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HG-156重见天日

2021-07-01 22:55王诺诺
科幻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骸骨实例文明

主持人说

知名科普博主@宁静海的菊石君曾经写过一篇介绍古生物化石复原的文章《你可别骗我!这些“古生物复原图”真的不是科学家胡B画的?》,既有趣又有料,不但引发热议,也让我们知道了这门科学的有趣和严謹。的确,基于化石的考古生物学是我们链接过去世界的重要方式,某种意义上说,它也和科幻小说一样,是科学与想象力的结晶。古生物化石既带给我们无数超乎想象的神奇物种,也让我们对过去的世界脑洞大开。但在研究古生物化石的过程中,也发生过诸多的乌龙和错误,如窃蛋龙明明是在孵化或者保护自己的卵,却因为被误认为是在偷其他恐龙的蛋而背上了这个污名,把化石拼错位置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基于化石的研究同样迷雾重重,比如霸王龙幼崽化石就几乎没有实例,对此众说纷纭——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幼体和成体差距太大,被我们误认为是两种物种了呢?而如果未来有外星人来到地球,看到已经消失的人类文明,又会如何“考古”呢?

脑洞时间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泰戈尔的这句广为流传的诗说明了理解痕迹就是理解存在。本期我们的脑洞问题是:人类灭绝后,来地球考古的外星人会如何理解我们的文明?

嘉宾简介

王诺诺,女,青年科幻作家,荣获第二十九届银河奖“最佳新人奖”,著有《地球无应答》《风雪夜归人》等。

实例HG-156的重见天日,对地球文明的研究来说,是意义非凡的突破。

实例HG-156由两部分组成。

HG-156-1:一具地球人类的骸骨,身高在160厘米左右,对比过往实例的盆骨构造,不难得出结论,HG-156-1应当是一位女性。这具女性骸骨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真正令人兴奋的是HG-156的另一组成部分——HG-156-2——另一具地球人类的骸骨。

这是现阶段挖掘出的所有实例中,身形最小的一具人类骸骨。虽然在之前的155具实例中,也不乏小型人类骸骨,但它们大多是正常人类骸骨的等比缩小版。而HG-156-2虽然拥有所有实例中最小的头颅,但是它的头身比却依旧是最大的。大得惊人!以至于挖掘队第一次发现它时,从物理学角度思考了许久——此类形体该如何用躯干支撑头颅?

此外,HG-156-2的发现地正位于HG-156-1的腹部。

腹部,这是一个要点。

根据目前有限的研究资料,人类获得能量的方式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吞食其他生命体,以获取其肉体中所含的能量,这当然是野蛮而低效的,不过,涉及学术研究,我们不应当以本星球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一个已经灭亡三千万年的文明。但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人类分解有机体并将其转化为能量的器官,也正是在腹部!

器官,我们又遇到了这个瓶颈!

众所周知,地球文明的考古研究难度远超于银河星系绝大多数文明,就在于此——地球生命与大多数银河其他文明不同,生命之火的点燃,并不是0与1的无序电信号在金属矿脉中偶发出了秩序。这颗行星上的生命起源,虽然也是来自一道闪电,但它并没有劈中群山,却劈中了大海,海洋中的物质因为这道闪电形成了某种规律的组合方式。这些物质互相吞噬,互相追捕,又一代代地重新组合,直到智慧的出现。

十分不可思议,但这也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大难题:该名为有机物的物质,虽然占据了人体的大部分重量,但它不是银河系内常见的智慧体构成物质,不是任何一种单质金属或合金,不耐储存,容易分解,甚至不是硬的!

所谓“人体器官”,就由大量有机物构成,在死亡后的极短时间内,便会被地球上其他有机物聚合体分解,给我们的考古挖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者只能凭借骨骼这一难以被分解的人体支撑物,来猜测地球文明的种种过往。

除此之外,地球频繁的板块活动,与大气、流水的风化效应,在文明消失的千万年后逐渐蚕食了文字、生命痕迹。只有在极少数古老的地质板块中,实例才能勉强逃过被重新卷入地下熔浆的厄运。这也是为什么数百年来,我们对地球人类文明依旧是一知半解,甚至连完整无缺的人类骸骨实例也只发现不足百具!

好在,实例HG-156填补了许多研究领域的空白。

我在上文中提到过,实例HG-156-2并不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小型人类骸骨。对于小型人类骸骨,学界争议分为两派:

分化派认为,小型人类骸骨是人类的一个亚种,与正常人类有着同样的祖先,但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未知的因素,与正常人类逐渐出现了体型上的差异,但进食习惯、社交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可能在历史上,小型人类作为一个亚种,曾与人类发生过战争与大规模冲突(但显然小型人类的战斗力更强,很长时间内,他们都处于统治正常人类的地位,详见1*《关于小型人类亚种普遍接受人类供养的几具实例》)。但截至人类文明灭绝之时,小型人类保持着小规模聚居(详见2*《“幼儿园”的五具实例发现,以及“幼儿园”为小型人类聚集生活区的猜测》),大规模与正常人类混居的状态。

