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影响因素

2021-07-07 08:49王丽玲
医疗装备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王丽玲

会昌县人民医院血透室 (江西赣州 3426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是利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延长尿毒症患者生命的过渡方法,可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导致的尿毒症患者[1]。动静脉内瘘是为长期血液透析治疗而建立的血管通路,若出现内瘘感染,可引发局部及全身炎症,影响治疗效果[2-3]。因此,找出可能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并行动静脉内瘘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探讨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并行动静脉内瘘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50~65岁,平均(58.69±3.12)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34例,糖尿病肾病29例,高血压肾损害21例,其他2例。

纳入标准:均行动静脉内瘘手术;临床资料完整;规律透析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伴有心、肝等器官严重功能异常的患者;合并沟通认知障碍的患者;合并其他恶性类肿瘤的患者;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入组前1个月内有外伤手术史的患者。

1.2 方法

查阅并收集8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男、女)、年龄、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内瘘手臂(左臂、右臂)、无菌操作(规范、不规范)、消毒不彻底(是、否)、穿刺点反复穿刺(是、否,同一部位穿刺3次以上即为反复穿刺)、穿刺点过敏(是、否,即由于止血贴、创可贴等因素导致的穿刺部位出现瘙痒症状),以及是否发生动静脉内瘘感染(穿刺部位表面发红、肿胀、压痛,有分泌物、继发静脉炎或脓肿形成,全身症状可见寒战或发热,严重时还可出现败血症、血栓性静脉炎)。

1.3 观察指标

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hapiro-Wilk 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多项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静脉内瘘感染发生情况

86例患者中,发生动静脉内瘘感染9例,未发生感染77例。

2.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病、内瘘手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菌操作、消毒不彻底、穿刺点反复穿刺、穿刺点过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感染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感染赋值为“1”,未感染赋值为“0”;以无菌操作、消毒不彻底、穿刺点重复穿刺、穿刺点过敏作为自变量,相关赋值见表2。经二元回归分析后,将P放宽至<0.2,将不符合的因素同时纳入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菌操作不规范、消毒不彻底、穿刺点反复穿刺、穿刺点过敏可能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说明

表3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而内瘘感染是其常见并发症,易造成穿刺部位皮肤溃烂,影响治疗效果[4-5]。因此,早期找出导致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因素,正确维护内瘘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发现,86例患者中,发生动静脉内瘘感染9例,发生率为10.47%,可见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感染仍有一定的发生率,临床需加以重视。

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菌操作不规范、消毒不彻底、穿刺点反复穿刺、穿刺点过敏可能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因素。穿刺前无菌操作不规范,可使病菌经穿刺点进入动静脉内,增加感染风险[6]。因此,医护人员在进入透析区域前,应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穿刺前严格洗手,并指导患者更换衣物、洗手。动静脉内瘘穿刺前,由于消毒剂量少、消毒面积小、消毒液使用后未及时密闭保存等因素影响,导致消毒不彻底,进而导致穿刺部位出现感染病灶,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7-8];因此,医护人员在消毒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0 cm,且需消毒两遍,操作过程中避免跨越无菌区域,及时更换疑似污染的穿刺针,严格禁止消毒液过期使用[9]。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反复穿刺,可导致血管壁受损,弹性减弱,穿刺处的皮肤变薄、松弛,增加内瘘感染、生成动脉瘤风险[10-11];因此,医护人员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动静脉穿刺技术,探查瘘管走向后准确进针,穿刺点之间距离应>0.5 cm,同时禁止在血肿或皮肤破损处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感染风险[12]。穿刺点过敏的患者可能受胶布和消毒液的影响,穿刺处皮肤出现过敏,发生破损、溃烂、皮疹等症状,最终引发感染[13];因此,对于穿刺针胶布过敏的患者,应更换为抗过敏的纸胶布,对止血贴过敏的患者,可更换为无菌纱布或输液贴,而皮肤干燥导致的瘙痒过敏,可通过涂抹润肤露改善症状。

此外,患者若已出现动静脉内瘘感染,可为其及时更换临时性血管通路,积极采取抗感染治疗,当局部有脓肿症状时,可切开引流,应用全身抗生素治疗;医护人员应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指导患者保持内瘘手臂皮肤的干净卫生,透析后,避免液体浸湿穿刺处[14-15]。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感染可能受无菌操作、消毒不彻底、穿刺点反复穿刺、穿刺点过敏的影响,临床可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质量。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及护理干预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