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防护口罩过滤效率测试标准比对

2021-06-30 03:23潘宏杰杨小兵张守鑫常素芹罗宏森
纺织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油性气溶胶测试方法

潘宏杰, 杨小兵, 周 川, 张守鑫, 常素芹, 罗宏森

(1.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1; 2. 四川师范大学 工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3. 雾霾健康效应与防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1; 4.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防颗粒物呼吸器或防尘口罩用于粉尘、烟尘、雾或雾霾、微生物气溶胶等各种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的呼吸防护,减少呼吸性颗粒物在肺脏等人体器官内的沉积,实现对尘肺病的预防或减小颗粒物对人体伤害的目的[1]。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防护口罩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使用与关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初期国内防护口罩短缺时期,符合不同国家标准的口罩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各式各样的产品标识与宣传导致了国内医护人员和广大公众对防护口罩的认识存在众多疑惑和误区。因此,疫情期间,各类口罩标准的比对也成为了研究焦点。陈政等研究了我国非医用口罩标准及其颗粒物过滤效率、细菌过滤效率等防护性能要求[2]。左双燕等对各国不同范围的口罩标准,口罩的发展历史、分类、标准与评价指标等进行了系统分析[3]。赵娟芝等对不同领域的6项口罩标准进行分析,给出了疫情期间口罩选用的原则[4]。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疫情期间,不断完善更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中规定了不同群体的防护措施,其中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提出了应佩戴的口罩类型[5]。防护口罩的核心技术指标是过滤效率与泄漏率,目前国内外涉及过滤效率、泄漏率等性能指标的比对研究很多,但更多的只是比对各项指标技术要求的差异,而对于国内外防护口罩颗粒物过滤效率的具体测试方法及测试条件的比对却很少,这导致国内公众甚至部分专业人士误读与曲解过滤效率科学概念的主要原因。为让公众能够更全面、更科学地了解防护口罩的核心技术指标——过滤效率的性能要求与测试方法,便于企业、检测机构以及政府等更好地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与监管,让全国人民用上质量可靠的防护口罩,本文对国内外认可度较高的防疫口罩标准:我国标准GB 2626—2019《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 19083—2010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美国联邦法规42 CFR 84第K部分《呼吸防护装备的认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欧盟产品标准EN 149:2001+A1:2009《呼吸防护装备-防颗粒物过滤式半面罩-要求、检验、标记》、欧盟方法标准EN 13274-7:2019《呼吸防护装备-试验方法-第7部分:颗粒物过滤元件过滤效率的测定》等,进行比对与分析。

1 防护口罩核心防护性能要求

防护口罩核心体现在防护上,口罩必须具备防护功能。防护功能分解到具体技术指标上主要体现为泄漏率和过滤效率。这是防护口罩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的主要不同之处。后两类医用口罩是医务人员在普通医疗环境或进行有创操作时佩戴的口罩,以达到阻隔口腔和鼻腔呼出或喷出的颗粒物、体液、微生物等污染物的目的。严格意义上来讲,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不能称之为防护口罩,其相应的标准在性能要求中无泄漏率的基本技术要求,这2种口罩从发明之初就是为保护患者伤口免受医护人员呼出或喷出污染物感染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并不能为实际佩戴的医务人员提供可靠有效的颗粒物气溶胶防护性能。本文主要针对标准中除泄漏率外的另一项核心防护性能—过滤效率进行比对研究,该指标也是国内外政府执法监督进行产品飞行检查中最常用的评价指标之一。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微生物颗粒物,病毒颗粒直径为0.06~0.14 μm,其大部分的存在形式是飞沫或者某些细小的气溶胶,所以要防护新型冠状病毒实际上是阻隔飞沫或者过滤气溶胶,即防护颗粒物。因此,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途径的本质上来讲,是病毒负载在颗粒物上,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传播而导致了疾病的扩散[6],故其防护的核心在于颗粒物防护。只有切实做好颗粒物防护,才能真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外大量医护人员在佩戴有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的情况下,依然有大量感染的案例更加突显了防护口罩防护功能的重要性[7]。即在近距离接触新冠病毒气溶胶时,要实现有效可靠的防护,防护口罩是作为医护人员和公众应采取的最基本的防护手段。

