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成效考量与示范意义*

2021-06-23 06:38蒋长流许玉久
关键词:幸福感居民攻坚

蒋长流,许玉久,董 玮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我国将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现阶段,我国更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2];同时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3]。这表明,能否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下文简称“三感”),必将成为我国衡量脱贫攻坚成效与改革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

新的发展时期脱贫攻坚如何影响居民“三感”,从居民“三感”角度怎样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如何进一步提高“三感”,必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4]。

一、文献综述

脱贫攻坚与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但将脱贫攻坚与居民“三感”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其理论体系也有待完善。事实上,将居民“三感”与脱贫攻坚联系起来,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我国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的认识。

纵观文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独研究普通群众的“三感”理论概念上。金伟等认为,获得感主要指个体以获得实际利益为目的,将所获利益与自身期望比对后的主观感受,是个体主观对比其通过劳动取得的实际利益与其预期的劳动价值相匹配的水平;幸福感是指个人对比自身对生活的期望与其实际生活状况后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是个人美好生活需求与其自身生活状态相统一的程度;安全感是个体对于其稳定安全的生活状态的主观肯定,是个体认为其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利益有所保障和依托,个体相信自己或所处社会环境有足够的能力来化解外界来临的风险和危机[5]。

而从“三感”的内在关系来说,学者普遍认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者各有侧重,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获得感的增进是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升的基础,是安全感、幸福感的基本来源[6]。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们获得实在的利益[7]。幸福感是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核心和目的,要在获得感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增进幸福感。满足人民实际需求、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等,都是以增进幸福感为目的而展开的[8]。安全感是重要保障,要在提升安全感的同时增进获得感和幸福感。安全感对人们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其本身就是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特殊反映,个人缺乏内心的安全感,就无法增进其幸福感和获得感[9]。

就“三感”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而言,获得感主要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来衡量。郑风田等认为,获得感物质层面应该包括收入、就业、教育等来源,精神层面应该包括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指标[10]。幸福感的测量体系已经相较成熟,如:钟永豪等提出,幸福感应该是由满足感、兴奋感和价值感三者共同组成的[11];程国栋等从经济压力、政治权限、生活压力、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生态保护六个方面构建幸福感评价体系[12];周四军等则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生活以及人口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我国NHI核算体系,并进行了实证检验[13]。安全感也有比较完整合理的评测方法,如:刘朝捷以社会治安综合评价、执法公正情况评价、对公安工作的满意程度、敢于作证的比重、敢走夜路的比重五个维度来评价居民的安全感[14];张玉春从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安全、政府保障、环境安全和个人心理素质五个维度构建了居民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15]。

由此可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理论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居民“三感”也成为衡量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但针对地区居民的“三感”应该如何提高并长期保持,如何通过居民“三感”来衡量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查。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研究地区的各项行为对居民“三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上。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为:第一,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者作为整体来衡量地区的脱贫成效,用居民“三感”体现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脱贫成效考量;第二,鉴于目前国内尚无利用近年数据分析居民“三感”情况的研究,本文利用安徽首个脱贫国家级贫困县的第一手调研资料,用最新数据来研究地区居民的“三感”状况;第三,本文从居民主体角度提出的政策意见,对提高并长期保持居民“三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一定借鉴作用。通过提高居民“三感”,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脱贫攻坚中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数据分析

1.基础资料

笔者在进行居民“三感”指标划分时,借鉴了王俊秀等对于安全感的划分[16]、徐国祥等对于获得感的划分[17]以及郑方辉对于幸福感的划分[18]。即立足于岳西县脱贫的实际情况,选择三个目标层下的15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居民“三感”评价指标体系

为保证数据收集质量,调研团队共计8人,历时6天,对岳西县下辖5个乡镇、7个政府部门、10家事业单位等进行实地调查,受访群众来自42个不同村寨。鉴于当地部分居民文化程度不高且考虑到数据真实性及收集情况,以纸质问卷为主进行入户访谈,共收集有效问卷292份,访谈资料190余份以及其他相关一手数据。受访人群年龄、文化水平等结构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收集并整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受访居民基本数据 %

表2(续)

已获数据中,受访居民主要包括岳西县下辖的5个乡镇,样本中男女比例相近,可以反映不同性别居民的“三感”总体情况。受访居民以普通农民为主,同时个体户等自由职业者比例较高,这是由于当地积极发展产业脱贫,个体户、中小型企业较多,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学生、事业单位人员和离退休人群,能够反映不同职业的居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三感”情况。受访居民以25~54岁为主体,多半处于青壮年阶段,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且对自身“三感”有较明确的判断;同时,还有部分24岁以下或55岁以上的居民,呈正态分布的受访年龄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年龄层对于“三感”的直观感受。从受访居民的文化水平来看,以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为主体,这是由于受访居民中中年人群比例较高且岳西县较为贫困、居民收入少、受教育程度低,不足以支持更好的发展;此外,也包括一部分的大专、本科及少量硕士及以上居民,能够反映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对于“三感”的不同感受。因为岳西县脱贫不久,居民的整体收入并不高,存在一定返贫风险。通过采访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反映出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对于“三感”的真切感受。

