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一节教学设计

2021-07-01 03:24段文慧北京市月坛中学北京100037
生物学通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骨骼肌关节动物

段文慧 (北京市月坛中学 北京 100037)

情境教学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创设科学、有趣的情境贯穿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1 教材及学情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人教版生物学8 年级上册第5 单元第2 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1 节的内容,掌握本节内容对学生理解本章内容非常关键。本节内容既揭示了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和原理,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又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的整体性和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观念教育的好素材[1]。

学生通过对第1 章的学习,已了解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尚不清楚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及原理,没有对动物的本质特征建立更高层次的认识[1]。此外,初中生虽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其逻辑思维依然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2]。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情境和模型,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便于学生理解。

2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描述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体现结构与功能观;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体现进化与适应观。

2)科学思维:通过资料分析,提升逻辑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责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 教学过程

3.1 用科学家故事导入新课 以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作为导入情境。霍金患运动神经元病,由于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表现为骨骼肌萎缩、无力以至完全瘫痪。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霍金为什么会成为“渐冻人”?为什么运动神经元受损,会导致肌肉萎缩、无法运动?动物的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3.2 运动系统的组成 让学生做伸肘和屈肘动作,讨论运动的完成需要什么结构参与?学生经讨论后得出:运动需由骨、骨连结(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若这些结构受伤,运动能否正常完成?引入第2 个故事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

3.2.1 故事1:患者A骨折——骨骼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展示患者A 胳膊摔伤后的X 光片。医生诊断该患者肱骨骨折。提问:患者能否正常伸肘、屈肘?展示人手臂骨的结构图,利用手臂模型(图1)讲解参与完成伸肘、屈肘的骨,让学生对应自己的手臂找到肱骨、尺骨、桡骨的相应位置。展示人体骨骼及骨连接图片,指出骨与骨借助骨连接构成骨骼,骨骼的作用主要是支撑。

图1 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手臂模型

3.2.2 故事2:患者B 肘关节肿大——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展示患者B 的肘关节X 光片。医生诊断该患者肘关节肿大。提问:患者能否正常完成伸肘和屈肘运动?展示猪关节的解剖视频和图片(图2),讲解关节的结构。提问:为什么关节既牢固又灵活?与其结构有何关系?学生对应关节结构图进行思考讨论,体会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提问:患者的肘关节为什么肿大?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医生为什么固定患者的关节?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该患者因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落导致关节肿大。教师补充这种现象称为脱臼。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再活动,应去医院进行关节复位。通过以上设计让抽象的关节结构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图2 猪关节结构图

3.2.3 故事3:患者C 肌腱断裂——肌肉结构和功能 教师展示患者C 肌腱断裂的图片。医生诊断该患者肱二头肌肌腱断裂。提问:该患者能否正常屈肘和伸肘?结合手臂模型,指出肌肉由肌腹和肌腱构成。学生观察模型,关注到骨骼肌两端的肌腱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教师拓展“肱二头肌”名字的起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运动形成的讲解作好铺垫。展示肌肉的解剖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神经和血管,并提问:一块肌肉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分析,是组织还是器官?学生回答是器官。教师指出:因为肌肉有受刺激后收缩的特点,故骨骼肌又称为“随意肌”。

3.3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教师用模型展示屈肘和伸肘运动,并让学生体会。提问:是骨推开肌肉产生运动?还是肌肉牵拉骨产生运动?学生得出:是由肌肉收缩,牵拉骨绕关节运动。提问:肌肉为什么会收缩?若摸着你的肱二头肌,不让其收缩,能否完成屈肘动作?学生总结说出运动产生的完整过程: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受神经传递的刺激收缩,牵动骨围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提问:只有一组骨骼肌收缩或舒张能否正常地完成运动过程?将模型的肱三头肌拆除,学生总结得出运动的完成至少需要2 组肌肉的协调配合。

提问:运动的完成是否只有运动系统的参与?肌肉收缩需要什么?能量来自于哪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什么代谢过程提供?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有机物和氧气来源于哪里?有机物和氧气如何运输到肌肉细胞?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得出运动的完成需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协调配合。

3.4 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 展示不同的动物运动的图片及其运动方式的对比表格。让学生得出生物的结构与运动方式相适应,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论,并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

3.5 运动的意义 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多数植物不运动?你是否见过一颗树会移动?假设马不能运动,会发生什么?学生总结得出多数动物没有叶绿体,是异养生物,所以通过运动觅食,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也让动物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得出动物的运动对于动物的意义。

3.6 回归科学家故事,总结提升 回归到课堂导入,霍金的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导致肌肉萎缩,为什么无法运动?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因运动神经元损害,骨骼肌不能收缩导致运动无法完成。教师补充在这种情况下,他顽强地活下来了,而且依然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研究。回归到科学家故事让本节课充盈完整,同时也可用霍金的精神鼓舞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

4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利用2 个故事情境串联内容。第1 条主线以科学家霍金患运动神经障碍症作为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释其中的原理,首尾呼应,同时,借助霍金的故事鼓舞学生,乐观积极、不畏艰难。第2 条主线是利用骨科医生接诊患者的故事,借助骨折、肘关节肿大、肌腱断裂等病症,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通过屈肘和伸肘运动及结合教具模型,学生理解运动的产生过程。通过录制猪关节的视频并拍摄实物图片,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也让学生形象理解关节的结构。通过以上的设计思路,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破本节内容的重、难点。

本节课以科学家的事迹及日常生活中常见事例为线索,将所学的内容串联起来,并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采用模型及录制实物视频的形式,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的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中也落实了生物学的基本观念,课堂中不仅关注到了求真也关注到了育人,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

附:板书设计(图3)。

图3 动物的运动知识结构图

猜你喜欢
骨骼肌关节动物
鸢尾素(Irisin):运动诱导骨骼肌自噬的新靶点
巨噬细胞在骨骼肌损伤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膝盖有异响 警惕“关节鼠”
关节突关节比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的应用价值
小切口下重建喙锁肩锁韧带及前上关节囊复合体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
运动与骨骼肌的重构研究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低氧运动对SD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与LPO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