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加强美育教学

2021-06-15 01:56张旭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审美美育音乐

摘要: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音乐学科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加强美育教学的方法,并有效实施迫在眉睫。

关键词:音乐 美育 审美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

一、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认识教学中美育的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认清这一点,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如果在艺术教学中过度专业化,加之在观念上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就会产生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反而在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趋于弱化或缺失的现象。

记得在我刚参加工作时,看到教科书上面专门有“音乐知识”这一块内容,便认为音乐知识的学习很重要,在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的讲解,有时候一节课讲完,学生还是不太明白,还会下节课继续,看到学生目光呆滞的神情不知所措,最终造成了自己上课累,学生不愿听的一幕,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最终能收货一些音乐知识,它与音乐学科的初衷是也是相违背的。随着几次教科书的改版,“音乐知识”已不再是单独存在的内容,这也提示了我教学中对专业知识教授的重视程度应有所降低,更多的精力应放在学生对音乐兴趣、音乐审美的培养上。慢慢发现,只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音乐课是很受欢迎的。

二、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美育教学的基础。

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为了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需要把学生放在客体位置上,以对象化的思维看待学生,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化的状态。这种师生关系,何来“美育”而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真正地信任教师才能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相信教师传递的道理。我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美育教学的基础。

通过调查研究,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我是前年进入这个学校的,开始对学情很不了解,在每节课后,会叫来一些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我讲的内容是否能接受。大家想要了解什么,对哪方面的新知识充满求知欲望。”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比如我在上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五十六朵芬芳的花》之前,让学生去选择一些自己喜爱的少数民族音乐,包括一些流行音乐拿到课堂上欣赏,在制定教学目标上,感受、体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从而激发、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及爱好,并比较各自不同的体裁、形式、风格情绪、包括一些演奏乐器和人文背景,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样尊重了学生,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自然会建立起来。

三、发挥音乐学科的特性,增强美育教学。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而其本身也具有高效的美育价值。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1、通过听赏与想象结合,诱发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在对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审美感受实际上就是由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奋状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流动的音响,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在聆听过程中产生美的体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聆听,不仅有助于理解内容,而且能理会到音乐的韵味。

在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创设情境、提问设疑、示范激趣、语言讲解等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如:我在讲授第四单元第三部分《瑶族舞曲》时,先播放了一小段新中国建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人民遭受到的压迫的视频,加入语言讲解:“他们经济落后、文化落后,许多少数民族还停留在氏族社会,或奴隶制时代!”引起了大家的同情,在这种情况下,又设置疑问:“新中国建立初期,政府提倡各民族平等,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生活水平,试想这时候的少数民族人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行为能表达出他们的心情呢?”大家各抒己见,“现在我们用一首乐曲来揭晓答案,请大家认真听赏,尽情地发挥想象。”做了这样的铺垫,学生欣赏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认真聆听,发挥想象,听赏完之后,很多同学都愿意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大家发表看法时,我认真聆听,给予激励性评价,有时候,还会把我对乐曲的理解说出来分享给大家。整体听觉之后,我还会带领大家唱主旋律,在“男女老少都进入舞蹈的队伍,一同欢舞、欢唱幸福的新生活”这一段时,还会带领大家起立,一起拉起手来做简单的瑶族舞蹈动作,让大家一同感受乐曲中瑶族人民的快乐,体会乐曲带来的美好,教室里一片沸腾。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相信,坚持这样的教学,美育在音乐教学中将不难实现。

2、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培养他们音乐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审美创造提供条件。

音乐欣赏被称为三度创作,它对于启迪学生的音乐审美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知识背景是不同的,因此对同一首作品的解读也是多样化的,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应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美术等媒介来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学习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优美与壮美”时,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明确了优美壮美的含义后,可拓展延伸,要求学生用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今天欣赏到的曲子,有些同学根据《月光奏鸣曲》想象到了优美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色,于是立即创作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有舞蹈特长的同学不由得随着优美动听的绚丽,创编起了舞蹈;还有一些文学社的同学,利用欣赏到的乐曲,排练了情感相同的配樂诗朗诵……一节音乐欣赏课,变成了一台学生自编自导的晚会!我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审美创作。

高二年级是音乐选修课,我们学校选择了“歌唱”。演唱歌曲也是发展审美创造的良好途径。虽然歌曲因为有歌词,比乐曲要好理解得多,但学生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对歌曲的表达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本身也是一种创作。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可通过巧设问题、启发思维、反复实践、讲练结合、等步骤,使学生在歌唱时自然的、主动的感受旋律之美,创造性的表现作者在音乐中蕴涵的情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我还常常给他们创造机会,举办一些“演唱会”,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尽情地改编,创作歌曲,表演形式不限,有这方面爱好的同学,会把一首歌曲编排得很好,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完成,很是精彩。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用一片真诚引导学生步入音乐的世界,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提高、完善和升华。正直达到美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教育篇 《坚持改进美育教学的正确方向》 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3】《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百度文库

【4】《音乐课教学中如何加强美誉教学的几点浅见》 何宏伟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九中学校 张旭

猜你喜欢
审美美育音乐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