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研究

2021-07-07 19:59周文福张宝军
山东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双一流

周文福 张宝军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的理论层面出发,明确了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的发展定位和目的任务;从“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的实践层面出发,提出了一流管理、一流师资建设、一流运动参与、一流场地设施完善、一流竞技体育成绩提升等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体育;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2-0058-05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spor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top" initiative

ZHOU Wenfu, ZHANG Baojun

(Dept. of P.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26420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First-class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symbol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make their due contributions.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field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st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first-class sports"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top" initiative, this paper makes clear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the goal and tas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spor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lev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first-class management, first-class teacher construction, first-class sports participation, first-class facilities perfection, first-class athletic sports achievement promotion.

Key words: double top; first-class sports;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20-08-24

基金項目:校级教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发展策略研究(BKJY201923)。

作者简介:周文福(1978-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1 “双一流”建设对我国大学体育提出新要求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启动了一系列的大学建设项目,如“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等,通过优中选优,重点建设,使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在教育体系、办学规模、教育质量、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整体办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差距,世界顶尖学科数量与大学总体数量不匹配,基础学科发展乏力,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1]。面对这些问题,2015年10月,国家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42所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着“双一流”建设,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有关学校都迅速展开工作,政策流、信息流、资源流、人才流不断汇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已经开始,相关高校在教学管理、人才引进、学科发展、科学研究、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将迎来重大变革。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分子,大学体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与“双一流”建设的相互激荡中必然从根本上改变大学体育的发展图景。“双一流”建设要求大学体育在培养广大青年学子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同时,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提升国际视野等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体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能做出什么贡献,大学体育本身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等等方面都需要认真分析,明确问题,进而提出应对之道,走出一条“一流体育”建设之道。

2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理论研究

2.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的提出

世界一流大学,指主要学科有一批大师级人才,能够批量培养出产生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的创新型大学。较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及政策(即所谓软环境)。1960年,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本德在其离任前的一份长篇报告中宣称,一个完全由学术成绩顶尖学生组成的群体是不健康的,它不利于学生个体个性充分、全面地发展。一个将学术能力和运动能力相结合的协同战略计划,将为一所大学提供最大的利益,最终使其成为一所声誉良好、长期成功的高等教育机构[2]。因此,目前的世界一流大学都将体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水平的体育运动队、高的竞技水平和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配。

大学阶段是学校阶段向社会阶段的转变期,而大学体育教育正承担着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对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流的体育。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势在必行。世界一流大学的体育在管理、教学、训练和业余运动参与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结合我国大学的自身特点,围绕着教学管理、师资建设、运动参与、场地设施完善、竞技体育成绩提升等方面的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将成为近几年我国大学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2.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的发展定位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体育关乎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关乎“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关乎国家的未来。目前大学体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双一流”建设的需要,体育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一直处在边缘的状态,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兴趣不足,严重地阻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大学体育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做出的贡献,将大学体育定位成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将大学体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总规划的任务中来,并切实获得“双一流”建设的政策红利。重点是要把发展大学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将大学“一流体育”建设定位成“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开创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发展新局面。

“双一流”建设最终指向国际化,展示“双一流”建设最终成效的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以美国大学体育为例,美国大学的体育不仅有着浓厚的传统和多重目的性的教育价值,而且还具有卓越的竞技水平,同中国理解为单纯德、智、体中的体育有区别,美国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我国的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理念,不仅应将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要充分发挥大学体育的全面育人作用,树立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中国特色的大学体育理念。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的发展理念也必须以国际化发展为理念,大学体育的国际化更加强调学生应具有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思想品质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以及拼搏竞争精神。这就要求大学“一流体育”建设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和拓展大学体育教育育人的维度,探索体育教学中融入精神教育和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的路径与方法,使学生在养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弘扬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一种永不言输、永不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育实现大学生信念、情感、意志、胆量等心理因素的融合并生成的一种内在力量,在社会各界努力减轻大学生心理负担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炼成一颗坚强的“心”,一颗勇敢的“心”,一颗不服输的“心,”。

