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2021-07-04 02:15陈浩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渗透策略德育

陈浩

摘要: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应该将德育视为教学的重要职责,体育学科亦不例外。中学体育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对德育融入进行优化,全面提升德育教育在中学体育课堂上的渗透效果。本文主要针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1中学体育与德育结合的基本原则

在中学体育课堂实际教学中,为了发挥德育渗透的作用,教师应该明确中学体育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基本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根据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在实际的教学指导及教学思想完善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探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提供保障。第二,全面性原则。结合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状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指导方式,通过设定全局性教学指导工作,将体育教学内容和其他相关的内容有机融合,在身体素质、道德观念、思想品质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系统性原则。要注重完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手段,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指导方案,展现教育内容的系统性,逐步提升学生的素养,实现体育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目的。

2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1积极探索德育融入方法

首先中学体育教师要学会采用说服引导的方式来展开德育,这也意味着教师应该学会怎样与学生通过特定事物来阐明观点。中学体育教学和德育的融合,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要求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在讲解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示范、演示,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本质上来看,教师引导就是语言和行为相融合,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那么无论是在学习效果上还是在习惯培养上,都会有积极影响。

其次要依托合适的载体,在课堂中利用恰当的时机与方法随时将德育要求融入到教学实践。教师在上课时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并结合上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融入道德教育,而且要根据课程发展过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可以进行德育融入的时机很多,日常体育锻炼、球类活动、田径比赛、春季秋季运动会等比赛项目,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观察、思考、把握和应变。以中学生的体育田径运动为例,在竞赛的中长跑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以及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中学生的体育接力比赛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重点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强调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2.2抓住体育课程的特质

在体育课程中进行德育融入除了要抓住过程性、体验性和潜移默化的特质外,教师还需要进一步从项目、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更加深刻的把握。因为,不同的体育项目和内容会对不同的思想理念产生影响。比如,通过足球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但是长跑训练就不具有这样的培养作用。因而,体育教师还应注意并能够抓住不同体育项目在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独特性进行德育融入,由于靶向性强,更容易实现实际效果。比如,同样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但不同的意志品质又与不同的项目相对应。如,培养学生坚毅、吃苦的精神,最有效的训练项目是长跑,其他项目的效果不够明显;如足球比赛,比较消耗学生的体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毅力,在比赛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放松调整;如在无球跑动时,进行呼吸调整或肢体放松,要想实现培养学生的毅力还需要学生的自觉性作为条件,而长跑不同,学生必须持续运动跑完全程才可放松,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安排训练即可达到体能和意志双育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的耐受挫折品质,长跑所起到的作用就不够理想,而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则效果较好。因为这两个项目的胜负交替频率高,胜负经验积累快,教师只需要稍加引导,学生即可建立冷静、客观看待挫折的观念。

2.3提高课程教学的评价效率

在体育课程与德育渗透中,可以设定灵活性的教学指导方案,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逐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程教学的评价效率。中学生需要鼓励和自信,因此体育教师应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心灵上的强大。第一,体育教学作为双边性的活动形式,教师在课程设计及互动指导中,应该注重学生兴趣及情感的交流,通过设定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方案,帮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心灵上的沟通。之后通过德育渗透与体育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悟及认知,丰富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活动体验,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设置多样化、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引导学生在评价中提高对自身能力的认识,避免由于评价方法的单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构建差异性的评价方案,设置专业性、积极性的评价模式,提升学生自信,让其有信心进行后续的学习,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2.4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在体育教学与德育融合中,教师应在认識德育思想与体育融合的价值前提下,根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指导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般情况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需要遵循以下条件。第一,丰富教学活动。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知识与德育融合中应该开展丰富的教学指导活动,针对中学学生的特点,丰富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及体验,点燃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跳跃能力探究时,不应只是单纯讲解动作,而是应该根据课程的需求及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探究不同的跳跃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可以“帮扶”的形式,以“强”带“弱”,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的精神,发挥体育与德育融合的作用。第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指导方案。在教学指导及教学创新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与德育内容的融合目的,教师在完善教学方法时,应该针对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悟德育知识的有趣之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例如,在体育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内容创设不同的活动探究环境,通过运动项目的确定、活动形式的完善等,引导学生在体育比赛、体育精神感悟中感悟体育魅力,培养体育精神。

