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三动”模式的构建研究

2021-06-28 09:49裴绪仁
成才之路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三动模式高中物理

裴绪仁

摘 要:鉴于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探索规律、分析规律、应用规律。文章从“从现象出发、赋思维以灵动”“重问题剖析、赋学习以主动”“以人为根本、赋师生以欣动”三个方面对高中物理课堂“三动”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三动”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6-0044-02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小至基本粒子,大到广阔宇宙,都遵循着它们固有的物理规律。物理学不是要创造规律,而是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而如今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从发现规律到应用规律的过程,变成告知规律到应用规律的过程。生硬而突兀的告知,会从刚开始就消磨掉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为了改变物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笔者通过分析与研究,认为可以构建一种“三动”教学模式,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从现象出发,赋思维以灵动

物理是当今最为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包含很多定律、定理、定则。但过多的定律、定理、定则,也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引导学生从最初的物理现象开始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究。学生对于一些物理现象的独特理解或者解释,教师不应第一时间给予否定或认可,而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点,分析其原因,再将其进行抽象化处理,得到基本的物理定律。如此一来,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物理定律就会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以及深入的理解,而不是稀里糊涂地对定律进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物理定律难以进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会使学生遇到遵循相同物理定律的不同现象时难以理解与运用。

例如,教学“圆周运动”的时候,教师应当让学生从认识圆周运动现象开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圆周运动现象,并鼓励学生踊跃回答进行列举,或者让每个学生写一种圆周运动现象然后进行展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此一来,物理课堂教学气氛必然变得活跃。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一种圆周运动现象进行分析,找出相似点或共同点。比如,让学生分析钟表指针转动、光碟转动、悠悠球抡起转动、行星自转与公转等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探索圆周运动的本质,并由此引出向心力的概念。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发现所有的圆周运动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教师通过发挥学生灵活的思维,让学生自行思考、探索物理现象,并引导学生得出物理规律,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重问题剖析,赋学习以主动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经验的过程。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习对问题进行描述,理清问题所指的方向、问题带来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动力,降低学生探索的难度。主动学习作为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能使人受益终身,但主动学习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多层次剖析问题,培养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同样以“圆周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发现问题的实质。在前面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向心力,而只有一个向心力却不足以描述圆周运动状态。虽然所有圆周运动都存在向心力,但它们的运动状态仍有不同之处。简单来说,它们有的转得慢,有的转得快,有的转很大的圈,有的转小圈。自行车大齿轮盘明明和轴齿轮大小不一样,却能通过同一根链条连接;而轴齿轮与后轮大小更不一样,却因为固定在一起而转得一样快。这些不同的圆周运动却又具有相同点,那么到底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是什么呢?从人踩脚踏板的速度到自行车行进的速度经过了哪些变化,是怎样转变的?为了描述轴齿轮与后轮转动快慢的一致性,教师可以引入角速度;为了描述连接大齿轮盘与轴齿轮的链条的行进速度,教师可以引入线速度。有了对问题的描述,分析问题将会容易很多。脚踏与大齿轮盘的角速度一致,大齿轮盘与轴齿轮的线速度一致,而轴齿轮又与后轮的角速度一致,通过这些一致的量,完成从脚踏到后轮的速度传递。此时,学生便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传递过来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回到现象上来,将四个圆周运动并列来看,从角速度相同、到线速度相同、再到角速度相同,脚踏、大齿轮盘、轴齿轮、后轮这四个零件最明显的不同点就是大小不一样,也就是半径不同。这样就找到速度改变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半径不同。

如此一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与描述,一步步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而在找到半径这一关键点之后,学生就有了明确的探索方向。这样不但慢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坚持学习下去。

三、以人為根本,赋师生以欣动

教育要以人为本,这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在教学活动中,讲课的是教师,听讲的是学生,传授知识的是教师,接受知识的是学生,本来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如今却慢慢忘记了以人为本。教学活动本应是一种交互式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自己的收获,都应该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应该站在对方角度来考虑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探索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丰富教与学的实际体验,使师生双方都有满满的收获与喜悦。

反之,若教与学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初衷,教师进行不求甚解的教,学生进行不求甚解的学,则必然使双方都难以提高。例如,在“圆周运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而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角速度、什么是线速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然后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开始做题,就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书为本。目前,很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令人担忧。说教式的教学压抑了课堂的气氛,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讲课声,学生要么被动地记笔记,要么来回翻书看,要么坐着而不知注意力集中在何处。教师急于让学生学会套用公式解题,却忘记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及时接收到学生的反馈,最终只能通过卷子的评分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师生双方来讲都是不愿见到的结果。

教师的天职在于教书育人,学生的天职在于求学问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深入学习。如此良性循环,将会极大地增加课堂的价值。

总之,物理是对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物理教学也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探索、发现规律,然后分析、总结规律,最后灵活应用规律。从现象出发赋思维以灵动,重问题剖析赋学习以主动,以人为根本赋师生以欣动,这种“三动”模式的构建,将会给高中物理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于佳佳,刘茂军.思维导图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0(09).

[2]丁珂,钱长炎.SNP教学模式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物理教师,2019(12).

[3]何平,吴广国,邹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物理教学,2017(02).

[4]李晓芬,刘俊娟,王春征.影响高中生物理学习质效的原因及改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09).

猜你喜欢
三动模式高中物理
以“三动”促“三强”研训模式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催发智慧的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