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装面料中叶形纹样的嬗变研究(1920—1940)

2021-07-08 13:27龚建培
服装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女装纹样面料

龚建培, 薛 宁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女装时尚特征的嬗变是民国服饰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现有的研究聚焦于海派女装形制的发展[1],也有针对社会环境与女性时尚、女装廓形变化关系的阐述[2-3]。围绕近代染织、纹样设计的研究通常以女装实物文献为基础,尤以传世藏品为多[4]。鉴于传世女装实物的年代信息大多无法准确考证,近代染织、服装设计研究学者已开始借鉴 “以图证史”或“图像即史”的研究思路,将报刊时尚图像作为传世藏品研究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和佐证材料。民国报刊中的时尚服饰图像,不但具有相对确定的刊载时间,还具有明确的人物身份及其社会阶层,是研究民国女装面料及纹样设计中采信度较高的图像样本。文中采用文献学和图像学研究方法,以民国时尚刊物所刊载的图像及传世女装实物为主要依据,阐释民国女装面料设计、叶形纹样的嬗变特征以及与社会文化、艺术思潮之间的关系。

1 上海——服饰文化的时尚中心

上海作为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其时尚产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占尽先机。在民国历史上,1927—1937年被称为“黄金十年”,这是女装及面料设计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时期。

1)社会政局相对稳定,政府大力提倡工商业发展,江浙沪一带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占据国内同行业的半壁江山。

2)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口岸城市之一,西方最新的时尚资讯由此向全国各地传播,“上海,完全就是一个世界服饰新潮的中继站。……西方新的服饰质料的进入及服饰风格的传播,……都是最先通过上海这个开埠最早的城市而向全国传播。”[5]

3)人口基数带来广阔的商业市场。自开埠以来,全国商贾云集上海,且流动性强,他们拥有巨大的资本与市场,致使工商业飞速发展。据统计[6],19世纪20年代初上海人口数量已居全国各通商口岸之最。一方面,上海租界广布,是在华外侨的聚集地之一,为外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商业发展繁荣,资本积累丰厚,国内文人、商贾等持续入迁,也为上海成为时尚中心奠定了社会人文基础。

4)在“黄金十年”期间,织造业、进出口业、成衣加工业及传媒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上海时尚产业嬗变的重要推动力。其中,报刊、电影等传媒业的发展为时尚产业带来了新鲜而丰富的服饰资讯,构建了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社会氛围,也为中西时尚文化的交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有“沪上妇女一时之风尚,恒为内地之先导,上海能销,则内地之畅销自无待言”[7]之描述。

在上述大环境下,民国时尚女装及面料设计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服装款式、服装面料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而作为时尚女装重要元素的各种流行纹样,则更是瞬息万变。

2 女装纹样——时尚潮流最直接的载体之一

女装是呈现时尚潮流的载体之一,女装纹样则是影响女装时尚的重要因素。为了在一定历史情境下探讨民国时期女装纹样的潮流变化,文中主要以《良友》《玲珑》画报中249张女性服饰照片以及笔者收藏、拍摄的163件民国旗袍实物和照片为主要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

1936年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全国拥有杂志1 796种[8],《良友》《玲珑》等以报道时尚资讯为主的画报,发刊广泛,受众甚多。这两本杂志上刊登了大量中外女明星的照片,其服饰成为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风向标,众多女性争相模仿。画报中收录的时尚女性不仅有国内外影视明星、政界女性、名媛淑女、知识女性,还有职业女性和摩登女郎等(见图1),她们成为当时服饰时尚的引领者、传播者。文中以《良友》《玲珑》画报中筛选整理的249张女性时尚服饰图像,加之笔者所著《旗袍艺术——多维文化视域下的近代旗袍及面料研究》[9]中收录的1920—1940年间163件民国女装实物,作为分析研究女装时尚纹样的主要图像样本(见表1)。

图1 《良友》画报图像中不同女性群体占比

表1 报刊女装图像与实物女装中的纹样类型统计

3 叶形元素——花卉纹样中西化的典型呈现

民国期间,女装纹样种类繁多,设计风格变化多样,但花卉类纹样始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经典纹样之一。表2为叶形元素组合类型统计。从表1数据可知:女装面料中虽然纹样种类丰富,但花卉纹样仍占据半壁江山,占总样本的62%;表2叶形元素组合包括:叶为主花为辅、花为主叶为辅和纯叶形3种类型,其中纯叶形在画报图像样本中占33%,在旗袍实物样本中占17%。由此可见,纯叶形纹样作为一种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尚纹样,在民国时期已经成为花卉纹样中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纹样之一。这一时期的花卉纹样设计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借鉴了西式风格,部分大花花卉纹样的构图方式延续了传统女装纹样中团花、折枝花的组合布局,其表现形式更多地受到“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呈现出几何化与抽象化倾向。西化叶形纹样的出现,说明西化的时尚设计纹样已逐渐打破了以写实、繁杂的传统纹样为主的格局(见图2),外来纹样已成为当时女装面料的主流设计趋势。

