度组合文本

群文阅读组合的文本选择要从文本主题、语言、文体等方面考虑文本内容的关联度,考虑文本内在的联系。群诗阅读议题确定为“诗佛王维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我就从王维的诗作中选取《鹿柴》《鸟鸣山涧》《竹里馆》《辛夷坞》四首诗作为整合对象。特别是诗中不乏体现的禅意——空、灵、静,拉近了文本的关联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以声衬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以光衬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以动衬静。这样,这几首诗都能凸显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能作为群诗阅读的文本组合具备基础的条件。

(二)对古诗群文进行梳理整合,并发现结合文本的关联性

古诗群文文本的选择既要关注文本内在的特性,还要审视它是否适合学生。在第一次试教后,我发现教学完《山居秋暝》后所剩时间不够对比阅读原定的四首诗。经过分析比较,发现只有从学生的接受度出发,指导学生通过梳理整合,比较异同,发现组合文本的关联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的关联度,并重新调整了群诗组合文本,只将《鹿柴》《鸟鸣山涧》这两首诗作为课堂对比阅读的文本,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鸟鸣山涧》中的“夜静春山空”中“空”这个诗眼,使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而后将《竹里馆》《辛夷坞》这两首诗作为阅读提升的拓展材料,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阅读方法衍生运用到课后,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群诗组合的文本设定以学生为主体后,由课堂的学习到课后方法的延伸与拓展,古诗词的教学变得灵动鲜活,促使学生形成了各种自主能力,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以“思维导图”为抓手,学习其中的方法

古诗群文阅读要体现“互文共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联系比较,去发现文本之间的共同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比较,学习策略,这同时也是是群文阅读的主要教学取向。根据这个教学取向,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利用思维导图独特的发散性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专注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上,并提炼诗词的学习方法,打开学生想象的通道,激活学生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构意象画面,提炼学法

古人常以诗言志,以物寄情,常用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了解诗歌的意象,有助于學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山居秋暝》这首诗画面优美,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一个个意象组成一幅幅画面,在如画的意境里展现旷达闲适的心情。这节课的设计要点是带领学生通过品读诗句,引导学生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从而体会王维山水田园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为此,教学时要先抛出问题:《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当学生找出“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这些意象后,我便出示思维导图模型,让学生围绕这些意象展开想象构寻画面。学生根据这些意象,构筑“雨后秋山图、明月松林图、明月清泉图、浣女晚归图、渔舟动莲图”五幅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画卷,再让学生用网状思维导图,将这些意象所勾勒的画面画出来,这样能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绘制思维导图,将复杂与零散的知识串联,借助可视化手段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力。而当学生感受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五幅画面的特点,从而感受到画面动静结合的特点: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组合成一个动静结合,光色辉映,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通过思维导图这样一个提炼的过程,引领学生对诗人的写法展开思考,从而使其发现更多文本的秘妙。从课堂效果来看,有了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后面的对比阅读非常顺利,交流汇报也很到位流畅,能够走进诗中意境,感受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静态美。

(二)构学习模型,拓展延伸

古诗教学,最适合以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山居秋暝》设计主线围绕“寻意象、构画面、找特点、悟诗情”,以此引导学生体会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在学习《山居秋暝》中提炼出“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个特点后,教师出示了《鸟鸣涧》《鹿柴》,让学生将这三首诗联系起来观察,发现其共同点。经教师这么一启发,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王维这三首诗的共同点:都有诗眼“空、山”等意象,都是山水诗,都有“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有“声色互映”“光影交替”的意境……然后教师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诗人王维的“诗佛”特点,使学生从一首诗迁延到一组诗。就这样在教学中总结出诗词学习的模型(寻意象、构画面、找特点、悟诗情),然后把这个模型融入思维导图,使学生有“模”可依,但又不被“模”所缚。有了这样的学习模型,再让学生课后学习《辛夷坞》《竹里馆》,学生自然地会加以联系、比较、归纳、总结。这些都是我们单篇阅读教学所达不到的。而思维导图的运用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发散性,而模型意识则是让学生拥有鉴赏诗歌的策略依据,从而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诗词鉴赏力得以提升,语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冯霞.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科教导刊,2018(01).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
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探究
学海无涯“图”作舟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