改造派则认为,小型人类骸骨并非自然亚种分化所形成,而是地球人类刻意所为。换言之,小型人类是人类主动自我改造的产物。

可能在某个临近地球文明灭绝的时间点,人类掌握了自我形态的改造技术(十分可惜,对此类技术的研究同样受困于“有机物”的不耐保存),希望以缩小自身体积的方式,在末日中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相比于分化派,改造派的支持者人数近年来显著增多,某种意义上也成了一门显学。这主要是因为几年前HG-110至HG-121这12具实例的发现——也就是著名的“逃逸之船”遗址。在“逃逸之船”发现的12具骸骨皆属于小型地球人类,而承装他们的钛合金容器,则具有较高水准的制作工艺与耐高温性,我们有理由猜测,这是一艘具有跨恒星系航行能力的飞船。伴随着12具小型人类遗骸一同发现的,是用高温喷射枪刻在舱门内侧的一行小字——“让孩子先走,他们是希望”。

字迹扭曲,大约是飞船建造者临终前所写。

由于文字载体同样受到地质活动侵蚀,出土的研究样本有限,大量词汇还尚未得到破解。这句遗言的实际含义就成了一个考古学的谜题,尤其是“孩子”和“希望”,这两个词,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目前普遍的推测是,人类对星际飞船的技术掌握十分有限,为了应对末日,不得不自我改造,使用技术将人类体型减半,减少飞船负荷,也让更多的人能够延续生命。“孩子”特指小型人类,而“希望”则指代了“改造后的小型人类摄入的食物会比正常人类少一半”的这种现象。(详见*3《人类文字研究第三版》)

那么,说回今天的主角,HG-156,我们发现的第一具正常人类与小型人类嵌套的实例。经过大量文献比对和实例近距离考察,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假说。

为了区分于“分化论”和“改造论”,我称这个理论为“成长论”。目前,这一学说已得到地球文明研究领域几位资深学者的认同,如果未来有更多的同僚支持我,那么他们或许就会被称为“成长派”。

我的理论主体是:小型人类并不是人类的亚种,也并非科技改造的成果。小型人类和正常人类是同一种生物,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成长”这个词汇的含义。在银河系的主流文明中,很难找到与此完美对应的词语。但笔者发现,在目前地球仅存的生命中,有一种依靠恒星辐射生长的绿色纤维,它们生活在地表,生命刚刚开始的形态与死亡时的形态截然不同,我由此做出了一个大胆猜想——或许人类也遵循着同样的生命密码。

成长——人类这一生命体,在不同阶段,外形会呈现出巨大的变化。

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它却首次解释了“为何小型人类与正常人类大规模混居”的问题,同时也给予了难题“小型人类数量明显少于正常人类”一个合理的解释:

幼年时的人类,体型较大,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正常人类的模样,身高大约在155厘米-185厘米,并在生命最初的30-40年内,继续维持这一体型。

在这30-40年内,人类必须迅速积累自己的财富与社会资源,并且用有机物和硬质骨架搭建出两个新的独立个体——通常是一男与一女(当然也存在个别实例仅制造出一个后代),并且将自己的财富与毕生所学传授与他们。

随着年龄增大,机体开始磨损与退化,人类的身高就会逐渐变小,活动受限,最后甚至难以独立生存,此时捕猎、进食都必须依赖后代,这男女两个后代将会对“小型人类”进行供奉。

这是一种类似于宗教的崇拜行为,他们会奉上自己的生存资源、居住场所,这种文化熏陶中的人类甚至将星际飞船逃亡的机会都让给了衰老个体……

但后代的供奉也并非不求回报,实例HG-156就是最好的佐证。衰老到一定程度时,人类体重就会变成初始状态的5%甚至更低,此时的人类已经脱光了牙齿,完全无法独立进食,只能摄取液体食物。

而此时,如果后代个体中的女性出现了缺钙情况(根据对实例骨骼的研究,多數供养“小型人类”的女性都会有的症状,并且症状严重程度与“小型人类”的体型负相关),那么她就会吞食自己的前辈,从而达到补充钙质的目的。出土的HG-156正体现了这一过程,一个刚刚吞食了衰老人类的幼年女性个体。

十分幸运的是,该生命进程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打断,HG-156-2尚未被女性腹中的器官消化,她就意外身亡了,我们这才得以见证到如此神秘的时刻。

这究竟是怎样的灾难?他们是否见证了人类灭亡的时刻?我们不得而知。但从HG-156-1死亡时紧紧护住腹部的姿势可以判定,一定是灾难刺激了HG-156-1的消化系统,让刚刚吞食小型人类的她不堪重负,腹痛不止,才维持了这种抱腹姿势数千万年。

她是不幸的,在末日中悄然逝去,但她也是幸运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这种姿态凝固了时间,以身体告诉了未来探索者一个关于人类的秘密。

虽然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我想我们应该纪念她。

【责任编辑:谢 栎】

猜你喜欢
骸骨实例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战栗地走在天涯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