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术前消肿中的应用及增强患者舒适度的作用分析

2021-06-20 06:28曹芳燕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护理干预

曹芳燕

摘要:目的 浅析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术前消肿中应用护理干预,对其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共计76例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均源自于2019年1月~2020年2月,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护理干预,就患者舒适度、肿胀消失时间、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舒适度各项评分明显提升,肿胀消失时间缩短,且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术前给予护理干预,能有效消肿,缓解疼痛症状,保障其舒适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术前消肿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266-02

四肢骨折是骨科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疾病。现如今,随着我国交通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四肢骨折的风险逐年上升[1]。临床真毒该病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该类患者通常因外伤导致骨折,肿胀明显,阻碍局部血液循环,对创口愈合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增加疼痛症状,对患者生理、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2]。因此,需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促使骨折端消肿,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患者舒适度,促使其快速康复,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质量[3]。为此,本文就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分析其对术前消肿、提升舒适度的影响,以便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计76例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均源自于2019年1月~2020年2月,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8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8~64岁,平均(46.52±5.14)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3例、重物击伤8例、交通意外伤17例。实验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0~67岁,平均(46.64±5.0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2例、重物击伤10例、交通意外伤16例。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待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宣教,向其宣教科室环境、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的观察,同时给予用药、饮食指导等。实验组接受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积极向患者宣教骨折相关知识,例如骨折的发病机制、治疗与护理措施、预后效果及注意事项等,促使其掌握正确的疾病知识,纠正错误认知,强化遵医行为,及时解决心理顾虑。宣教可根据患者的认知程度、性格特点采取适宜的宣教方式,例如一对一讲解、宣传手册、多媒体、知识讲座等。

(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有效的交流,掌握其内心真实想法,耐心的倾听其主诉,根据其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满足其合理的需求。同时向患者讲解既往成功的病案,鼓励其与病友相互沟通,缓解其不良情绪;同时指导患者听音乐、阅读、看电视等,转移其注意力。指导家属多与患者沟通,给予关爱、协助其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此外还需指导患者正确的发泄情绪,自我调节。

(3)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温馨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温度、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在病室内放置患者喜爱的元素,摆放绿植,减弱治疗环境。做好保护措施,保持光线柔和,维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4)疼痛护理:对患者骨折端疼痛与肿胀程度进行分析,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针对行干预措施。对骨折端进行冷敷,10min/次,3次/d,适当对局部进行按摩,于肿胀部位为中心小幅度向周围按揉,促使肿胀消退。并给予转移疗法、音乐疗法及药物镇痛方式,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升痛阈。

(5)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多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叮嘱其多进食新鲜蔬果,供给充足的营养,强化机体免疫力,促使其快速康复。

(6)康复护理:待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稳定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配合简单的器械进行功能选连,例如踝关节背伸、股四头肌收缩、手足趾伸屈等。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舒适度、肿胀消失时间、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①舒适度使用美国简化舒适状况量表[4]进行评估,包含文化、生理、心理、环境四个维度,分值与舒适度呈正相关关系。②疼痛症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5]进行评估,使用具有0~10刻度的游标卡尺,由患者自行选择疼痛程度,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舒适度各项评分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肿胀消失时间、疼痛症状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胀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且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创伤,肢体肿胀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若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增加疼痛症状,延长住院时间[6]。肿胀主要是因创口处理不当,导致渗血、渗液,或包扎过紧导致循环障碍等因素引发。常规护理措施仅对患者的疾病症状进行护理,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导致舒适度降低,影响预后状况[7]。为此,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极为重要,现代护理学要求,不但需关注患者疾病护理,还需关注患者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给予护理,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文化、生理、心理、环境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能为,护理干预对患者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有效缓解或消除其不良情绪。指导患者合理的宣泄不良情绪,有效维持良好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境面对疾病,提高遵医行为;同时,有效的健康宣教能提升患者对骨折相关知识的认知,及时纠正其错误认识,提升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本文另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胀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且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能是因:饮食护理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干预,满足患者机体营养物质的需求,提升机体抵抗力,缓解疼痛症状;环境护理,弱化治疗环境,有利于消除患者陌生感,提升痛阈。同时转移疗法、音乐疗法及药物镇痛等措施均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四肢创伤后周围组织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且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向组织间隙渗透导致肿胀。同时因血管受损扩张充血、微小血栓的产生造成微循环障碍,损伤区域及周围组织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血管内容物增加,导致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升高,造成这组织肿胀发生水肿。对损伤区域进行冷敷,借助机体对低温的生理反应,促使毛细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减少组织液渗出,进而缓解局部肿胀症状。且低温能降低细胞代谢、神经兴奋性,神经传导速度减缓,对疼痛也起到一定缓解作用。此外低温促使毛细血管收缩,降低局部血流量,降低组织温度,细胞的代谢与细菌的活力减低,也能对炎性因子释放进行抑制。

总而言之,将护理干预应用于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中,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使肿胀症状消失,提升患者舒适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蔡明,徐向阳.踝关节镜诊治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6):36-38.

[2]王小琴,杨英,徐妍.改良七厘散在 Pilon 骨折术前消肿治疗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3):152-152,153.

[3]田荣娜,纪鑫,张晓梅,等.康惠尔透明贴在胫腓骨干骨折患者术前消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濱州医学院学报,2019,42(3):219-221.

[4]杨帆.基于循证理论的全面性护理对足踝骨折患者足踝肿胀情况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99-102.

[5]王芸,高秀娟,崔秀峰,等.康惠尔透明贴在胫腓骨干骨折患者术前消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4):63-64.

[6]买丽丽,苑娜,董瑞一.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跟骨骨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4):47-50.

[7]陈姿余,赵建华,罗小婷,等.以循证理念为指导的整体护理在足踝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2):61-64.

广西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西防城港 538021

猜你喜欢
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护理干预
民间疗法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初探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40例临床观察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四肢骨折合并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骨折内固定手术时机探讨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