2.5强调隐性育人

体育教师应抓住自身课程與其他文化课在德育方面的差异性,同时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进行德育融入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要避免单纯、直接地向学生讲授思想品德观念、理论,而是将德育融入到体育技能教学、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强调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来完成思想观念的自我生成和构建,而不是硬性地传授理念。而且,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上看,因为他们缺少社会以及生活阅历,通常不太容易理解理念,而更习惯于从感性渠道完成认知。也就是说,利用体育锻炼过程的体验性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既符合课程特征,又匹配教师所长,还与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对应,可使德育融入的效率最大化。当然,由于中学生的归纳、提炼能力较差,教师可在引导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拨,用一两句话进行“点睛”,完成思想理念从潜意识到显意识的转化。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小场地足球对抗比赛后,学生其实已经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教师无需进行长篇的团队意识讲授,只需要提示一句:“某组最终取得优胜,除了技术好外,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小组的同学配合意识特别强?大家注意了战术配合,而不是单打独斗。”这一句话,已足够将学生比赛中的体悟提炼出来,引起学生的认同。

2.6在体育比赛中的德育教育

学生在亲身经历比赛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比赛的快乐。目前学校开展的校内或者校外的体育竞赛非常多,在比赛活动中常有学生不服裁判的现象出现,如在一次篮球决赛中,进入了决赛的最后时刻,比赛马上就要结束,当时一方上篮得分,防守方打手犯规,而裁判判定的是进球有效,另加一个罚球,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球,一旦投进也就预示着比赛的胜利,这个时候被判罚的学生非常生气,不服从裁判的判罚,阻止比赛进行,当时学生都上前去理论,纷纷喊着“黑哨”,场面一度失去了控制。幸好这名裁判教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非常熟悉篮球裁判的规则,虽然发生了这样的场面,但是裁判教师并没有过激的反应,而是将双方队伍拉开,宣布暂停比赛,并安抚情绪过激的队员,然后详细地为他们讲解判罚的前因后果,最终队员被说服,比赛继续进行。由此可见,体育比赛不但能够展示出运动项目的风采,同时还能够表现出运动员的精神面貌以及道德修养,通过倡导体育比赛的文明行为,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

2.7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个体适应环境时,内部心理活动自我调节的能力。体育课堂中的教学展示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教师言语尽量不给学生带来压力,减少学生在展示环境中怯场现象。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出列展示,有些学生展示发挥不佳,与平时练习的质量有差距。显然,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消极的心理占了主导作用,影响其正常发挥技术水平。教师对展示的学生应给与鼓励语言,如“敢于出来展示,你已经成功了”,“按你平时的练习动作展示就行”。学生展示中巩固动作技术,且被接纳、认同、赞美,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运动体验,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需改变只挑选优秀学生出来展示的惯例,让不同运动技能梯度的学生均应该有展示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体育困难生展示时,教师多鼓励该生的进步情况,寻找闪光点给予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使之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2.8弘扬学生的体育精神

(1)教师多鼓励队员,放下包袱,不计个人的得失,以团队利益为重参赛。(2)教学比赛善用“巧招”。即,为了赢取比赛,教师(教练)暗示主力队员替换休息时故意装“伤”,减轻替补队员被换的心理压力,让其尽可能发挥出最佳水平,促进自尊自信。当然,现实教学中,巧用这一现象的概率较小,但在关键的场次、时刻可为之。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不畏强势,自尊自信,建立良好的心理结构,才能更好地展现体育精神。

3结束语

总之,为了实现中学体育与德育融合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指导中,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积极探索德育融入方法,树立正确的德育教学指导观念,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体育课程的德育教学内容,抓住体育课程的特质,提高课程教学的评价效率,使德育与体育课程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胡涛波,谢益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教学实施的路径优化探微[J].青少年体育,2020(7):25.

[2] 丁宏伟. 德育教育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2):1.

[3] 索翠芳.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45):2.

[4] 贺三雄. 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000(030):73-73,76.

[5] 郭东文. 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学周刊:上旬,2016(9):2.

[6] 邹燕. 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J]. 中华少年,2018(4):1.

[7] 李光明. 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2):1.

猜你喜欢
中学体育教学渗透策略德育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拓展训练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