表2 叶形纹样元素组合类型统计

图2 明星着装中的大花纹样表现类型

受外来纹样影响,叶形纹样在题材选择、造型、布局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纹样迥然相异,更趋近于西方同时期时尚纹样,故而成为民国时期女装纹样西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西方文化中,绿色植物是生命力的象征。以叶形元素为主的纹样自19世纪开始就在西方的织毯、壁纸设计中大量使用,与之类似的叶形纹样从20世纪开始在上海的服饰面料中大量出现。分析所收集的图像资料,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叶形纹样发展和运用上的几个特点:①叶形纹样在这一时期报刊图像和存世女装实物中都得到广泛运用,并受到各阶层群体的女性青睐;②叶形纹样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相异的设计特征;③叶形纹样的流行进程明显受到西方艺术思潮和时尚文化的影响(见图3)。

图3 中西方织物中叶形纹样对比

3.1 不同女性群体对叶形纹样的选择

通过对20世纪20— 40年代报刊中时尚女性图像资料的整理,可以大致把这些时尚女性群体分为3类,即政界女性、文化女性和女明星,在这3类女性的服装面料中都能看到叶形纹样(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政界女性选择的叶形元素多以碎花形式出现,细碎的纹样以满地点状分布为主;文化女性衣着中的叶形纹样多以枝叶组合出现,整体布局有较为明显的动态趋向性;女明星的选择则更为多样化,在单纯的叶形纹样外,还出现了叶形元素与条格组合的装饰样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叶形纹样的层次感。

表3 不同女性群体时装中的叶形纹样

在以上3类时尚女性的引领下,叶形纹样在大众女装中很快得以普及与应用。由于服饰时尚的从众性,普通女性在选择服装面料纹样时,会有意、无意地选择与画报上的明星、名媛穿着相类似的纹样样式。比较一般女性阶层的传世实物与《玲珑》杂志所刊时尚女性的图像,如:20世纪30年代的藕灰色花叶纹提花缎旗袍与1931年第12期《玲珑》杂志中名媛汪春若女士所穿旗袍图案较为相似[见图4(a)];20世纪30年代紫地叶形图案提花缎旗袍与刊于1931年第8期《玲珑》杂志的WW女士照片中人物所穿旗袍纹样类似[见图4(b)]。由此可见,叶形纹样在20世纪20—30年代成为从明星、名媛到普通妇女皆广泛推崇的时尚女装元素之一,受到各类女性群体的青睐。

(a)示例1

3.2 叶形纹样的时代性演化特征

叶形元素在女装纹样中的运用虽说自古有之,但无论从汉、唐时期,还是晚清时期的女装纹样中都可以看出,叶形元素在花卉纹样的表达中多为花朵的辅助元素,起到点缀、装饰作用,常见于团花边缘、花头与枝干衬托(见图5)。叶形元素作为主体纹样运用的案例,仅仅局限在表达美好寓意的松、兰、竹等题材,而这些题材的叶形设计,无论枝干、花茎还是纹样的结构主体,几乎没有以单纯叶形纹样组合而成的连续纹样。这种传统的范式在20世纪初有了明显的改变:①在造型方面,叶形元素的选择更为多样,不再局限于美好寓意的植物种类,甚至是运用夸张变形的装饰叶形元素;②在单位纹样的组合中,叶形元素占据了主要地位,组合趋向花小叶大或单纯用叶形装饰;③在纹样的布局上,满地、清地交替流行。 图6[10]为不同时期上海女装的叶形纹样布局情况。 由图6可以看出, 民国时期上海女装纹样中,叶形元素从20世纪初开始大量出现,初期的叶形纹样多以满地碎花形式出现;20—30年代,叶形纹样元素多为小叶长枝构图逐渐向清地散点过渡;到30年代后期叶形元素的体量逐渐变大,构图向满地大花的趋势发展。