气溶胶从其科学内涵而言,实质为颗粒物。防护颗粒物的核心要求是过滤元件或口罩的过滤效率,在各国的呼吸器标准中通常会用具有代表性的颗粒物和最为苛刻的测试条件,例如采用最容易穿透防护材料粒径的颗粒物、人呼吸时的峰值流量等,来测试呼吸器产品或防护口罩的过滤效率[8]。各国防颗粒物口罩的标准及其测试方法、测试条件上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2 国内外主要标准概述

2.1 国内标准

颗粒物防护口罩是此次新冠疫情防疫物资中运用最广泛的产品之一,其标准也倍受国内外关注。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2019年12月31日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626—2019《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该标准原计划2020年7月1日生效实施,因新冠疫情的影响,为保障该标准中涉及的一类产品——颗粒物防护口罩的稳定供应。2020年6月1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决定将该标准的生效实施日期延长至2021年7月1日。根据《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企业在此过渡期内,可以自主选择执行GB 2626—2006或GB 2626—2019,同时建议达到要求的企业,尽早执行新标准[9]。

GB 2626—2019是对GB 2626—2006的修订,该修订工作结合了十余年科技进步和产品的发展,重点对防颗粒物呼吸器的核心技术指标如呼吸阻力、呼气阀气密性、视野、实用性能等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进行了修改与完善。符合GB 2626—2019规定的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可用于任何场所的颗粒物防护,不是现在很多文章和标准中所说的只用于工业防护,这种误导在社会流传范围较广,亟需正本清源。但这类产品并不能阻隔有害气体和蒸气,同时也不能用于水下作业、逃生、缺氧环境和消防用呼吸器。适用于该标准的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可分为3类:随弃式面罩、可更换式半面罩和全面罩。本次新冠肺炎防护中应用最广泛的产品:KN95防护口罩,属于随弃式面罩中的一类。

医用防护口罩执行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规定了产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0]。该标准是对GB 19083—2003的修订,与2003版相比,主要修改了标准适用范围、皮肤刺激性技术要求、环氧乙烷残留量及微生物指标的检测方法,主要增加了适合性要求与试验方法,删除了口罩的尺寸要求、鼻夹长度要求、标志与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等内容。在技术内容上,该标准主要对口罩基本要求、过滤效率、气流阻力、合成血液穿透等具体技术要求和相应的试验方法,进行了科学规范。符合GB 19083-2010的自吸过滤式医用防护口罩适用于医疗工作环境下,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同时阻隔血液、体液、飞沫、分泌物等污染物。

2.2 国外标准

目前,国际上关于防颗粒物呼吸器的标准主要是美国42 CFR Part 84 Subpart K和欧盟的EN 149: 2001+A1: 2009、BS EN 13274-7: 2019标准。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NIOSH)于1995年制定了42 CFR Part 84《呼吸防护装备的认证》,其中第K部分规定了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的性能要求。根据过滤元件和过滤效率将口罩分为9种:N95、N99、N100,P95、P99、P100,R95、R99、R100,并规定了相应的测试方法[11]。欧盟于2009年发布修订版EN 149: 2001+A1《呼吸防护装备-防颗粒物过滤式半面罩-要求、检验、标记》,该标准对于防颗粒物半面罩的要求、测试和标记做了明确规定,并根据过滤效率将自吸过滤式半面罩分为3个级别:FFP1、FFP2、FFP3[12]。欧盟对于颗粒物过滤效率的测试制定了专门的测试方法标准,即2019年发布的修订版EN 13274-7: 2019《呼吸防护装备-试验方法-第7部分:颗粒物过滤元件过滤效率的测定》。EN 13274-7: 2019对于油性颗粒物采用石蜡油、非油性颗粒物采用氯化钠的测试方法及计算方法做了明确规定[13]。欧盟标准目前在全世界共34个国家或地区被认可。而国际标准ISO 17420系列产品标准中关于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口罩的标准,其分类、分级的方法与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标准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3 过滤效率性能要求与测试方法对比

3.1 性能要求

国内外防颗粒物口罩一般均按过滤效率性能进行了分类、分级。通常按防护对象颗粒物的性质分为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两大类,在分级上,按不同的过滤效率级别一般分为3种不同的级别。国内外防颗粒物口罩中关于过滤性能要求技术指标及标记的比对见表1,具体分析如下。

