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的效果

2021-07-07 08:49刘军龙
医疗装备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胫骨出血量畸形

刘军龙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 (天津 301700)

正常膝关节发生生理性外翻角5°~8°,就会令内外侧平台的负重占比出现变化,内侧平台的负重占比为60%~75%,外侧平台的负重占比为25%~40%,在此情况下势必会导致下肢关节力线的分布出现异常,从而形成膝关节内翻畸形[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以往临床用于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的常用手术,该术式可以帮助膝关节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具有手术切口大、术中出血量多等不足,不利于术后快速恢复,甚至还会增加感染风险[2]。鉴于此,本研究采取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并将其治疗效果与TKA 治疗效果比较,以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9例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为其选择手术方式,并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6例)。对照组男17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58±1.77)岁,平均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为(81.94±2.12)°,平均股胫角(femoro tibial angle,FTA)为(183.47±3.55)°。试验组男19例,女27例;平均年龄(52.62±1.49)岁,平均MPTA为(81.87±2.60)°、平均FTA为(183.57±3.3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年龄≤65岁;可正常行走500 m,下肌力正常;经X 线检查诊断为内侧髁病变并伴内翻畸形;膝关节内翻畸形≤20°,膝关节活动度>90°,屈曲挛缩畸形≤15°。排除标准:存在外翻畸形;经检查诊断为膝关节周围感染、风湿和类风湿膝关节炎;入院前3个月内有非类固醇类药物、类固醇类药物应用史;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行TKA 治疗:于膝前正中做一约12 cm 的切口,然后逐层分离,暴露髌骨后外翻,屈曲膝关节,若发现内侧胫骨平台软骨或股骨内髁存在明显退变症状,则切除前后交叉韧带,将股骨调整标准后行胫骨截骨、试模,确定下肢力线正常、侧方稳定性和髌骨轨迹均良好后,使用脉冲枪对手术野进行冲洗,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后置入垫片,复位假体,最后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切口并逐层缝合。

试验组行内侧OWHTO 治疗:于胫骨结节内侧与胫骨后内侧之间做一约7 cm 的纵向切口,依次暴露内侧的副韧带、髌韧带,然后从髌韧带内侧缘沿骨膜方向剥离至胫骨近端后内侧,屈曲膝关节呈90°,在C 臂透视机[珠海普利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300464号]下由内至外置入1枚克氏针,并标记为截骨线,将胫骨近端关节线下4 cm 处标记为胫骨内侧截骨线,先在直视下用薄摆锯[上海紫霭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沪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101150号]从胫骨内侧面锯开胫骨皮质,近外侧皮质处换薄骨刀[天津市人立骨科器械有限公司,津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2100008号],慢慢地敲除骨质,确保截骨线延伸至胫骨外侧皮质内侧1 cm 处且形成的接骨片与胫骨后倾一致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矫正的角度,慢慢撑开截骨间隙后调整至合理宽度,利用C 臂透视机确认下肢力线,植骨后运用锁定钢板固定截骨间隙。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2)比较两组的MPTA、FTA:治疗前、后,通过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 线片测量患者的MPTA、FTA。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比较

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均长于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多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比较(±s)

表1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比较(±s)

手术切口长度(cm)对照组 43 106.47±5.88 541.58±31.87 10.21±2.72试验组 46 93.64±6.42 396.87±35.62 7.09±1.55 t 4.14 8.60 2.24 P<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2.2 两组的MPTA、FTA 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MPTA、FTA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PTA、FTA 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PTA、FTA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MPTA、FTA比较(°,±s)

表2 两组的MPTA、FTA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MPTA 为胫骨近端内侧角,FTA 为股胫角

组别 例数 MPTA FT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81.94±2.12 90.28±1.44a 183.47±3.55 174.64±1.28a试验组 46 81.87±2.60 91.75±1.62a 183.57±3.32 173.86±1.43a t 0.06 1.93 0.05 1.15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TKA 是治疗各种类型膝关节炎患者的首选术式,其可对内外翻、屈曲痉挛、屈曲强直等膝关节畸形进行矫正,缓解患者的疼痛,帮助其恢复肢体功能[3-4]。但是,该术式由于在手术中所做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导致60岁以上的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同时切口较大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假体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假体周围骨折、关节僵硬、关节不稳和术后疼痛等是该疾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甚至有部分患者的腓总神经受到损伤,从而降低了手术的安全性[5-6]。内侧OWHTO 是一项通过矫正膝关节轴线和增加关节稳定性以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手术方式,其可在尽可能保留胫骨近端骨量的前提下准确地矫正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下肢力线,因为术中有C 臂透视机的辅助,所以进一步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准确性[7]。内侧OWHTO 对患者所做的切口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中出血量,还可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此外,内侧OWHTO 不会导致机体骨流失,可以有效保障膝关节外侧结构的完整性,从而避免了对截骨区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有效防止了骨愈合前矫形角度的丢失,最终令胫骨髁的偏心距发生改变,使膝关节可以恢复正常的运动轨迹[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MPTA、FTA 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种术式均可改善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从安全性考虑,为了保障治疗的有效性,临床应尽可能地对患者采用内侧OWHTO 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内侧OWHTO 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还能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

猜你喜欢
胫骨出血量畸形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