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药和之”论治肾性水肿验案举隅

2021-06-20 07:55谭昌林高兴亮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5期

谭昌林 高兴亮

摘要:肾性水肿是因各种因素导致肾脏损伤,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证的疾病。本文从治疗痰饮病大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肾性水肿与痰饮的联系,并以此为治疗肾性水肿提供理论指导,为探索中医辨证论治肾性水肿的特色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肾性水肿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410-01

1 从病机方面浅析肾性水肿与痰饮

肾性水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特点是首先发生在组织松弛部位,如眼睑、或颜面的水肿,然后发展到足踝部、下肢,甚至波及全身,并可出现腹水、胸水等,同时伴有蛋白尿并常伴随血尿、高血压等其他肾脏病的表现[1]。《时方歌括》云“阳盛阴虚,则水液煎熬而成痰,阴盛阳虚则水津聚而为饮”,《证因脉治·痰症论》云:“饮主水,寒多热少,痰主乎火,寒少热多。由此可知,仲景所谓痰饮实为今之水饮,肾性水肿首发于组织疏松部位,如晨起眼睑及颜面部浮肿,后逐渐发展至双下肢、足踝部水肿,严重时可累及全身,此即水饮特点。肾主气化而行水,若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所以,一方面当肾性水肿表现为阳虚时,肾阳亏虚而无力温煦和运化水液,输化失调,因虚致实,致水饮停积于某些部位而为痰饮。另一方面,痰饮病机主要为中阳素虚,复感外邪,使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水饮停积于肌表而为肿。由此可见,痰饮和肾性水肿在阳虚的情况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2 从病位角度浅析肾性水肿与痰饮

早在《素问·经脉别论》即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论断。生理状态下,人体水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脾的转输上行,肺的通调肃降,肾的温煦气化。病理状态下,一方面,水液不能正常运行则聚而为痰,虽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基本病机,但其生成实应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常[2]。另一方面,水不自行,赖以气动,具体而言,水肿发病的病理基础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所以由脏腑辨证来看,痰饮病实为阳虚阴盛之证,而肾病患者,有见于肾阳衰微,无力温煦气化,水液停聚于体内则成痰饮,即临床上所见的肾性水肿。

3 验案举隅

王某,男,62岁。从2019年10月初开始经常感冒,体质渐差,咳嗽咽痛。在感冒症状减轻后的一月左右,出现面眼浮肿、下肢尤甚。低热、尿少且呈酱油色,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腰酸、易感倦乏,舌质淡胖,苔白而腻,脉偏沉。实验室检查:尿蛋自+++,红细胞少许、白细胞0-1、颗粒管型1-3;查血尿素氯36 mmol,肌酐402 μmol/L,诊断为慢性肾炎并肾功能不全。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将慢性水肿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温阳利水,以“温”代补。肾病水肿症状以肾阳虚多见,本证属于肾阳虚弱,命门真火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早期症见颜面四肢浮肿,腹胀腰痛,头昏尿少,舌淡苔腻,脉沉细无力。方用真武汤合肾气丸加减,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之品,温肾而法寒邪;配茯苓、白术健牌利湿导水下行;生姜温散水气且助附子以祛寒;芍藥和中,与附子同用起敛阴和阳之功。随症加减茅根、仁、车前、桂枝、泽泻等。第二阶段,调和阴阳:根据“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为用”的原则,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调和阴阳,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此方补中寓,熟地、山药、英肉补肝牌肾三脏,配泽泻、茯、丹皮肾利湿,使补而不滞,景岳云:“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就在其意。随症加减仙茅、砂仁、木通、淫羊等。服药3剂尿蛋白(++)、管型(-),精神好转,食欲增加,水肿减退,尿量明量增加,血尿素氮7.5mmol/L。守方1周复查尿蛋白(+)、管型(-)。再巩固治疗6周,尿蛋白极微,水肿消失。继之以滋阴补肾、平衡阴阳之六味地黄汤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之类,服药半月尿蛋白转阴,诸症完全缓解出院,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

4结论

慢性肾炎突出的特点是“慢”,由于长期蛋白的丢失,使机体元阴元阳大伤。《内经》云:“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这说明慢性肾炎病本在肾,肾失封藏是尿蛋白长期丢失的病机。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守古人关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原则,遵古之以温和相参,随症加减,收效较好。

参考文献

[1]谌贻璞等,肾性水肿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0.21(09):第843-846页.

[2]惠菊与郭家娟,痰饮病诊治的中医研究进展.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第135+139页.

作者简介:

谭昌林(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西医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高兴亮*(1967-),通讯作者,教授,硕士生导师,肺病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附属恩施州中心医院 4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