表1 防护口罩国内外主要标准中过滤效率要求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filtration efficiency requirement in main domestic and foreign standards for protective masks

1)GB 2626—2019与美国42 CFR 84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别。在分类上,我国规定为防非油性颗粒物KN、防油性颗粒物KP两大类,美国规定为防非油性颗粒物N、防油性颗粒物P和R共3大类,目前美国市场上基本只有N类和P类产品,R类产品仅在法规制定初期1995年前后因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存在了一段时间。在过滤效率的分级上,我国GB 2626—2019从过滤效率90%开始,分为90%、95%、99.97% 3个级别,美国直接从过滤效率95%开始,分为95%、99%、99.97% 3个级别,99%与99.97%从数值上看,二者要求差别不大,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二者所用原材料的性能要求和成本差别较大。可以看出,我国涵盖的产品范围更广,为防护口罩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广大使用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基于过滤效率的产品分类、分级较美国联邦法规更科学。

2)GB 2626—2019与EN 149:2001+A1:2009相比较,欧盟标准从过滤效率80%开始,分为80%、94%、99% 3级,单纯从数值上看,我国指标与之相比相对高一些。但欧盟标准要求同时对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进行测试评价,且测试流量为95 L/min,比我国的85 L/min要稍高,故在产品实际性能要求上,FFP1基本与我国KN90性能相当,我国KP90性能优于FFP1,而FFP2性能与我国KP95相当。我国的KP100优于FFP3。

3)医用防护口罩标准GB 19083—2010的防护对象是医疗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可阻隔飞沫、唾液、血液、体液等人体产生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均为非油性颗粒物,故只检测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相当于GB 2626—2019标准中的KN系列产品,其分级从过滤效率95%开始,分为95%、99%、99.97% 3个级别,该标准不考核细菌过滤效率。可以看出,该标准对于颗粒物过滤效率的分级与美国N系列的分级完全一致。针对细菌过滤效率,美国标准ASTM F2100: 19的 Level 2、 Level 3与欧盟标准EN 14683: 2019的Type Ⅱ、 Type ⅡR技术要求完全相同,均为98%,而我国YY/T 0969—2013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 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均为95%,指标较低[14]。

4)上述标准测试非油性颗粒全部使用氯化钠,油性颗粒使用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OP)、石蜡油等。除了GB 19083—2010无加载要求外,其余标准均需要进行加载试验,用于模拟考核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环境颗粒物被防护口罩过滤后,防护口罩过滤效率及其阻力的变化情况。

3.2 预处理

目前,防护口罩的核心过滤元件材料绝大多数是熔喷非织造布,通常通过拦截效应、惯性沉积、扩散效应、重力效应和静电效应5种机制综合作用,来实现对病毒等颗粒物的过滤[15]。由于口罩材料带有静电,不宜水洗,但口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长期处于嘴部高湿环境,所以在防护口罩的测试中,模拟实际使用环境的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通过温度湿度预处理,来评估防护口罩核心过滤材料在类似实际使用状况下的静电驻极效果[16]。在过滤效率测试方法中,国内外主要标准的预处理详细要求见表2,具体分析如下。

表2 防护口罩国内外主要标准中预处理要求比对Tab.2 Comparison of pre-conditioning requirement in main domestic and foreign standards for protective masks

1)GB 2626—2019进行了温度湿度预处理、机械强度预处理、清洗/消毒预处理,比美国42 CFR 84只对N系列进行温度湿度预处理要严格,测试样品的数量我国标准与美国联邦法规相一致,均为20个。

2)GB 2626—2019与EN 149:2001+A1:2009既有等同也有差别。欧盟标准多了一个模拟穿戴预处理,可以更加有效的模拟测试口罩实际使用过程中对过滤效率的影响,但是没有进行高湿预处理,难以判断湿度对静电效果的影响程度。测试样品的数量我国标准为20个,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比欧盟标准的9个要多一倍。

3)GB 19083—2010仅进行温度预处理,在对样品的预处理环节要求较低。与欧盟标准中的预处理要求相比,测试样品数量仅为6个,低于欧盟标准中的9个。在测试样品预处理模拟使用环境因素方面,GB 19083—2010仅进行温度预处理和不进行预处理2种测试模式。