2.基于居民“三感”的脱贫攻坚成效考量

在居民“三感”体系中,获得感是基础,获得感的提高能够促进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幸福感是核心,反映出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提高;安全感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保障。同时,“三感”的进一步提高最终反映出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这符合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述。从“三感”的角度表明当代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衡量当地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构建居民“三感”与脱贫攻坚成效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居民“三感”与脱贫攻坚成效关系模型

基于上文,笔者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居民“三感”的指标得分如表3所示。主要调查题目为“您在这个方面的感受程度如何?”采用4点量表法,4代表“非常满意”,3代表“比较满意”,2代表“一般”,1代表“不满意”。采取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分。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下岳西县居民“三感”的基本情况。

表3 居民“三感”的指标得分 %

表3(续)

在居民获得感中,居民收入水平满意度得分最低,说明当地居民对个人收入仍有较大期望。业余生活、工作感受两项得分也较低,可能是因为在岳西县大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下,当地居民的工作强度较大,同时居民文娱活动上或有欠缺。此外,福利水平、政府效率得分相近,当地贫困发生率由30.5%降至0.59%,群众满意度达98.02%,体现了近几年来岳西县各级政府真抓实干为居民谋幸福,踏踏实实做事,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在居民幸福感中,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分都很高。岳西县“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76.1%,居民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认可度非常高;但由于全县平均海拔600米,山峰较多,非常容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当地通过加强危房改造工作集中准确处理,使得居民感受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物价水平一项得分最低,问卷设置有“非常合适、可以接受、物价偏高、物价偏低”四个选项,笔者将“物价偏高”记为“一般、不满意”,取均值1.5分,“物价偏低”记为0。同时,物价水平与收入水平均处于“三感”指标得分的最后一档。由于岳西县借助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产业,带来了当地物价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且群山环绕,乡镇间道路不便,物品供给不足,进一步抬高了物价,而居民相对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所下降。在幸福感指标中,子女教育与养老质量两项得分处于中游水平,表明虽然当地政府抓教育扶贫,杜绝贫困户因学返贫、阻断贫困因素的代际传递,但居民仍然渴望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同时居民对于养老也有更多的渴求,居民医疗保障收费过高等问题仍待解决。

在居民安全感中,整体来说得分都较高,其中财产安全、社会治安(基于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调查问卷中对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两项一起评价)、信息安全相对较好,体现出居民对于本地区的安全认可度较高,当地严厉打击盗窃、诈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此外,医疗安全、食品安全得分较低。县域内居民最直观的医疗安全感主要来自医疗保险保障、村医卫室以及县、乡级医院治疗水平等,虽然村医卫室配套较为齐全,但医疗人员素质、能力仍待进一步提高。研究中发现,食品安全在部分乡镇也存在较大问题,如居民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等,大大降低了居民的安全感。

虽然数据反映出当地脱贫以来成效较好,获得了居民的认可,但当地处于初步脱贫阶段,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此外,“三感”间也存在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居民“三感”如何长期保持并进一步提高,有待政策的继续发力,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仍待进一步满足。

三、岳西县精准脱贫提升居民“三感”的示范经验

2018年8月10日,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成功脱贫摘帽,这在安徽省尚属首例。岳西县在2014年有36 367户贫困户共计110 473人,贫困村共有65个;经过每年的动态监测,截至2017年,岳西县贫困户减少到3 500户,6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0.52%下降至0.98%,高质量地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岳西县居民的“三感”有着良好的发展。而作为安徽省内第一个成功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岳西县某些政策措施对其他地区提高居民“三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第一,因地制宜,特色产业扶贫。一地一风情,地方要合理借助地区特色,文物古迹、绿水青山、特色美食、土特产品等都可以作为发展点。充分利用红色革命文化区、自然保护区、特色小镇等契机发展当地旅游业,延长地区特色产业链,加大产业带动脱贫的力度。贫困地区多是山川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不利用就是穷山僻壤,利用好了就是金山银山。既可以依赖独特自然风光发展农家乐等休闲娱乐,也可以探寻地方独特植物、农作物等发展产业。同时,要严守生态红线,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优势产业。