2.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的目的任务

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定位还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等方面,体育教育还仅仅是提供知识、传递信息、教授技术和发展体能,在实践教学上仍停留在以传授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方式方法上,基本承袭讲解、示范、练习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所起作用还不大[3]。大学体育本应具有的健身功能、心理和人格训练等多种功能还未能得到體现,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大学体育还处在边缘的状态,特别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学体育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大学“一流体育”建设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和提升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大学生体育素养,即大学生体育道德、体育鉴赏、体育习惯、体育实践能力等素质。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之下,大学体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件,进而促进大学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一流体育”建设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一些困扰大学体育工作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使在校大学生既成为受益的主体,也成为行动的主体,既要在目标、内容上突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长需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做到运动参与为本、发展素质为主,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推动大学体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3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一流体育”建设实践研究

3.1 体育管理的一流建设

美国的大学体育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校代表队参加的校际竞赛及相关训练活动为形式的竞技体育,一是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校内体育。体育管理部门通常也有两种类型:一是独立型,即运动部(athletic department)与体育系(physicale education department或kinesiology department)两个互为独立的部门分别管理竞技体育和校内体育;一是合并型,即各种体育活动都由一个部门管理[4]。在我国由于受高校的办学思路、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以及管理者的工作能力等的限制,目前大学体育管理与“双一流”建设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还存在明显的不匹配问题,我国大学体育管理体制还不能很好地服务“双一流”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大学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形成一个兼顾体育行政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体育课程管理、课余体育管理、体育文化活动管理等覆盖大学体育全过程的管理体系。重点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管理,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建设,破除传统思维,大力发展新兴项目,同时要注重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如舞龙、风筝、射艺、龙舟、导引术等等;教材的信息化建设,重点任务是线上线下课程的开发,MOOC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等;同时要注重综合课程的开发,提高体育课的内容容量。二是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管理,重点关注:与学校体育环境建设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管理,因地制宜;与学校体育师资建设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管理,突出特色;与个性化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管理,因材施教。三是进一步加强课余体育管理,重点关注:突出意识引领,实现高质量的运动参与,提升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获得感;强化组织建设,完善大学体育社团的组织构架,形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常态化;提供硬件支持,提高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效率,孕育大学健康体育文化。

3.2 师资力量的一流建设

相比大学其他学科的教师,大学体育教师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具特殊性,如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对象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和教学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等,但其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对教学过程的全面掌控。如何全面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大学体育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如课前教学文件的准备;课上教学过程的控制;课后教学效果的延续等。教学文件的执行和教学效果的延续都离不开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课程实施者任课教师,这就对大学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流的师资力量对大学“一流体育”建设至关重要。

在大学体育教师人数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如何提升现有教师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综合能力是打造一流师资力量的核心任务。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负责制度。为青年教师配备一至两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指导。指导年轻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堂教案的编写工作,并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指导,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国内国际高校学习进修机会。同时要对青年教师要定期进行考核,每年对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另外,成立督导组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和观摩教学,并针对有关问题与青年教师沟通,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其次,应该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和专家讲座制度,经常邀请国内国际专家学者针对最新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做专题报告。最后,坚持召开年度教学研讨会与教学经验交流会。及时将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和被指导者的进步与不足情况进行经验分享,逐渐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能力。

3.3 运动参与的一流建设

参与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十分重要。

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开放的过程,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运动中,战略战术的完成需要相互配合,这样能够获得很多的交往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人际适应能力大大提高[5]。鉴于大学体育的特点,大学体育运动参与的一流建设不仅要重视体育课课上的运动参与,也要重视体育课课外的运动参与,其中后者更加重要,因为业余体育活动参与环境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形成运动习惯。因此,运动参与的一流建设在体育课课内、课外的都应该实施不同的引导策略。

体育课课内运动参与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核心素养的联系,强化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联系,强化教学效果评价与教学效果反馈之间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缜密安排课堂练习过程,做到难度差别化、个体化,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课外运动参与方面,打造校园体育文化高地,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打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引入校园新媒体,融通线上与线下的宣传教育,营造大学体育文化氛围。通过组建学生体育组织、协会的形式参与管理,制定专门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课余体育活动计划,监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协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去抓,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榜样的力量,树立一批学生体育骨干和积极分子,表彰一批体育特长的学生,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运动参与程度,提升学生运动参与能力,通过运动参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