4)在测试样品方面,我国GB 2626—2019为20个, 与美国等同,比欧盟9个要多1倍。但是我国样品与预处理一一对应,而欧盟标准对同一个样品进行多项预处理,可更好的模拟不同环境对同一个口罩过滤效率的影响,各有利弊。

3.3 测试条件

过滤效率测试条件主要包括气溶胶种类、浓度、计数中位径(CMD)、测试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目前,国内外主要防护口罩标准中关于过滤效率测试条件的对比情况见表3,具体分析如下。

表3 防护口罩国内外主要标准中测试条件比对Tab.3 Comparison of test conditions in main domestic and foreign standards for protective masks

1)我国GB 2626—2019与美国标准42 CFR 84测试条件基本等同[17],关于NaCl气溶胶和DOP气溶胶的浓度、计数中位径、几何标准差都完全相同,测试时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要求也相同。这与GB 2626—2006 当时的修订思路是息息相关的,在过滤效率的测试方法上,我国标准GB 2626—2006主要借鉴了美国多年研究经验的总结。GB 2626—2019版基本延续了旧版标准中过滤效率的测试条件,两者的测试条件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我国GB 2626—2019 中明确了油性颗粒物气溶胶测试浓度的下限50 mg/m3。

2)我国目标GB 2626—2019与欧盟标准EN 13274—7: 2019 存在差别,欧盟标准关于NaCl以及石蜡油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几何标准差、浓度范围的规定更加细化。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气溶胶测试浓度上,欧盟标准规定了最大值与最小值,而我国在盐性颗粒物测试中仅规定了最大值,在油性颗粒物测试中GB 2626—2019中规定的浓度范围为50~200 mg/m3,而欧盟标准规定为15~25 mg/m3。 通过比对可清晰看出,欧盟规定的气溶胶测试浓度明显低于我国和美国标准规定的浓度值。

3)我国GB 19083—2010关于NaCl气溶胶的技术参数与其他标准基本类似,但是没有规定测试时的温度及相对湿度环境技术参数。

4)我国GB 2626—2019对计数中位径(DCMD)换算为空气动力学质量中位径(DMMAD)的方法做了明确规定。首先,将计数中位径(DCMD)换算为质量中位径(DMMD):

DMMD=DCMDexp(3ln2σg)

(1)

式中:DMMD为颗粒物的质量中位径;DCMD为颗粒物的计数中位径;σg为颗粒物粒度分布的几何标准差。

然后,将质量中位径换算为空气动力学质量中位径:

式中:DMMAD为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质量中位径;DMMD为颗粒物的质量中位径;ρp为颗粒物的密度;ρ0为水的密度;χ为颗粒物的动力学形状系数。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NaCl颗粒物的DMMAD为0.249~0.430 μm、DOP颗粒物的DMMAD为0.318~0.395 μm。可以看出,测试用颗粒物的粒径基本位于最易穿透粒径0.3 μm附近[18],只要对该粒径范围的颗粒物过滤效率能够达到规定值,则其它粒径范围的颗粒物也可以达标。

3.4 测试规程

过滤效率测试规程上,国内外主要防护口罩标准中关于过滤效率测试规程的对比情况见如下。

1)GB 2626—2019中过滤效率测试规程重点强调了加载测试。对于KN类,当过滤效率低于规定过滤效率时,停止加载,判定不合格;当达到加载量不低于规定过滤效率时,判定合格;同时,可以根据加载规律变化趋势,未达到加载量但过滤效率已达最低点并大于规定过滤效率,也可判定合格。对于KP类,当达到加载量时过滤效率仍下降,需继续进行加载试验;当达到加载量并低于规定过滤效率时,停止加载,判定不合格;并且可通过波动带宽限值来判定加载过滤效率是否持续下降[19]。该方法主要参考了美国联邦法规42 CFR 84 第K部分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对应的相关过滤效率测试方法。