第二,财政补助,支撑教育发展。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补助,保障低收入家庭子女安心上学,对于特困学生加大奖助学金补助力度;提高食堂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电子信息设备建设水平。同时,要健全教育网格长效保障机制、健全学生信息交换共享机制、落实督导与验收机制,实现对困难学生的应助尽助。此外,还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避免“一村一人一校”现象,提高县域内升学率和人才培养率,推进中招制度改革、农村学校布局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行动;通过提高住房补助、工资补贴等,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发展,提升教师队伍、学校治理、思想道德建设三大水平;通过“技能夜校”,让青壮年提高谋生技能,带动收入增长,提高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围绕居民权益保障,政策精准到户。以提高经济水平为核心全面保障居民权益,对县域内居民的福利、业余活动、住房改善、养老、财产安全等要进行全方位保障,才能保持并提高居民的“三感”。对于居民的权益末端要高度重视,对一家一户进行精细化考虑[19]。要结合危房改造工程处理好居民生活污水,开创美丽乡村新局面。严格落实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产业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做到政策精准到户,确保居民应享尽享、应帮尽帮。

第四,输血与造血并举,激发内生动力。针对五保、低保、孤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三感”较低的情况,要适当加大帮扶力度,保证特殊群体享受到五保低保、残疾人、社会保险的救助福利,确保特殊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此外,要有效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完善救助工作格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民政服务领域的作用,对特殊群体结对帮扶,并且提供适量救助、自主性帮扶工作岗位,将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与激发内生动力有机结合,提高低收入人口收入水平,提升保障对象创新和求变意识[20]。通过帮扶和自立增强低收入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做到“输血”与“造血”并举。

四、提升居民“三感”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地区居民的“三感”与地区各项优惠政策具有显著关系,如何从动态角度保证地区优惠政策取消后居民现行“三感”不回落并进一步提升,值得深入研究。基于上述研究,要着重从居民需求侧发力,建立使居民“三感”能够维持并达到预期高度不回落的配套措施:一方面,要有从居民“三感”角度考量制定的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有推动居民“三感”稳步提高的动力源。

居民“三感”受到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因素影响,为保证居民“三感”不断优化提高,必须从居民主体的主观诉求出发(见表4)。综上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表4 居民主观诉求情况

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欠发达地区交通不便,不仅仅只需要修路,更需要配套的交通工具。县域内通常公交车较少,网约车更是稀缺,而“黑车”不仅存在乱停乱放行为,更是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因而,县域内各乡镇间要加强交通工具的投入。同时,县中心地区道路拥挤,行人、行车堵塞不便,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交通执法监督,更需要加强行人素质教育警示。

第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是常见状况,县域内在加强财政补助困难学生、校区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教职工的补贴,通过一系列优惠福利吸引优质教师入县,发展好初高中教育[21]。同时,要积极开展农村学校与县城学校、县内学校与市内优质学校帮扶结对工作,充分吸收新鲜血液,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第三,对于居民反映的城区问题要积极处理、主动预防。老旧危房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建立公厕、将粪液转化为有机肥等工作要统筹协调安排,杜绝一年一变的现象,花大心思把居民身边的小事解决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环保部门应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治理工作,推进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城乡污水等协同治理,采取分片包干方式推动各乡镇严格落实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解决“四尘”“三烟”“三气”等方面的污染问题,重点推进县域黑臭水体整治、城镇污水管网升级改造、水资源保护等工作。

第四,在社会保障方面,县域内要做好乡村医卫室建设:人员到位、药品到位、医疗技术到位,避免小病大治、小病难治。县级医疗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素质、能力和医疗水平。在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建设机制、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欠发达地区疾病综合防治等方面下足功夫[22]。同时,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要收费明确,让居民交钱交得踏实[23]。此外,应着力保障居民的文娱需求,组织送戏下乡、送影下乡、名家讲座、家庭讲堂等文化活动,既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潜移默化地提高居民的素质,打造良好的县域人群关系,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

第五,收入问题是影响居民“三感”的重头戏。一方面,要进一步通过技能培训、技能夜校等提高居民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提倡先富帮后富、创业创新创发展。同时,要做好兜底工作,对老弱病残群体提供一定补贴和扶持性救助岗位。居民的收入提高了,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居民“三感”。居民对“三感”的理解(考虑到不同居民对“三感”有多维理解,主要以“各维度被选次数/总调查人数”来计算)如表5所示。

表5 居民对“三感”的理解

由表5可知,居民对“三感”的理解主要集中于个人生活及家庭生活方面。要想进一步提高居民的“三感”,必然要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打造和谐家庭出发,以个人收入提高为核心,使身心健康、住房医疗、文娱爱好、养老、安全等各方面协调配套发展。通过改善一个个小家庭的感受,助推县域内居民“三感”的提升。

总之,从初步脱贫地区岳西县居民“三感”数据分析来看,居民的“三感”整体状况良好,但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利用最新调研数据,能够通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各维度有效地考量脱贫攻坚成效。因此,接下来还需要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区域内各单位共同发力,基于“三感”的各个维度协调改善,进一步保障和满足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建设和谐家庭,进而最终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逐步提高居民“三感”,对于乡村振兴、社会稳定以及社会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幸福感居民攻坚
石器时代的居民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感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