3.4 场地设施的一流建设

王健的研究指出,我国高校人均体育场地面積从2005的人均5平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4平方米。造成高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的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下降,现有场地还存在类型单一、质量较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体育工作的开展[6]。这与一流大学必有一流体育的发展战略大相径庭,因此,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的一流建设迫在眉睫。目前,在应对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方面国内也总结了一些办法。一是借助社会力量。近年来,部分高校突破自身的条件限制,积极与社区公共体育场馆、兄弟院校等单位合作,扩大拓宽体育场馆资源,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本校体育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缺乏与类型单一的问题。二是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好学校自身的自然条件,临山的注重开发户外体育项目、临水的注重开发水面及岸上体育项目,更重要的是对现有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加强对现有学校体育场馆的改造,加大投入,整合体育、教育等系统资源,对学校体育场地进行提档升级,提高其质量和条件。三是合理规划。大学体育场馆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和土地利用效率等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时灵活利用空中、地下空间建设体育场地破解地面空间发展受限的问题。以上经验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还远远不够。要想彻底解决大学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问题,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如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推进公共体育场地与学校体育场地共建工作,鼓励大学利用校外体育场馆开展体育活动;规划改造大学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提高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将大学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作为学校体育评估的重要指标,以此作为指挥棒提高政府、社会、学校对大学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3.5 竞技成绩的一流建设

国内综合性大学在培养竞技运动人才上具有资金获取、科研服务、信息提供等方面的优势,近些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哈佛大学作为美国大学体育的先驱者,拥有竞技体育管理机构、项目齐全的运动队和全美一流的场馆设施。在追求真理办学理念主导下,哈佛大学确立了以“通过体育竞赛对学生实施教育,建设使每一个哈佛人都感到自豪的哈佛社区”的竞技体育发展宗旨[7]。英国剑桥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享誉世界,其体育工作与成就也毫不逊色。剑桥大学有着历史悠久的体育传统,特别是在体育俱乐部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8]。以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为代表的美国一流大学,历来是奥运冠军的摇篮[9]。

1986年在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号召下,我国80多所大学成为首批有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学校。在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开展的众多项目中,田径、篮球项目最为普及,这与这两个项目参与程度高、硬件要求低有关;女子排球和男子足球也很受欢迎,这与我国的体育情结息息相关,但是这些项目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却一般。相比之下,早期华东理工大学的乒乓球、中国农业大学的橄榄球却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发展一些特色项目,如清华大学的跳水、田径、游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冰壶,江苏师范大学的女足,西南大学的举重,等等。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开展竞技体育的大学数量还不多,现有的大学开展的项目铺得面太宽,不能很好地突出学校特色。竞技成绩的一流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优化现有大学竞技体育的项目规模,选择大学自身特色的1~2个项目集中力量发展,避免大而全,劝止单一高校过多、过快上项目。二是合理布局现有大学竞技体育的布局结构,应发挥我国幅员辽阔以及各地方的优势,充分利用招生等因素,设置区域性特色项目,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射箭、棒球等项目尽可能多在综合性高校开展,跆拳道、柔道、摔跤、自行车等单人项目多在专业性体育院校开展;赛艇、划船应多在沿海城市高校广泛开展。优势项目与优势高校相对集中,形成“优势增长极”[10]。三是合理利用竞赛驱动机制,协调各层次目标,重点要明确为谁而赛、怎么赛的问题,让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回归竞技、竞争的本源,提升实力。四是通过竞技体育带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努力将大学竞技体育发展成为高校健康文化培养的排头兵,实现大学竞技体育的文化回归,繁荣高校体育文化[11]。

4 结束语

我们的“双一流”建设除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之外,应该根植于中国本土,只有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才能提供“双一流”成长的沃土,也才能有源

源不断的“后备人才”进入“一流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立足于中国实际,就不能忽视大学体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的一级学科,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和核心任务。因此,本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形成一种在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和引导下,立足中国大学实际的大学“一流体育”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进行体育教学、开展体育文化运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实现大学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促进大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平和光.“双一流”建设的特点、困境与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7(30):11-18.

[2]Matthew Butterfield.How a Successful Collegiate Athletic Department Can Benefit a University[J]. UCLA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2014(1).

[3]王广,王兴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6):96-97.

[4]潘前.斯坦福大学体育运动现状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2(1):14-17.

[5]刘岩,曲可佳.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程度与人际适应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5(5):113-116.

[6]王健,陈元欣.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2):86-89.

[7]陈庆熙,潘前.哈佛大学体育述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27-130.

[8]李雪峰,于晓东.剑桥大学体育传统与俱乐部运行机制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4):79-81.

[9]王永盛,王超.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强势发展的三大因素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9):2-8.

[10]尹从刚,姚颂平.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看我國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72-74.

[11]龚波,何志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现状及优化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83-87.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双一流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