2)EN 13274-7: 2019测试规程重点强调了过滤效率测试流量与气溶胶发生器提供流量的差异问题。当测试流量小于发生器提供的流量时,需要进行旁路泄气调整到过滤效率测试所需流量;当测试流量大于发生器提供的流量时,应在测试室之前补充额外的洁净空气气流,保证测试室内气溶胶发生器所发生的气溶胶浓度的均匀性。

3)美国联邦法规42 CFR 84中,关于颗粒过滤效率测试规程做了明确规定,给出了气溶胶浓度的计算方法,公式为

式中:C为气溶胶浓度,mg/m3;W1为初始过滤元件质量,mg;W2为最终过滤元件质量,mg;Q为测试流量,L/min;T为运行时间,min。

过滤效率的测试流量,对于单个过滤元件,如普通的N95随弃式口罩,采用(85±4) L/min的流量进行测试。对于使用半面罩或全面罩等,配有2个过滤元件以上多个过滤元件的测试,应根据过滤元件的数量均分(85±4) L/min的测试流量,如2个过滤元件、3个过滤元件的测试流量分别为:(42.5±2)、(28.3±1) L/min。

(1) 两处滑坡监测点的计算位移比实测位移偏小,但总体来说,计算位移与实测位移较为吻合,预测效果较好,且无需考虑计算时步和真实时间对应问题,表明本文提出的库水位波动下堆积层滑坡位移预测方法是可行、可靠的。

对于加载量,分N系列和P系列2种情况。其中,N系列单个过滤元件、2个过滤元件、3个过滤元件的加载质量分别为:(200±5)、(100±5)、(66.7±5) mg。 P系列单个过滤元件、2个过滤元件、3个过滤元件的初始加载量分别为:(215±5)、(115±5)、(85±5) mg; 最大加载量分别为:(415±5)、(215±5)、(155±5)mg。

在过滤效率合格判定上,分N系列和P系列2种情况。对于N系列产品,在加载过程中,如果过滤效率低于该级别过滤效率限值时,判定不合格。当达到规定的基本加载量时,过滤效率一直不低于该级别产品过滤效率限值,应判定合格。如果产品的过滤效率随加载量增加有规律的变化趋势,存在一个过滤效率最低点,则在后续的其他样品测试中,允许在加载量未达到规定值之前,当过滤效率出现了预期的最低值,该最低值未低于该级别产品的过滤效率限值,且在此后的加载过程中过滤效率呈现升高的趋势后,可以停止检测并判定该产品合格。对于P系列产品,主要根据加载过程中过滤效率的下降情况来判断,如果在加载过程中过滤效率低于该级别产品过滤效率的限值,则判定不合格。对于过滤效率持续保持在过滤效率限值以上的产品,可以通过波动带宽限值来判定产品的过滤效率是否停止波动,根据测试过程中的最低值来判定产品是否合格。

4)通过上述比较可看出,对于测试规程,规定最详细的是美国联邦法规42 CFR 84,对加载量的相关问题及判断是否合格给出了明确规定。我国GB 2626—2019主要借鉴了美国相关内容,更加简化实用。GB 19083—2010仅给出了样品数量、预处理条件、测试气流流量和所用颗粒物粒径分布特性,未明确规定测试颗粒物过滤效率的具体测试规程。欧盟对于测试规程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方法标准EN 13274-7,需要同时测试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对具体测试规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比较3个不同标准涉及的过滤效率测试结果的关系,采用美国TSI公司生产的8130 A自动滤料检测仪对市场上常见的3款口罩产品(分别编号为1#-3#)进行测试,分别代表符合我国GB 2626—2019 的KN95口罩、符合欧盟标准EN 149的FFP2口罩和符合YY/T 0969—2013的一次性医用普通口罩。我国GB 2626—2019对过滤效率的测试方法与美国联邦法规42 CFR 84基本一致。测试时,采用盐性介质NaCl气溶胶,气溶胶浓度为15 mg/cm3、测试温度为25 ℃、测试湿度为52%、测试面积为100 cm2的条件下测试口罩的过滤效率及通气阻力。为了更好地考察不同标准之间流量对过滤效率、通气阻力的影响,每种口罩分别在30、60、85、95 L/min的流量下测试20个样品的过滤效率及通气阻力,这四个流量是国内外标准中最常用的过滤效率测试流量。计算其均值并绘制不同型号口罩在不同流量下的过滤效率测试均值比对表(见表4),以及不同型号口罩在不同流量下的通气阻力测试均值比对表(见表5)。

