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美丽海洋

2021-07-07 00:50李禾
世界环境 2021年3期
关键词:海湾环境保护海洋

■文 / 李禾

良好海洋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十三五”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基础上,巩固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推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在“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和美丽海洋建设中取得历史性新进展、阶段性新成效。

海洋污染、岸线破坏、过度捕捞问题严重

根据2020年6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中向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和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关道明说,经过对近年来全国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监测、监督管理等各项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上海、深圳、锦州、连云港等试点城市的一线调研成果,当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部分海湾河口污染依然严重,部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退化,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突发环境事故风险较高,公众临海难亲海、亲海质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仍需提升。

根据中国历年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结果,近岸部分海湾河口水质污染依然严重,不同海湾河口存在海水水质等级下降、海水富营养化、有毒有害新型污染物被检出等现象。《2019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近岸主要海湾河口。

中国管辖海域分布着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潟湖、岛礁、上升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境,生物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近年来,部分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自然岸线保有率降低、滩涂湿地被大面积占用等。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退化趋势明显,优质渔业资源衰退,濒危物种数目显著增多,珍稀物种保护面临较大压力。2019年监测的18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3个呈健康状态、14个呈亚健康状态、1个呈不健康状态。

2019年,中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38次,海洋赤潮仍处于高发期,有毒有害赤潮生物增多。自2007年以来,南黄海浒苔绿潮灾害连续暴发,对南黄海生态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等均带来巨大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海上突发环境事故风险仍然较高,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任务艰巨。

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青年学者吕煜昕说,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类似“秦岭违建别墅”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长期历史积累的结果,更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的表现。从历次环保督查可以看到,部分地方政府违法围填海、擅自改变用海方式、污水处理能力滞后、违规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对重要海洋功能区保护不力等问题较多。

做好 “十四五” 规划编制工作,提升治理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启动建设美丽中国的起步阶段。为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生态环境部组织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技术大纲,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国和沿海各省(区、市)的规划编制工作。

关道明说,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清醒认识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的总体形势。以“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洋建设总体目标为牵引,以当前存在的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贯彻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陆海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针对近岸污染严重的河口海湾和岸滩等,将其作为陆海统筹、联防联控的重点,根据区域不同污染特征和主要污染来源,分区分类实施陆海污染源头控制工程,提高污水和污染物收处能力、滨海湿地污染自净能力等,减少氮、磷等主要营养物质、塑料垃圾和其他特征污染物的入海量。

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空间,保住海洋生物休养生息的底线。以海湾(河口)为基本单元,推动实施“美丽海湾”百湾治理等重大工程。采取“国家试点示范+地方系统治理”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海湾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梯次推进岸线和滩涂湿地保护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抢救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任务。

强化海洋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响应,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按照“事前防范、事中管控、事后处置”全程监管的要求,以临港工业区、沿海化工园区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区等为重点,全面排查整治海洋环境突发事故风险源,构建分区分类的海洋环境风险预警防控网络体系,建立健全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海洋环境应急响应机制,深化应急能力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习等。

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巩固深化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成果,落实好各类主体责任,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海洋生态环境多元共治体系。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治理工具创新

生态环境部的研究报告显示,80%的海洋污染物来自陆地。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但根子在陆上。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陆海统筹外,还应坚持海洋‘一盘棋’和治理创新。”吕煜昕说,海洋是流动的庞大生态系统,污染物可能随着洋流在不同海域间流动,单纯推动某一海域的环境治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比如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存在部分省份严格执行禁渔期规定而一些地方执行规定不严,导致禁渔期效果大打折扣,还导致严格执行禁渔期的省市积极性受挫等问题。坚持治理创新,大力推进类似湾长制、海上排污许可制度等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推进治理工具创新,通过卫星影像、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做好海洋生态环境的监管和保护。

“‘十四五’期间,还应加快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特别在渤海、长江和珠江入海口,这些污染及生态损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无法单纯依靠自然修复,必须加大整治力度,通过海洋工程等方式科学施策、主动修复。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把最先进、最合适的技术用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上。尽量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把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马英杰说。

猜你喜欢
海湾环境保护海洋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人鱼海湾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初识海湾女神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