图5 清末民初的女装的装饰花边

图6 不同时期的叶形纹样特征与布局示意

3.3 叶形元素的西化性原因阐释

3.3.1新面料装饰需求的选择 19世纪末国内开始推行大工业化生产,直接带动了纺织行业的变革,西方纺织机械的引进与新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纹样设计的多种限制。据1930年统计,当年进口人造丝织品数达一千五百多万匹(约5亿米)[11],购买进口纺织机器的经费近九百万两(约23亿元)[12],由此可见当时纺织行业的西化趋向。因生产工艺的改进,出现了众多新型面料,这些面料质感轻薄且图案形式多样。上述特点也使得套色较多、造型和工艺复杂的厚重面料市场需求削弱;套色较少、造型和工艺简单的叶形纹样,在这一时期的薄型女装面料中使用率大幅提升。

3.3.2西方女装流行风尚的影响 民国时期女装的时尚潮流受到外来服饰文化的广泛影响,无论是在当时的画报,还是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充溢着外来服饰的资讯。如《良友》画报每期都有外国时装潮流的报道(见图7[13]);《玲珑》画报更是有四分之一的版面用以介绍外国明星、电影和时尚资讯。在这些资讯中,叶形纹样因其简洁时髦、形式丰富的特性被誉为“最适合做装饰”的纹样元素,在当时的国内外市场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女装纹样元素之一。

图7 身着叶形元素装饰女装的外国明星

3.3.3现代设计师的引导 在19世纪“新艺术”运动后,西方以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一批图案设计师倾心创作了以叶形、鞭形枝条结合的植物类纹样,故在19世纪末的织物纹样设计中普遍带有“新艺术风格”的气息。这种潮流在20世纪初的中国女装纹样设计中初见端倪。19世纪,国内设计界先是引进了“图案”的概念,俞剑华[14]在《最新图案法》中写到“工艺品必推陈出新,争奇斗巧,而后可以占优胜之地位。所谓图案者,为实用美术之一,其目的即专注于工艺品”。到20世纪,图案在商品中的重要地位让新兴的设计师群体意识到“学习”外来文化的重要性。正如著名工艺美术家叶浅予[15]所言:“……我在那儿(百货公司)转悠了几天,心中暗暗地记下几种外国新到的新花样,回来照猫儿画虎,改头换面,画出新图样来”(见图8[16])。在以陈之佛等为代表的一批图案设计师的带动下,国内服装面料的纹样设计呈现出中西交融、日新月异的新气象,但同时又存在“拿来主义”盛行,混杂、肤浅的现象[17]。

图8 秋季新装:满地大叶形纹样

3.3.4留学生的西化观念 民国时期由于政府的倡导和开明之士的支持,国内教育事业获得较好的发展,出国留学的青年学生逐年增多(见表4)。一些在欧洲学习艺术、 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后, 成为了国内美术、设计领域的先行者。他们在传播西方先进艺术观念的同时,也传递了西方的时尚生活方式、时尚服饰观念;而非艺术类留学生在西方生活理念的熏陶下,归国后也成为西化服饰时尚传播、消费的主要群体。这些归国留学生群体对国内时尚女装纹样设计与消费观的西方化,都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表4 出国留学生数(民国二十一年统计)

4 结语

20世纪20—40年代女装时尚纹样较之清末之前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以叶形纹样为主的女装面料在这一时期广泛流行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民国女装叶形纹样的设计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无论是造型还是布局,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服饰文化及面料设计的影响;②女装纹样设计时尚在民国时期呈多元化变化的发展状态。有学者认为民国时期女装纹样的发展是逐步简化的过程[18],笔者认为这样的结论有失偏颇。这一时期女装纹样设计总体呈现为由繁到简,而后回归繁复的发展特征。这样的发展特征顺应了社会文化的变化趋势:民国初期(20世纪20年代),女性受到思想解放、男女平权主义的影响,摒弃烦琐的女性化装饰,女装纹样也随之简化;到了30年代,社会与经济的繁荣以及体现女性曲线的审美趋向,纹样的装饰性又得以回归,女装纹样开始走向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方向;尤其是3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花团锦簇、层次丰富的女装纹样,纹样的设计题材与形态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种时尚形式的出现与当时现代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商品市场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联。

猜你喜欢
女装纹样面料
近现代中外女装中性化发展的研究
锦绣如织
为女装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法国偶像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热销面料及辅料
时尚燃点 众筹新季女装智慧——2021春夏中国女装面料流行趋势提案会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奢华提花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意大利2017春夏面料流行趋势