表4 不同口罩在不同流量下的过滤效率Tab.4 Filtration efficiency under different flow rates for different masks %

表5 不同口罩在不同流量下的通气阻力Tab.5 Ventilation resistance under different flow rates for different masks Pa

从表4可看出,3种类型口罩的过滤效率一般都会随测试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符合EN 149的FFP2口罩过滤效率最高,符合我国GB 2626—2019的KN95口罩过滤效率略低,而符合YY/T 0969—2013的一次性医用普通口罩由于标准未对颗粒过滤效率规定而最低。总体而言,KN95口罩和FFP2口罩测试流量对过滤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而一次性普通医用口罩的过滤效率随测试流量的增大变化显著,从30 L/min的93%降为95 L/min时的81%。

综合表4和表5分析,符合EN 149的FFP2口罩与符合GB 2626—2019的KN95口罩的过滤效率相当,FFP2口罩的过滤效率稍高于KN95口罩,例如在85 L/min流量情况下FFP2和KN95口罩的过滤效率分别为99.82%、98.63%。但在过滤效率提高的同时,会导致产品的通气阻力显著增大,如85 L/min流量情况下FFP2和KN95口罩的过滤效率虽仅差1%,通气阻力却由KN95口罩的81 Pa变化为FFP2口罩的126 Pa,两者相差45 Pa,阻力增大约为KN95口罩基础值的50%,这样会导致在实际使用时间稍长时会感觉憋闷,佩戴者舒适感显著降低。通常而言,导致通气阻力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受过滤材料本身结构、材质及生产工艺等诸多因素影响。

未来口罩将会向着高过滤效率和低通气阻力(高效低阻)的趋势发展,以追求更高的防护效果和舒适性。同时,目前国内市场上一些生产厂家,甚至一些专家,只是孤立的只谈口罩呼吸阻力或过滤效率,不提过滤效率与测试流量以及是否加载测试的对应关系,极易混淆视听,给公众造成安全错觉,给实际使用和佩戴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风险。因此,应尽快在不同的宣传途径和渠道给公众科普,给专业人员纠偏,切实让广大公众和专业人员认识到通气阻力与产品的过滤效率、测试流量是密切相关的技术参数,不能片面解读。

4 结 论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过滤效率性能要求以及测试方法的具体规定方面,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626—2019充分借鉴了国际主流美国和欧盟标准的技术内容,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过滤效率性能要求上,从产品的经济性、适用性、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规定了90%、95%、99.97%的分级指标,从产品等级上可有效拉开过滤效率的级别,与美国标准42 CFR 84 第K部分相比拓展了产品类别与应用范围,与欧盟标准EN 149相比,KN90的口罩产品与其FFP1的产品技术性能基本相当,KP95口罩产品与FFP2产品技术性能基本相当。在过滤效率测试方法上,我国GB 2626—2019主要借鉴了美国标准相关内容,在样品的预处理上,又加入了欧盟标准中的机械强度和温度处理等要求,充分考虑了口罩样品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能遇到的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该标准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标准保持在同等水平。在此次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经过中外专家的详细论证评估,我国的GB 2626—2019作为疫情防控物资重要标准之一,得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多个国家官方正式认可。为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该标准的宣贯力度,尤其是对于标准中的过滤效率等基本概念、性能要求及其测试方法等,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促进我国防护口罩利益相关方全面了解我国已有近40年历史的防颗粒物口罩标准GB 2626—2019,尤其是标准中过滤效率、泄漏率等各项技术指标与测试方法要求,助力企业、检测机构以及政府等更好的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与监管,确保广大公众能够用到切实管用、好用、实用的防护口罩产品。

猜你喜欢
油性气溶胶测试方法
口罩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的进展分析
基于飞机观测的四川盆地9月气溶胶粒子谱分析
基于应变测试方法的汽车涉水姿态研究
基于CALIPSO数据的沿海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时空特征
PVC地板燃烧性能测试方法浅析
刘春梅美术作品
巧克力能否去除桌上的油性笔笔迹
气溶胶传播病毒概率有多大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方法
DLD-100C型雷达测试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